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瑛
(山西省武鄉(xiāng)縣人民醫(yī)院,046300)
輪狀病毒性腸炎是兒科常見病、多發(fā)病,好發(fā)于秋冬季節(jié),呈散在或小流行,多見于6~24個月的嬰幼兒,在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發(fā)熱、腹瀉,大便多為蛋花水樣便,每日5~10次,甚至10余次,伴嘔吐,嘔吐常發(fā)生在發(fā)病前1~2d,隨后出現(xiàn)腹瀉,吐瀉嚴重者多有不同程度的脫水。輪狀病毒性腸炎為自限性疾病,臨床常規(guī)給予腸黏膜保護劑、微生態(tài)調節(jié)和液體療法,以及抗病毒治療,病死率已明顯降低,但輪狀病毒可侵犯多個臟器,一旦嬰幼兒感染該病毒,可造成多器官的損害,故應盡可能縮短病程,減輕癥狀。近年來我院采用在病程早期使用復合脈沖磁性治療儀輔助治療,療效顯著,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3月住院和門診的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86例,均有發(fā)熱、嘔吐、腹瀉癥狀,大便多為蛋花水樣便及不同程度的脫水,除外免疫缺陷病及心、腦、肝、腎等系統(tǒng)疾病。全部病例均符合《實用兒科學》輪狀病毒腸炎診斷標準[1],所有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45例和對照組41例。治療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5個月~2歲;病程1~3d。對照組男22例,女19例;年齡6個月~2歲;病程1~4d。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及癥狀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均給予常規(guī)對癥治療:補液、糾正脫水,酸中毒者糾酸。用蒙脫石散口服保護腸黏膜,不能口服者灌腸。酪酸梭菌二聯(lián)活菌散口服調節(jié)腸道菌群。利巴韋林10~15mg/kg·d抗病毒治療。
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治療組采用ZHXF~001型復合脈沖磁性治療儀。具體方法:清潔神闕和命門穴處的皮膚,待其干燥,撕開密封包裝袋,取出藥貼內的藥片,貼于患兒所取的穴位皮膚上,再將治療儀輸出電極與藥貼背部連接牢固,溫度38~40 ℃,強度為3~4mA,時間為20~30min,每日2次,病情重者每日3次。每次治療結束后,將藥片固定2~4h后取下。兩組療程均為5d。
觀察指標:觀察患兒發(fā)熱、嘔吐、腹瀉情況以及全身癥狀。
療效判定標準[2]:顯效:嘔吐、腹瀉消失,體溫正常,全身癥狀消失;有效:嘔吐消失、腹瀉減輕,體溫正常,全身癥狀明顯改善;無效:嘔吐、腹瀉無減輕,全身癥狀均無好轉。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45例,顯效26例,有效16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3.3%;對照組41例,顯效13例,有效17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73.2%。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不良反應:臨床使用過程中偶有皮疹和局部瘙癢外未見其他不良反應。
在病毒性腹瀉中輪狀病毒性腸炎發(fā)病率最高,癥狀較重,在中國小兒腹瀉病病原構成比中,輪狀病毒占40%左右,位居小兒腹瀉病因第一位。輪狀病毒屬于呼腸孤病毒科輪狀病毒屬,為雙鏈RNA病毒。該病毒主要侵犯小腸絨毛成熟的上皮細胞,使細胞變性、壞死,其微絨毛腫脹、不完整、變短而導致腸上皮細胞大量壞死,腸蠕動加快,使腸道對營養(yǎng)物質及水的吸收發(fā)生障礙,導致葡萄糖吸收功能障礙,引起滲透性腹瀉和腸道內環(huán)境紊亂、腸道內正常菌群失調。嬰幼兒黏膜上皮豐富的乳糖酶及黏膜上皮細胞內織網是輪狀病毒的受體,使得嬰幼兒成為易感高危人群,易感年齡為6個月~2歲。該病毒不僅可引起胃腸道癥狀,還可以通過胃腸屏障到達血液循環(huán),引起各個臟器病變,導致多種并發(fā)癥。
ZHXF~001型復合脈沖磁性治療儀是根據中醫(yī)學內病外治理論,結合現(xiàn)代科技的一種醫(yī)療手段。它是將用中草藥制作的藥貼放在治療穴位,通過熱療、電磁療、脈沖等作用方式,直接作用在病灶部位,使局部皮膚毛細血管擴張,專用電極片里藥貼中的藥物,通過皮膚毛細血管進入血液循環(huán),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作用優(yōu)勢:①透藥速度快,比自然滲透率高。②治療時減少了個體差異,專用電極的有效成分被直接利用,其利用度可達60%以上。③顯效迅速,直接作用于病變組織,發(fā)揮其治療作用。④特制中藥專用電極片,有效成分持久穩(wěn)定。有效成分進入體內,入血量緩慢穩(wěn)定,避免了血藥濃度峰值時產生的毒副作用。⑤專用電極在病變組織處維持時間長、濃度高、提高了有效成分對靶組織的作用。⑥臨床使用中無痛苦、無創(chuàng)傷、安全、方便。
綜上所述,采用復合脈沖磁性治療儀輔助治療輪狀病毒性腸炎,能較快地改善嘔吐、腹瀉等臨床癥狀,縮短住院天數(shù),減輕家長的經濟負擔,易被患兒及家長接受,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治療,是臨床上輪狀病毒性腸炎很好的有效輔助療法之一,具有廣泛的臨床應用價值。
[1]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847,1294.
[2]方鶴松,魏承毓,段絮誠,等.腹瀉病療效判斷標準補充建議[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13(6):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