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向飛 (陜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710062)
1950年,吳冠中留法回國后,正值寫實主義極盛之時,與徐悲鴻不同,吳冠中更多地接受西方現(xiàn)代藝術大師的影響,如梵高、塞尚、馬蒂斯等。因此,對寫實主義畫風并不看好,吳冠中畢業(yè)回國時的心愿就是為國人“翻譯造型藝術的形式規(guī)律”。但當他在中央美院任教時,向學生傳授西方形式美和抽象美時,卻被冠以宣揚“資產(chǎn)階級形式主義”被批判。之后的政治風波又以他丑化工農(nóng)兵為由,將他遺棄于主流藝術的邊緣。筆者認為,正是這不斷被“貶謫”的經(jīng)歷,豐富了吳冠中的精神世界,在寄情山水的過程中,確認了自己風景畫家的身份。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一選擇,一方面與傳統(tǒng)水墨繪畫中的“道法自然”的觀念相契合,為情的寄托找到了載體;另一方面,基于“糞筐畫家”的經(jīng)歷,堅定了其抽象主義的風格,確立了形式美的中心地位。
吳冠中出生于江蘇省宜興一個偏遠的農(nóng)村,童年的求學經(jīng)歷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條小小的漁船,渡他到宜興縣城讀書,渡他到了一個新的天地。多年之后,他仍讓能清清楚楚的記得,那沿路的風景,那小小的漁船、那粉墻黛瓦、那飄動的柳絲、那熙熙攘攘的人群、那白帆、黒帆、棕色的帆……
他長大后,一條更大的船載他遠過重洋,到達法國巴黎,在那里,他遍臨西方經(jīng)典接受西方新思想,也曾一度拜倒在西方繪畫的腳下。然而,幾年求學經(jīng)歷使他認識到,巴黎作為西洋人尋求歡樂的社會中心,其間活潑鮮亮的人群、燈紅酒綠的狂歡并不能使自己的精神找到寄托。他深切地感受到:“藝術的學習不在歐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師的畫室;在祖國,在故鄉(xiāng),在家園,在自己的心底?!?/p>
回到祖國之后,吳冠中歷經(jīng)了種種磨難,不斷被迫地轉換題材、內(nèi)容,以適應當時的社會狀況,但都只是娛人耳目,不能夠震撼心靈。最終,當他把目光聚焦在江南水鄉(xiāng)時,情況開始變得大為不同,不論是他的油畫作品還是水墨作品,都散發(fā)著淡淡的江南風韻。吳冠的畫作中頻繁的出現(xiàn)江南的老屋、新燕、碧柳、烏篷船等,通過巧妙構思即便只是一角屋檐、一個渡口也足以讓你感受到江南的魅力。
吳冠中的“吳氏畫風”的另一個組成部分是傳統(tǒng)水墨畫的現(xiàn)代化,相對來說,對于這條道路的探索更具劃時代的意義。對于傳統(tǒng)水墨向現(xiàn)代化的成功探索還需從形式美入手。歌德曾說:“題材人人看得見的,內(nèi)容意義經(jīng)過努力可以把握,而形式對大多數(shù)人是一個秘密。”
吳冠中于1979—1980年間發(fā)表的《繪畫的形式美》和“抽象美”的論斷,曾在藝術界掀起了軒然大波,時至今日,人們對此的爭論也依然余音未絕。他強調:“人們對形式美和抽象的喜愛是本能的,形式是美術的本身?!标P于形式美的問題,蘇珊·朗格在探尋藝術中的本質問題是曾談到:一旦作品被看作是一種純粹的形式,它的符號性質—與運動著的生命形式在邏輯上的類似性就不言而喻了。
我們有理由相信,把形式等同于作品的生命本身,是一個容易被我們忽略的事實。形式作為表現(xiàn)性的符號,用它表示出的東西并不總是可見的或容易想象出來的。認同了這個觀點之后,我們便能夠明白形式的價值和意義。在這里,我們不妨以吳冠中的畫作為例分析形式美的價值。以其的水墨畫作品《憶江南》為例,這幅作品初看覺得簡單,事實上包含著細致推敲過的形式美構成法則。這幅畫作描繪的主題依然是江南風光,但是,我們很難找到寫實型的江南民居,屋檐變成了或粗或細的線,門窗變成了大小不等的方形,水紋被幾條細線所概括,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用點、線、面來概括。作品的美感正是通過點、線、面之間的排練組合所構成的形式美傳達出來的。關于如何處理好點、線、面之間的關系,可以從西方現(xiàn)代藝術中獲取有益的經(jīng)驗。值得注意的是,傳統(tǒng)水墨的改良依然要在中國畫緣情尚意的前提下進行。
20世紀以來的西學東漸,早已經(jīng)不是像明清時期的那種非融合觀念的技術引進。現(xiàn)在,國人不僅對西方文化進行大規(guī)模的移植,并且將其納入主流文化之列。崇洋之心大有不可遏制之勢,這是客觀存在的一種事實,然而,一種思潮或一種風尚,不是人們在理性上或感性上加以抵制便能結束的,其終結必須是情理并匯的水到渠成。對于繪畫藝術來說更是如此。
中西融合本是個特別熟稔的概念,提倡中西融合的畫家也不在少數(shù),踐行中西融合的人也不在少數(shù),打著中西融合的旗號,來給自己的藝術作品撐腰的更不在少數(shù)??晒P者卻說,吳冠中是一個獨行俠,因為,在中西融合的這條路上他不辭辛苦,在強大的民族自尊心的支撐下,他不是簡單的把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元素拿來隨意拼湊,而是抓住了民族藝術的靈魂,在油畫中將文人畫的意境美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作為藝術家,吳冠中對祖國的深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對自然界的熱愛,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精神世界,他那種藝術家的直來直去,直話直說,曾經(jīng)不止一次把他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但他還是堅持自己的觀點,正是他的不懈努力,才讓今天的我們走在油畫民族化和水墨畫現(xiàn)代化的正確的道路上??涤袨樵f:“國人豈無英絕文士應運而興,合中西而為新紀元者?”今天,這個問題在吳冠中的審美實踐與探索中或許已經(jīng)有了答案。
[1]吳冠中.吳冠中談美 [M].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0.
[2](美)蘇珊·朗格著,滕守堯譯.藝術問題[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3]吳冠中.筆墨等于零[M].南京: 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