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霞
河南省周口市婦幼保健院,河南 周口 466000
陰式和腹式全宮切除術后恢復情況對比分析
王 霞
河南省周口市婦幼保健院,河南 周口 466000
目的對比分析陰式和腹式全宮切除術后恢復情況。方法分別記錄我院陰式全宮切除術的患者98例,與腹式全宮切除術的患者98例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術后恢復情況,比較其效果。結果陰道全宮切除術患者手術時間短于腹腔全宮切除術患者的手術時間,陰道全宮切除術和腹腔全宮切除術的術后出血量分別為(70.23±20.91)ml、(120.32±21.08)ml,陰道全宮切除術的肛門排氣時間短于腹腔全宮切除術的肛門排氣時間。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均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差異(P<0.05)。陰道全宮術住院時間(6.4±2.3)d,明顯低于腹腔全宮術住院時間(9.8±3.2)d,術后鎮(zhèn)痛,陰道全宮術有8例,遠遠低于腹腔全宮切除術有54例。兩組患者在住院時間,術后鎮(zhèn)痛方面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差異(P<0.05)。陰道全宮切除術的術后發(fā)熱有8例,腹腔全宮切除術的術后發(fā)熱有9例,陰道全宮切除術有1例膀胱損傷,腹腔全宮切除術沒有膀胱損傷。兩組患者在術后發(fā)熱,膀胱損傷方面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陰道全宮切除術手術時間短,術后出血量少,肛門排氣時間短,住院時間短,術后鎮(zhèn)痛效果好,值得臨床推廣。
陰式全宮切除術;腹式全宮切除術;術后恢復
子宮切除術主要有三種,分別是傳統(tǒng)的經(jīng)腹部子宮切除,經(jīng)陰道子宮切除和腹腔鏡子宮切除[1]。本文主要研究我院2013年入院的子宮切除患者,分別采用陰式和腹式全宮切除術進行分析研究。評價兩種方法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3年入院的需要子宮全宮切除的患者132例。年齡35~55歲,平均年齡(45.12±13.23)歲。隨機分為陰式全宮切除術組合腹式全宮切除術組。所有患者均符合入選標準。兩組在年齡、體重、子宮重量、疾病類型等方面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首先術前做心、肝、腎常規(guī)檢查,預防感染。陰道全宮切除術采用常規(guī)腰麻,碘伏消毒鋪巾??p合小陰唇于大陰唇上以暴露術野,分別鉗夾切斷雙側子宮的血管,縫扎殘端,打開膀胱子宮反折腹膜翻出宮體,分別用鉗夾切斷雙側輸卵管和卵巢固有韌帶,取出子宮。腹式全宮切除術采用常規(guī)腰硬聯(lián)合麻醉,患者取仰臥位,取下腹正中切開腹壁各層,牽拉子宮,鉗夾夾住卵巢固有韌帶及輸卵管峽部,切斷殘端,貫穿縫扎并加固,剪開膀胱反折腹膜,分離膀胱,處理子宮血管及子宮骶主韌帶,殘端貫穿縫扎并加固。
1.3 觀測指標
記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陰道出血情況,肛門排氣時間、術后鎮(zhèn)痛率、住院時間及術后恢復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用x-±s的方法,組間用t檢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陰道全宮切除術患者手術時間(65.32±12.48)min,短于腹腔全宮切除術患者的手術時間(99.18±15.65)min,陰道全宮切除術和腹腔全宮切除術的術后出血量分別為(70.23±20.91)ml、(120.32±21.08)ml,陰道全宮切除術的肛門排氣時間(27±3)h,短于腹腔全宮切除術的肛門排氣時間(42±2)h。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均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陰道全宮術住院時間(6.4±2.3)d,明顯低于腹腔全宮術住院時間(9.8±3.2)d,術后鎮(zhèn)痛,陰道全宮術有8例,遠遠低于腹腔全宮切除術有54例。兩組患者在住院時間,術后鎮(zhèn)痛方面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差異(P<0.05)。陰道全宮切除術的術后發(fā)熱有8例,腹腔全宮切除術的術后發(fā)熱有9例,陰道全宮切除術有1例膀胱損傷,腹腔全宮切除術沒有膀胱損傷。兩組患者在術后發(fā)熱,膀胱損傷方面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陰道子宮切除術創(chuàng)傷小,無腹壁切口疼痛,痛苦少,體表不留疤痕,術野污染機會小,恢復快,術后并發(fā)癥少,使用鎮(zhèn)痛藥物少,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等特點。腹腔全宮切除術是傳統(tǒng)的子宮切除術,視野開闊,手術容易操作,操作步驟較為規(guī)范,手術難度小的特點。但由于需要切開腹腔,留下疤痕,影響美觀。手術視野大,容易造成污染,手術時間長,術中出血量大,住院時間長。綜上所述,子宮全切術在技能熟練的手術醫(yī)師操作下,選擇陰式全宮切除術優(yōu)于腹式全宮切除術,安全可行,值得推行。
[1]楊進瓊,盧少紅,蔡浩然,等.全子宮切除術3種不同術式的臨床觀察[J].中外醫(yī)療,2012(8):35-36.
R713
B
1674-9316(2014)15-0030-02
10.3969/J.ISSN.1674-9316.2014.15.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