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朝惠 段青青
(云南省開遠市人民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云南 開遠 661600)
肝硬化(hepatic cirrhosis)是各種肝病發(fā)展的晚期階段,以彌漫性肝纖維化、再生結(jié)節(jié)和假小葉為病理特征,上消化道出血是其最常見嚴重的并發(fā)癥及致死原因,病情兇險。由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較多,而不同的病因,治療方法亦不盡相同,因此,盡早判斷出血原因并做出正確的處理是搶救成功及降低病死率關鍵。本文收集我院近十余年來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57例的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患者的病因、臨床特點、治療方案,以提高對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防治水平提供參考,報道如下。
收集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57例。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經(jīng)肝功能、肝炎病毒學檢查、腹部CT及B超等檢查。診斷標準:首先確診“肝硬化失代償期”,病例均符合田德安[1]所提標準,所有患者急診胃鏡檢查均在出血后6~48 h內(nèi),采用OLYMPUS V70電子胃鏡檢查,食管靜脈曲張內(nèi)鏡診斷參照,2000年《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內(nèi)鏡下診斷和治療規(guī)范試行方案》[2],門脈高壓性胃病診斷標準為胃黏膜紅斑、“馬賽克”征[3],并排除腫瘤導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嘔血或(和)黑便,男241例,女116例;年齡35~75歲,平均(47.7±9.9)歲;肝硬化病因中酒精性肝硬化215例,病毒性肝炎占134例,其中乙型肝炎119例,丙型肝炎15例,布-加氏綜合征2例,Wilson氏病引起的肝硬化1例,不明原因性肝硬化5例,根據(jù)肝功能Child-Pugh分期[4],其中A級52例,B級275例,C級30例。
患者表現(xiàn)為腹脹、腹痛、頭昏、乏力,并伴有嘔血和(或)黑便。首發(fā)癥狀為嘔血與黑便312例,其中每日出血量<600 mL 15例,出血量在600~1000 mL 175例,出血量>1000 mL 67例。上腹部不適、心悸、出汗335例,伴黃疸182例。出血時意識情況:清醒341例,嗜睡11例,昏迷5例。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多無明顯誘因,本組僅135例有相對明確的出血誘因,其中87例因酗酒、進食刺激性或者粗糙性食物而出血,31例因服用非甾體類解熱鎮(zhèn)痛藥引起出血,17例因低溫寒冷、氣候變化、感冒、便秘、劇烈咳嗽、打噴嚏和屏氣用力從而導致腹腔內(nèi)壓驟然增加,造成門脈壓急劇上升導致出血。在病情許可、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6~48 h行急診胃鏡檢查,見到出血灶(新鮮出血、白色血栓或血痂),陽性率91%,其中EGVB167例,占54%(女35例,男132例);PHG81例,占26%(女19例,男62例);肝源性潰瘍40例,占13%;急性胃黏膜病變17例,占5%;反流性食管炎7例,占2%。其最主要的病因為EGVB和PHG,與孫芳芳等[5]研究基本一致。
1.4.1 一般急救措施
患者絕對臥床,保持呼吸通暢,避免嘔血時引起窒息,暫禁飲食,開通靜脈通道,吸氧,監(jiān)測生命體征,觀察嘔血、黑便及記錄24 h出入量。定期復查血常駐規(guī)、肝功、腎功及電解質(zhì)。
1.4.2 積極預防和治療休克
大出血后,患者血容量不足,休克者給予輸血、擴容、使用血管活性藥。不要單獨輸血而不輸液,因為急性失血后血液濃縮、黏稠,此時輸血并不能有效地改善微循環(huán)的缺血、缺氧。故主張先輸液或者緊急時輸液、輸血同時進行。當收縮壓在50 mm Hg以下時,輸液、輸血要適當加快,甚至需加壓輸血,以盡快把收縮壓升高至80~90 mm Hg,病情穩(wěn)定后減慢輸液速度。輸入庫存血較多時,每600 mL血應靜滴葡萄糖酸鈣注射液10 mL,避免高鉀血癥。對肝硬化患者,盡可能采用新鮮血,補充凝血因子,同時要防止因輸液、輸血量過多、過快引起的急性肺水腫。
1.4.3 止血治療
①全身及局部止血藥物的應用:口服去甲腎上腺素,可以刺激α-腎上腺素能受體,使局部血管收縮而止血,方法是8%去甲腎上腺素冰鹽水20 mL,10 U/mL凝血酶10 mL,交替使用2~3次/小時;嚴重肝病時常合并應激性潰瘍或PHG,故肝硬化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時可給予抑制胃酸的藥物,使胃液pH維持在6以上,減少了H+向黏膜內(nèi)的逆彌散,有利于傷口愈合,達到止血的效果,推薦應用PPI,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強,維持時間長。靜脈滴注垂體后葉素,使內(nèi)臟小血管收縮,從而降低門靜脈壓力以達到止血,劑量0.2~0.4 U/min,止血后減為半量維持8~12 h后停藥,不良反應有腹痛、腹瀉、誘發(fā)心絞痛、血壓增高等,目前主張同時使用硝酸甘油,以減少血管加壓素引起的不良反應,硝酸甘油還有協(xié)同降低門靜脈壓的作用。當有腹痛出現(xiàn)時可減慢滴速。維生素K注射液30 mg,加入10%葡萄糖液250 mL中,1次/天,靜脈滴注。生長抑素,目前用于臨床有14肽天然生長抑素,施他寧(Somafostatin)先靜脈緩注250 μg(3~5 min內(nèi)),繼以250 μg/h靜滴,止血后應連續(xù)給藥48~72 h。8肽的生長抑素同類物奧曲肽(octreotide),半衰期較長,首劑100 μg靜脈緩注,繼以25~100 μg/h持續(xù)靜脈滴注,可以顯著減少內(nèi)臟血流,降低門靜脈壓力,降低側(cè)支循環(huán)的血流和壓力,減少肝臟血流量,出血停止改服普奈洛爾20 mg,每6小時1次,心率<60次/分鐘時減量或停用。②氣囊壓迫止血:經(jīng)鼻腔插入三腔二囊管或四腔二囊管壓迫胃底及食管中、下段止血。先用胃囊壓迫,囊內(nèi)注氣,保持壓力:50~70 mm Hg,再向外牽引用以壓迫胃底,若未止血,再注氣入食管囊,保持壓力:35~45 mm Hg。壓迫時間一般為24 h,若出血不止可適當延長至72 h,但不宜過長。以后每4~6 h放氣一次,放氣30~60 min,然后再注氣,防止黏膜受壓發(fā)生缺血壞死。止血24 h后,放氣觀察1~2 d才拔管,拔管時口服液體石蠟20 mL,間斷壓迫總壓迫時間2~5 d。氣囊壓迫并發(fā)癥有:窒息死亡、吸入性肺炎及受壓過久發(fā)生壞死致食管穿孔。該法僅是一個臨時性止血措施,而不是最后的治療,停用后再出血率高。鑒于近年藥物治療和內(nèi)鏡治療的進步,目前已不推薦氣囊作為首選止血措施[6],在未查明出血原因及部位時,不要盲目應用。③內(nèi)鏡下止血法:常用藥物:孟氏液或去甲腎上腺素冰鹽水。內(nèi)鏡檢查發(fā)現(xiàn)出血病灶后,直接對出血灶噴灑5%~10%孟氏液或8 mg去甲腎上腺素加入20 mL生理鹽水止血,必要時電凝止血。④內(nèi)鏡硬化治療(EVS):不少報道用硬化劑治療EGVB,止血率在86%~95%。有主張在急性出血時做,但多數(shù)意見主張先用其他止血措施,待止血12 h或1~5 d后進行。本院采用5%魚肝油酸鈉,在出血點下方將注射針直接刺入曲張靜脈內(nèi),曲張靜脈迅速變成灰白,表明硬化劑注射入血管內(nèi),退針時如出血較多可用鏡身壓迫出血靜脈,直至出血停止,少量滲血無須處理。術后禁食8~24 h。并發(fā)癥主要有食管狹窄、出血、發(fā)熱、胸骨后疼痛等,并發(fā)癥較多,應謹慎操作。⑤食管靜脈曲張急診胃鏡下套扎治療(EVL):EVL使其缺血狹窄,靜脈閉塞而增加靜脈周圍纖維覆蓋,從而使曲張靜脈消失,達到止血和預防再出血的目的,具有設備簡單,操作方便,安全有效,不良反應少,止血迅速,可重復進行等優(yōu)點,故EGVB內(nèi)鏡治療首選EVL,套扎術后對于較小曲張靜脈可注射硬化劑,可降低再出血率和提高生存率。便于基層醫(yī)院開展,有廣泛的應用價值,本院采用Wilson-Cook六連發(fā)套扎器,從賁門上2~3 cm開始套扎,自下向上螺旋狀逐一套扎,每次套扎3~6個膠圈。
1.4.4 預防并發(fā)癥
大量腹水者限制水鈉攝入,腹腔穿刺放腹水,少尿者利尿,平衡水電解質(zhì)。保肝、保護腎臟,給予足夠的能量,支鏈氨基酸、白蛋白注射液或新鮮血漿及抗生素預防感染。
止血有效判斷標準:①胃鏡檢查證實出血停止;②嘔血、黑便停止或黑便顏色變淺轉(zhuǎn)黃色,大便潛血試驗陽性轉(zhuǎn)陰性;③胃管抽吸物轉(zhuǎn)清亮,符合以上三項指標之一為出血停止,止血有效。另外,1周內(nèi)再次出血為無效。357例患者經(jīng)治療后,治愈325例,其中出現(xiàn)腹水257例,繼發(fā)感染10例,死亡9例,其中繼發(fā)肝性腦病7例,因出血兇猛搶救無效3例,其中3例轉(zhuǎn)院行脾切除+斷流或分流術。住院時間1~20 d。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是最常見急危重癥之一,多突然發(fā)生大量嘔血或黑便,常引起失血性休克或致肝性腦病及肝功能衰竭,病死率高。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主要以EGVB最為常見,約占50%以上[7],但不能僅考慮EGVB為發(fā)病因素,必須及時行胃鏡檢查,確定出血原因及出血部位,針對性采取有效治療方案,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發(fā)生機制與門脈壓力增高有關,距門脈主干越近,壓力越高,食管靜脈擴張越甚,管壁越薄,致破裂出血。肝硬化合并PHG的發(fā)病機制:肝硬化門脈高壓時門靜脈血液回流受阻,胃黏膜毛細血管擴張、淤血導致胃黏膜缺氧、糜爛壞死,屏障功能減退,肝功能減退對胃泌素、組織胺等的滅活能力下降,壁細胞泌酸增加至胃黏膜受損[8]。導致肝硬化的直接原因中,慢性酒精中毒致肝硬化的發(fā)病率在本地區(qū)占首位,流行病學調(diào)查分析,高于全國平均發(fā)病因素的15%。這與本院就診患者大多數(shù)來自云南貧困高寒山區(qū),長期大量飲烈性白酒有密切關系,可見限酒的科普宣傳任重道遠,其次為肝炎病毒的感染。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搶救原則:應根據(jù)不同的病因積極綜合治療,包括內(nèi)科治療、內(nèi)鏡治療及必要時外科手術治療,降低病死率。積極輸液、輸血,止血及支持等治療,防止和糾正休克。其中止血包括藥物止血、機械壓迫(三腔二囊管壓迫)止血及內(nèi)鏡下止血。本院為二甲醫(yī)院,常用降門脈壓藥物為垂體后葉素,大出血控制率最高達到90%[9],從而作為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選藥物,缺點在于藥物選擇性較差,影響全身血流動力學,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如心絞痛、心律失常,誘發(fā)急性心肌梗死等,鑒于以上原因,垂體后葉索在應用時應注意其并發(fā)癥,可和硝酸甘油聯(lián)合用藥,可大大減少其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其次選用奧曲肽或施他寧,不良反應少但價格昂貴。有報道用去甲腎上腺素鹽水口服聯(lián)合泮托拉唑治療非EGVB,有效率100%,止血時間短,為(1.1±0.3)d,值得推廣[10]。尤其內(nèi)鏡止血后靜脈注射PPI可以有效減少再出血的發(fā)生率[11]。隨訪1~2年靜脈曲張復發(fā)率在行EVS和EVL+EVS治療后明顯降低,與Masumoto等[12]報告相似,但二甲以下基層醫(yī)院難以開展,故必須提高醫(yī)院的治療手段,提高內(nèi)鏡醫(yī)務人員的診療技術,除常規(guī)內(nèi)科保守治療外,EVL和EVS治療的開展是非常必要的。
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病情反復發(fā)作,與患者對該病的熟悉程度以及能否及時避免有關誘因有很大關系,多由于再次飲酒、進粗糙食物及用力排便等所致。因此健康宣教、患者的自我保健就顯得尤為重要,平素注意飲食清淡,忌食粗糙、酸辣刺激食物;要保持排便通暢,必要時輔以潤腸通便藥物;切忌憋氣和提重物,只能做一些輕微溫和的戶外活動或體育鍛煉,不要做仰臥起坐等任何導致腹壓增高的運動等,應避免飲酒,勿濫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積極去除出血誘因,預防再出血。常規(guī)服用普奈洛爾可有效預防再出血,應常規(guī)使用。同時提高醫(yī)務人員對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危險因素的認識,加強臨床防治工作的規(guī)范,重視并避免誘因,要提高治愈率、減少病死率。
[1]陸再英.內(nèi)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446-456.
[2]中華消化內(nèi)鏡學會.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內(nèi)鏡下診斷和治療規(guī)范試行方案[J].中華消化內(nèi)鏡雜志,2000,17(4):198-199.
[3]王興鵬.現(xiàn)代胃腸病學高級進修教程[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0:267.
[4]陳灝珠.實用內(nèi)科學(下冊)[M].11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1856.
[5]孫芳芳,肖紅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診治[J].中國醫(yī)刊,2011,46(7):20-23.
[6]Ue Franchis RE.Report of the Baveno IV consensus workshop on methodology of diagnosis and therapyin portal hypertension[J].Hepatol,2005,43(1):167-176.
[7]Dagher L,Burroughs A.Variceal bleeding and portalhypertensive gastropathy[J].Eur J Gsatroenterol Hepatol,2001,13(1):81-82.
[8]邱香,李傳鳳.門脈高壓性胃病發(fā)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臨床肝膽病雜志,2004,20(2):123-124.
[9]白云,吳肅,周勝云.肝硬化門脈高壓性胃病臨床相關因素分析[J].河北醫(yī)藥,2010,32(18):2527-2528.
[10]令狐恩強.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內(nèi)鏡下診治[J].中國實用內(nèi)科學雜志,2005,25(3):200-201.
[11]Craig R,Thimappa V,Anann D,et al.Inappropriate utilization of intravenous proton pumpinhibitors in hospital practice-aprospective study of the extent of the problem and predictive factors[J].Q J Med,2010,103(5):327-335.
[12]Masumoto H,Toyonaga A,Ohp K,et al.Ligation plus low-volume sclerotherapy for high-risk esophageal varices:comparisons with ligation therapy or sclerotherapy alone[J].J Gastroenterol,1998,3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