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紅 李紅軍
(章丘市中醫(yī)醫(yī)院病理科,山東 章丘 250200)
腫瘤的侵襲與轉移是醫(yī)學研究的熱點之一。近些年來,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但是,科技的發(fā)展造成環(huán)境的惡化,患胃腸癌的患者呈上升趨勢,惡性腫瘤起病不明顯,微小癌灶的浸潤和轉移難以及時探查和治療,胃癌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和人的生命[1,2]。專家和學者不斷加深對胃癌侵襲、轉移分子機制的研究,nm23基因家族的成員之一—— nm23H1基因,作為一種重要的腫瘤轉移抑制基因,nm23基因與胃癌關系的研究不斷深入,闡明nm23H1基因遺傳不穩(wěn)定性與胃癌、結腸癌進展的關系,為臨床治療提供實驗依據。對腫瘤浸潤及轉移的機制進行研究,關鍵是需要對可靠的預后指標和治療靶點的精確建立[3]。在腫瘤進展和轉移的研究中發(fā)現,腫瘤的浸潤與轉移主要源于腫瘤細胞內,隨著抑癌蛋白的不斷減少,對腫瘤細胞生長與轉移的抑制能力,開始不斷減弱并消失。P53、P16抑癌基因的失活造成了編碼蛋白量的減少。在抑癌基因失活的機制研究中,發(fā)現基因的遺傳不穩(wěn)定性改變,即微衛(wèi)星不穩(wěn)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lility,MSI)和雜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是基因突變,抑癌基因功能失調的主要原因,因此腫瘤得以生長。
人類某些惡性腫瘤如胃癌及結腸癌等均證實nm23H1基因表達與腫瘤轉移或預后聯(lián)系密切。但至今未見到其是否與胃腸癌的淋巴結轉移和預后有關。胃腸癌在我國發(fā)生有上升的趨勢,該病且具有淋巴轉移早,預后不良的特點。
標本來自我院外科2012年2月至2013年6月胃癌和結腸癌術后存檔石蠟標本,不計術前行放療或化療的患者,共計35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8例,年齡22~75歲,平均47.9歲。腫瘤部位:胃癌20例,結腸癌15例。所有標本均再次復查、確診,35例均為鱗狀細胞癌,按WHO1971年標準病理分級:1、2、3級分別為16、10、9例,臨床分期采用UICC1987年公布的標準:Ⅰ、Ⅱ、Ⅲ、Ⅳ期分別為8、9、8、10例。手術采取切除根治術,術后經病理確診有腹部淋巴結轉移15例,占42.9%,術后失訪2例,隨訪32例中,生存11個月以上30例,占93.8%,術后6個月內死亡2例,占6.2%。
標本按4 μm厚連續(xù)切片,分別行nm23H1免疫組化染色及HE染色,免疫組化試劑盒,取米粒大小胃、腸組織,使用美國Maxim公司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提取胃、腸組織基因組DNA,-20 ℃冰箱凍存,以說明書內容進行規(guī)范操作,以PBS代替一抗作陰性對照。參照王修海等的方法略有改進。取PCR擴增產物5 μL,加入等體積變性液(9.8 g/LCAS NO:75-12-7,10 mmol/L NaOH,20 mmol/L EDTA,0.5 g/LCAS NO:115-39-9,0.5 g/LCAS:2650-17-1),加入等體積的蔗糖溶液(100 g/L),混勻后98 ℃變性10 min;迅速置于-20 ℃冰箱10 min;全部上樣于60 g/L非變性聚丙烯酰胺凝膠中電泳(丙烯酰胺∶N,N'甲叉雙丙烯酰胺=29∶1),使用TBE工作液(0.5×):45 mmol/L Tris-硼酸鹽作為電泳緩沖液,它在應用前稀釋,并用同一貯存液制備凝膠溶液和電泳緩沖液(pH8.0),恒壓160 V,15 mA,室溫電泳4 h,凝膠用5 g/L AgNO3染色,觀察結果并照相記錄。
棕黃色顆粒為陽性信號,定位在癌細胞胞質中,隨機選取5個高倍視野(×400)計數陽性細胞比例,陽性細胞<30%,為低表達,定為陰性;陽性細胞≥30%為高表達,定為陽性。
采用χ2檢驗。
測定35例切片中,陽性率60%,有21例呈陽性表達。nm23H1基因在癌中的表達,即陽性產物主要位于胞質中,部分胞核、胞膜上亦有表達。
nm23H1表達與胃腸癌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的關系:經測定可見,nm23H1表達與患者性別、年齡及臨床分期關系并無明顯表示。但是,隨胃腸癌病理分級的升高,nm23H1陽性率開始有降低的趨勢,但P>0.05,即差別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在腹部淋巴結轉移的胃腸癌組織中,nm23H1陽性率分別為52.97%和21.76%,P<0.05存在顯著差異。術后生存>6個月組中nm23H1陽性率(56.27%)較<6個月組(18.03%),高出很多,P<0.05。
nm23H1基因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由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的STEEG等就克隆和鑒定出來了,主要來自小白鼠的不同轉移潛能的惡性黑色素瘤細胞系K1735,其mRNA水平在低轉移的癌細胞,比高轉移癌細胞高10倍之多,將nm23基因導入高轉移鼠黑色素癌細胞,可以大大降低了癌細胞的轉移表型[4,5]。當前,nm23位基因缺失現象,普遍存在與人類的乳腺癌、肝癌、胃癌及結腸癌中,nm23等位基因的缺失與癌細胞的轉移存在較密切的關系。世界各國經研究一致認為nm23基因是最具代表性的腫瘤轉移抑制基因[6]。
原發(fā)性胃腸癌是消化系統(tǒng)常見的惡性腫瘤,目前有效的治療方法并不明確,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就是腫瘤細胞的轉移。近年來通過分子克隆技術發(fā)現一類參與調控腫瘤轉移的基因——轉移抑制基因。這類基因的失活、突變或表達異常,可導致腫瘤的轉移。經試驗研究發(fā)現,轉移抑制基因nm23基因與腫瘤轉移的關系最緊密。nm23基因可以較明確地抑制腫瘤細胞轉移潛能,但對nm23基因抑制腫瘤轉移的機制,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臨床研究發(fā)現,胃腸癌的發(fā)生和轉移與nm23基因缺失或表達降低關系密切。對研究nm23H1基因在胃癌轉移中的作用,主要通過免疫組織化學的方法檢測nm23H1,已經發(fā)現了mRNA的表達及NDPK的變化,但對nm23H1基因突變的研究還在進行中。
[1]盧海英,張國強,李繼承.中國人原發(fā)性膽囊腫瘤nm23H1基因遺傳不穩(wěn)定性的研究[J].分子細胞生物學報,2006,39(3):249-253.
[2]劉義春,王武.抑癌基因nm23H1與腫瘤轉移的研究進展[J].中國現代醫(yī)生,2010,48(22):12-13.
[3]康向東,張隆,吳蓉,等.阻抑素在胃腸癌中的表達情況及其臨床意義[J].檢驗醫(yī)學,2006,21(6):610-612.
[4]王軼淳,孫明軍,傅寶玉.胃癌組織中β-catenin及nm23H1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7,15(19):2144-2147.
[5]朱大興,周清華,王艷萍,等.利用定點突變技術構建突變nm23H1和EGFP融合基因[J].中國肺癌雜志,2006,9(2):117.
[6]Liu YB,Gao SL,Chen XP,et al.Expression and significance of heparanase and nm23H1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5,11(9):3392-3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