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敏 田 銳
吉林省吉林市中心醫(yī)院乳腺外科,吉林 吉林 132011
乳腺癌化療滲漏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
胡 敏 田 銳
吉林省吉林市中心醫(yī)院乳腺外科,吉林 吉林 132011
目的分析乳腺癌化療藥物滲漏的原因,并探討其護理對策。
乳腺癌;化療藥物外滲;護理
靜脈藥物化療是目前臨床治療乳腺癌的重要輔助治療方式,可有效控制病情發(fā)展,減少或避免亞臨床微小轉移病灶,預防或者推遲局部復發(fā)以及遠處轉移,從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1]。但在化療過程中,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常易發(fā)生化療藥物外滲,不僅可造成軟組織及皮膚炎癥反應,嚴重時可危及患者的生命[2]。因此,充分了解化療藥物滲漏的原因,并掌握合理有效的護理防范措施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分析了乳腺癌化療滲漏的原因以及護理對策,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住院乳腺癌患者204例,均接受新輔助化療方案,化療周期為3~4周;189例接受術后化療,化療周期為6~8周。其中,11例(5.4%)發(fā)生化療藥物滲漏,年齡43~68歲,平均為(56.1±4.1)歲?;熕幬镉刑婕臃⒆媳虼家约氨砣岜刃堑??;熕幬餄B漏部位有前壁、手臂以及內(nèi)踝。
1.2 臨床癥狀 11例化療藥物滲漏患者的滲漏部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皮膚紅腫、發(fā)熱及疼痛等炎癥反應。部分患者合并心悸、胸悶等癥狀。11例患者均存在紅腫癥狀,6例存在水皰,4例發(fā)生靜脈炎,1例潰瘍、壞死。
本組11例化療藥物滲漏患者,經(jīng)及時停止靜脈輸液,進行局部皮下封閉、冷敷濕敷以及創(chuàng)面換藥、植皮等對癥處理后,10例獲得好轉,并繼續(xù)進行化療。有1例患者因為表柔比星滲漏引起潰瘍和局部壞死,存在治療障礙,予以中止化療,并轉為內(nèi)分泌治療。
3.1 藥物滲漏的原因分析
3.1.1 藥物因素 藥物滲透壓以及影響組織代謝等,極易引起化療藥物外滲;因藥物濃度較高或者酸堿度等,可刺激血管局部,導致血管硬化、癟陷或者喪失彈性等,導致血管的脆性以及通透性增加,從而增加滲漏風險[3]。
3.1.2 血管因素 由于老年患者存在生理性退化,血管脆性增加以及皮膚松弛等,可引起藥物外滲。本組發(fā)生藥物外滲患者年齡在43~68歲之間,年齡較大。此外,經(jīng)常輸液也可導致增加血管通透性,當上游血管受到被動壓迫時,可增加血管阻力,可發(fā)生藥物外滲[4]。
3.1.3 護理人員操作技術因素 護理人員的穿刺技術不熟練,在穿刺時造成血管損傷或者針尖斜面未成功進入血管的管腔,可導致藥液經(jīng)破口或者針尖斜面滲漏至皮下組織;靜脈穿刺時血管選擇不合理,在同一部位進行反復穿刺,可引起藥物外滲。針頭固定不穩(wěn),當患者活動時引起針尖滑脫,造成藥物外滲。護理人員對于化療藥物滲漏存在的危害缺乏認識和重視,未及時巡查,發(fā)生藥物外滲時未及時予以有效處理。
3.1.4 患者活動不當 在化療前對患者的健康宣教不充分,患者對藥物滲漏的危害性缺乏必要認識,或者在輸液時不配合等,肢體過度活動,或者擅自待液體如廁、進餐、調節(jié)輸液速度甚至拔針等,均可出現(xiàn)藥物外滲。
3.2.1 加強化療前宣教 應做好化療前宣教,使患者充分了解化療的目的、配合要點以及相關注意事項等,介紹所用化療藥物的藥理作用以及藥物外滲的危害,囑其在輸液時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活動,及時報告輸液部位不適感,以提高其防范藥物滲漏的意識。
3.2.2 提高護理操作技術 加強對護理人員的專業(yè)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穿刺技術,確保一次性穿刺成功,正確選擇穿刺血管,避免穿刺損傷或者穿刺不到位等。
3.2.3 加強護理管理 加強對護理人員的崗位職責教育,提高其責任心。加強化療藥物輸液全程的巡視,嚴格執(zhí)行交接班制度,確保交接內(nèi)容,如化療藥物的名稱、輸液時間、輸液部位、藥物余量以及輸液通暢情況等,最大限度地減少藥物滲漏。
3.2.4 計劃性地選擇穿刺血管 充分評估患者的綜合情況及長期情況,制定個體化的血管使用計劃,對于實行新輔助化療方案者,應選擇患側穿刺,手術后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實施PICC置管或者深靜脈置管。在進行周圍靜脈穿刺時,必須從遠心端進行穿刺。在化療當天,需選擇管腔大、不彎曲、無破損、彈性好的靜脈,并避開下肢以及關節(jié),在穿刺前可酌情熱敷。切勿在同一靜脈進行反復穿刺。
3.2.5 嚴格執(zhí)行用藥規(guī)程 在化療前應以生理鹽水建立有效靜脈通路,確保滴注通暢后,再予以輸入化療藥物。在進行聯(lián)合化療時,應先輸注發(fā)皰性藥物,然后再輸注非發(fā)皰性的藥物。
3.3 化療藥物滲漏的處理
3.3.1 早期處理 密切觀察輸注情況,一旦出現(xiàn)藥物外滲或者有外滲風險時,應立即停止輸注,并以無菌注射器于原處抽取3~4 ml血液,減少外滲藥液,然后予以輸注生理鹽水,以稀釋殘留的化療藥物,降低化療藥物對于皮膚組織的損傷。
3.3.2 局部封閉處理 應用5 mg地塞米松+5 ml利多卡因+5 ml生理鹽水進行局部封閉處理15~30 min,以緩解疼痛及腫脹等癥狀,并抑制炎癥擴散。
3.3.3 局部濕敷、冷敷 于冰袋內(nèi)置入冰塊,確認無漏水后,置于患處冷敷15~30 min,可緩解局部疼痛及腫脹等,并可促進血管的收縮,有效抑制藥物的吸收和擴散等。在冷敷以后,采用50%的硫酸鎂進行濕熱敷24~48 h,維持溫度在40℃~50℃左右。將患肢適當抬高,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并減少組織腫脹癥狀。第2 d予以20 ml 5%的葡萄糖+500 mg維生素B12+10 ml 25%的硫酸鎂以及500 g白蘿卜+1000 ml水煮沸后冷卻進行交替濕敷,每日6~8次,每次30~40 min左右,在7~15 d左右即可痊愈。
3.3.4 潰瘍面或者壞死灶的處理 本組1例滲漏處皮膚形成潰瘍,予以局部清創(chuàng),并予以生理鹽水紗布以及慶大霉素紗布進行交替濕敷,以濕潤燒傷膏外敷等,獲得痊愈。
總之,導致乳腺癌化療藥物滲漏的原因較多,應加強護理管理、提高護理操作技術,密切觀察并且積極預防,及時采取有效護理措施,可減少或者避免藥物外滲,減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1]張?zhí)m鳳.10例乳腺癌術后蒽環(huán)類藥物化療滲漏損傷原因分析.護理管理雜志,2008,8(6):39-40,43.
[2]張玉梅.12例乳腺癌術后蒽環(huán)類藥物化療滲漏損傷原因分析.吉林醫(yī)學,2010,31(12):1603-1604.
[3]任宏飛.1例乳腺癌化療病人預防靜脈炎的循證護理.護理研究,2013,27(7):668-669.
[4]葉劍霞.化療藥物外滲的原因分析及護理.解放軍護理雜志,2009,,26(8):56-57.
R273
B
1674-9316(2014)03-0050-03
10.3969/J.ISSN.1674-9316.2014.03.030
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住院乳腺癌患者204例,均接受化療。分析化療藥物滲出情況及原因,制定針對性的護理對策。
結果本組11例(5.4%)發(fā)生化療藥物滲漏,原因有藥物因素、血管因素、護理人員技術因素、護理宣教不足等。
結論加強護理宣教,早期積極預防藥物外滲,及時發(fā)現(xiàn)并予以有效護理干預,可減少化療滲漏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