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斌
誰也說不清老家東鄰大婆準確的年齡。1974年,說九十九。1984年,還說九十九。我說該是百歲老壽星啦,她笑罵,驢才活百年。
至于驢是否活百年我無從得知,但大婆的年齡真的無從考證,這也是人盡皆知的。在我的記憶中,大婆的形象似乎從未改變過,總是那么寬宏與豁達。至于她的為人大度,更是有口皆碑。從不見她跟誰紅過臉,即使是自己占理也是搶先認錯,別人打架她也把不是往自己身上攬。于是,誰誰不和就都找大婆。天大的過節(jié)大婆一到也就煙消云散了。
當然,若僅靠無原則的和稀泥也不可能人人都服她。她辦事,靠威望。而她的服眾,又因為她的廣結善緣。誰家的面缸見底兒了,她就提著面袋去救急;誰的孩子鞋破了,用不了三天一雙實納底兒的虎頭鞋就會送上門。而大婆做的老虎鞋,就更是人見人愛的工藝品。這當中,最讓我感動的就是逢年過節(jié)對一些窮親戚的關懷。1985年末,我隨船到煙臺,春節(jié)臨近時,我又去大婆家。進門時,見她正忙著蒸年供,即大年三十請神祭祖的供品。如祭灶用的圣蟲、肥豬、小刺猬,供奉天地的花棗大餑餑,和花鳥魚蟲多達數十種。據說,她年輕時做的年供花樣竟達上百種。而惟妙惟肖的年供又多是她隨心所欲捏成的??粗坪鹾苋菀?,但做起來卻極其復雜與費力,和面就不是百歲老人所能勝任的,何況那面又必戧面。軟了不行,硬了不行,堿大了不行,酸了更不行。但盡管如此,只用不到一天的時間,那足足兩袋面的年供就全部出籠了。望著欣慰卻又疲憊的大婆,我說:“您可該歇歇啦?!钡€沒離開廚房,她又把包餃子的搟面棍找出來了。
大婆那鮮美的鲅魚餃,就更是年夜飯必不可缺的。但遺憾的是,鲅魚餃雖好,制作的工藝卻又不是誰都能勝任的:首先要去漁碼頭精選沒破肚的鮮鲅魚,再剔骨去皮,將沒刺的魚肉剁成泥。然后,還要用韮黃虲油調成餡。僅此做餡也得小半天。更何況大婆的餃子餡是滿滿的一大盆。我還真怕把她老人家累壞了。卻想不到,還沒到半夜那盆里的餡就被用完了。望著那八九蓋簾的鲅魚餃,我說:“大婆這么多的餃子吃得了嗎?”“你嫌多?”大婆說,“我還怕今年的餃子包少了。不信?過兩天你就明白了?!?/p>
果然,還沒等到大年三十那些包好的鲅魚餃就無影無蹤了。對此,開始我還納悶這么多的餃子都弄到哪兒去了。后經大婆兒媳解釋才知是“送年”了。至于所謂的“送年”,也是大婆堅持了幾十年的老傳統(tǒng)了,每年的春節(jié)都要給那些過不去年的親朋四鄰送年貨。大婆的鲅魚餃是最受歡迎的。對此,家人最初也不理解。但當發(fā)現(xiàn)你若反對,這一年她都不“樂和”,也只能聽之任之了。再后來,為了讓老人更“樂和”,即便大婆不吩咐,家人也都悄悄幫她做好事。
光陰荏苒。一晃過去很多年。雖然這期間亦再沒見大婆,更不知她是否仍健在,但她那慈祥達觀的形象仍不時閃現(xiàn)在眼前。另外,隨著年歲的增長,我亦步入老年,對大婆的“樂和”有了更深的理解。尤其在聽到被人稱為“郭傻子”的郭明義那句“幫助別人,快樂自己”時就想,這不正是大婆“樂和”大伙才“樂和”自己的又一現(xiàn)代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