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琳
就像是乞討永遠對應著的是乞丐一般,在我,亦或是說在絕大多數(shù)人的觀念里,慈善亦是永遠對應著富豪的,這就像是一種固定的模式——大手筆地捐出錢是他們的專利,正義地弄排名是我們的專利——于是我們會很理所當然地把在汶川地震中捐了錢的姚明罰下場,還能義正言辭地說:“誰叫你胳膊肘往外拐,怎么給自家的還不如送進美國的多,少幾十萬呢!” 風水輪流轉,時間久了,如果光盯著一幫有錢人,比誰更正義也變得索然無味,于是我們放眼四方,看見了一股股民間的力量,幾十年如一日地奉獻,不求回報,默默無聞。我們的心被那一些質樸的面孔打動了,我們會在CCTV的感動人物頒獎禮上無盡地灑淚,給報道他們的新聞點個贊,偶爾路過他們的生命,順手發(fā)條微博感慨贊揚。于是這些草根也被我們無形地頒發(fā)了慈善的專利。 只是回過頭來,我們呢?
沒有富有到眾人皆知,也沒有貧窮到勉強度日,于是我們借著自己的中立,成了看客,只剩下不斷地評述,會心安理得地覺得理所應當——沒有專利,何談用權?反正一來沒人家有錢,二來又沒人家有時間,等我有錢了再做又不遲!像是鎮(zhèn)定劑,自我安慰后,繼續(xù)給更多的“姚明”們開批斗會,卻忘了自己是不是也該做些什么。直到剛剛才過去沒多久的一件事,我覺得是時候卸下自己的“安魂香”了。那是在學校后門的車站,和朋友等車,是七月剛剛撩起的狂躁。晌午,熾熱的太陽肆意地散下一地的熱浪,不一會兒我便汗流浹背,四下留意,看見個冷飲店,和朋友轉去,一人一杯地走出,嘴里吸著冷涼的飲料,漫不經(jīng)心地看四方,這時,我留意到一個穿著橙色背心的環(huán)衛(wèi)工人,他站在一家軍裝店的門口,半晌沒動靜,繼續(xù)看下去,只見他像猶豫很久,慢慢地掀起門口模特身上的一件軍大衣仔細地撫摸,眼里充斥著愛意和無奈。不知道如何去描摹,只是那般炎熱下,一個黑瘦環(huán)衛(wèi)老人,腳邊還堆放著衛(wèi)生工具,卻在渴望一件軍大衣。那時我雖心有所動,卻想著自己身上沒幾個錢,以后有錢再說吧,只是事后告訴了一個好友,第二天他卻打來電話問:“你們學校后門在哪兒???” 就是那一霎那,我一下子醒悟了——為什么不試著盡一份力,我們或許真的很微小,我們或許做一輩子的慈善也不如那些名人動動手指的力量,但是我們卻是該參與的人,慈善沒有專利,我們只是給自己畫了條虛偽的線,既然只是在做給自己的良心看,何必等待,我們沒有理由對別人的“吝嗇”嗤之以鼻,因為微慈善亦傳遞大愛心。 指導老師:劉衛(wèi)雄
(本文作者系紹興市第一初級中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