卷 首
具象的利益和泛化的功利
利益從哲學的角度看,是為了滿足需要,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建立的人與人之間矛盾的、沖突的、協(xié)調的、均衡的各種關系;用經濟學來解釋,人的行為是由利益支配的,理性人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每個人可以通過追求自己的利益實現任何潛在的自由;用法學思維來孝量,利益可以解讀為權利;而社會學則認為利益是由道德的、宗教的、政治的、經濟的或其他方面觀點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好處;心理學認為利益可以滿足人的物質和精神欲望。
無論哪個學科怎么詮釋,利益已經成為一股巨大的力量,充斥在現實生活的各個角落,以致于利益沖突隨時、隨地、隨意、隨人發(fā)生著:父子關系淪喪為利益關系早不是什么新聞了,人們對兄妹為了把祖業(yè)變成自己的利益對簿公堂也習以為常,更不用說為了利益貪污受賄、為了利益坑蒙拐騙,為了利益武力相向,為了利益破壞環(huán)境……
這些都是利益沖突惹的禍。
利益取決于人的利益觀。利益觀有高低之分,決定著人們對利益的根本態(tài)度。當高級和低級、低級和低級碰撞出利益沖突時,往往是個人狹隘的、利己的、自私的、局限的、自我的低級利益觀以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強勢、執(zhí)拗姿態(tài)控制著人的行為;高級的利益觀則是以大局為重,是少數服從多數,具有以犧牲來實現對更多、更大利益的包容性。
現在多數人對貪腐、對各種侵犯他人利益的行為深惡痛絕,但在功利的經濟發(fā)展觀念下,人們對經濟利益侵犯環(huán)境利益似乎就不那么痛徹心扉了,除非是我家門口有工廠排出的污染影響我的生活,除非是要在我家門口建垃圾焚燒廠。四川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唐代興在《利益?zhèn)惱怼分刑岬剑叭嗽诒晃镔|化了的世界里,人與人之間的對立,人與群之間的對立,以至于人與社會之間的對立,最終都是由利益所引起,都是一種利益的對立?!被谶@個觀點,我們可以繼續(xù)延伸那些被忽略的利益對立關系。
目前越來越明顯的經濟和環(huán)境的利益對立,已經讓有識之士注意到整個社會為利益的需要,向自然資源進行大肆掠奪;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潤,不計環(huán)境成本地向自然界索取。如今盛行的高消費的生活方式導致過度的資源耗費,使這種對立愈演愈烈,隨之而來的大量的環(huán)境污染令人窒息。這只是其一。其二,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的沖突正在成為“仇富”的因素之一,造成社會心態(tài)的不平衡。年初有網友對富人移居國外提出對其征收環(huán)境移民稅的建議,不能讓這些以犧牲環(huán)境公共利益賺得第一桶金的人,對他們破壞了的環(huán)境毫厘不付、毫無羞愧、毫不臉紅地拍屁股走人, 去享受海外的陽光美景。這就是長期以來人的經濟活動在“絕對所有權”、“契約自由”的前提下,用市場“看不見的手”來調節(jié),而功利化的市場滿足了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使人們在沒有邊界的所有權原則下,無所顧忌地用盡權利,對自然資源無節(jié)制地進行索取,向自然界任意排放垃圾和各種廢氣、廢物、廢水,還理直氣壯地對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造成嚴重侵害。其三,如今貪婪的當代人不斷創(chuàng)造出越來越高精尖的生產技術,用頂尖的科技和索取力更強的工具,耗費更多的資源,破壞更廣的地域,造成后代人無法獲得發(fā)展所需的足夠資源。這種代際利益沖突受功利化發(fā)展觀的局限,是當代人在尋求幸福生活努力中所無暇顧及到的。
或許也是當代人所不愿意去顧及的長遠問題。
《中華環(huán)境》編輯部
201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