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宇
(陜西省第二人民醫(yī)院,西安 710005)
中藥導入結合針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觀察
姜 宇
(陜西省第二人民醫(yī)院,西安 710005)
頸椎病是臨床常見病,該病好發(fā)于中老年人,臨床共分為6型,其中神經根型頸椎病約占該病發(fā)病率的60%左右,主要表現為頸脊神經受刺激和壓迫的癥狀,典型表現沿頸神經走行方向有疼痛或麻木感,多為一側,重者出現整個患側上肢沉重無力、麻木和握力減弱,甚至持物墜落現象。頸椎病常引起頸神經根的損害,它的病理基礎是頸椎間盤突出及骨質增生,突出或膨隆的椎間盤或增生的骨質致頸部鄰近組織壓迫頸神經或血管,引起頸痛、手麻等一系列癥狀,臨床表現以頸痛伴壓迫神經產生上肢麻木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最為多見。我科室采用中藥導入結合針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75例,取得良好療效,報道如下。
觀察病例均為2011年9月~2012年2月本院門診患者,共75例,男30例,女45例;年齡24~72歲;病程10d~20年。
診斷標準:參考1994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中頸型頸椎病診斷標準,頸肩痛伴上肢放射痛,頸椎后伸時加重,受壓神經根皮膚節(jié)段分布區(qū)感覺減弱,腱反射異常,肌萎縮,肌力減退,頸椎活動受限,臂叢牽拉試驗陽性,壓頭試驗陽性。頸椎X線片示:椎體增生,鉤椎關節(jié)增生明顯,椎間隙變窄,椎間孔變小。CT片可見椎體后贅生物及神經根管變窄。
1.中藥導入[2]:借助FK998-A型電腦中頻電療儀,將白芷、羌活、葛根、乳香、沒藥、川芎、紅花、細辛、威靈仙、伸筋草、透骨草各等量制成的煎劑浸泡好無紡布藥墊裝盒備用。治療時,將藥墊放置在治療儀的兩個電極上,一定要放平,鋪展,壓實,再將電極放在疼痛部位的主要穴位上,如大椎、肩貞、肩中俞、天宗、阿是穴等。每次選擇兩個電極,依患者的適應情況,調整選擇電流電頻,每次治療20~40min,每天1次,治療10~12次為1個療程。
2.針灸治療:取穴:根據頸部椎體棘突旁壓痛處取相應夾脊穴、風池穴、曲池穴、合谷穴等。囑患者取坐位或俯臥位,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運用0.30×40mm毫針,針尖朝向頸椎兩棘突之間,針刺深度25~40mm。進針得氣后,行捻轉針法,捻轉幅度180°,捻轉頻率120次/min,以患者產生局部酸麻脹痛及放射感為度,留針40min,每天1次,10~12次為1個療程。
療效標準:參照《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的相關標準擬定[1]。痊愈:原有癥狀及體征消失,肌力正常,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好轉:原有癥狀減輕,頸肩背疼痛減輕,頸、肢體功能改善。未愈:癥狀無改善。
治療結果:痊愈61例,好轉14例,未愈0例,總有效率為100%。治療時間最短為10d,最長48d。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由于神經根受刺激或壓迫,造成神經根水腫變性等改變,出現頸肩痛、上肢放射痛、手指麻木、握力減退,病久可造成受累神經部位肌肉萎縮。針灸治療可緩解頸部肌群的緊張狀態(tài),消除頸部肌肉痙攣,改善骨關節(jié)活動度、軟組織及枕后神經的壓痛,改善頸椎周圍組織的營養(yǎng)和血液供應[3]。配合導入具有活血化瘀、止痛中藥,使藥物直達病所,可以有效改善本病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降低相應的后遺癥和手術的發(fā)生率。針灸結合中藥導入簡單易行,效果良好。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9-190.
[2]王彥英,馬麗.骨友靈搽劑借助六和儀治療骨性關節(jié)炎128例[J].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2011,25(1):68-69.
[3]陳蓉,路陽,龔可,等.針刺頸夾脊穴為主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學雜志,2006,4(5):256-258.
2013-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