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攀宇,張銀玲,馮 娜,劉海濤,惠凡瓊
(1.第四軍醫(yī)大學 護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032;2.第四軍醫(yī)大學西京醫(yī)院 呼吸內科,陜西 西安 710032;3.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呼吸科,陜西 西安 710004;4.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呼吸科,陜西 西安 71006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種漸進性、不完全可逆的呼吸道氣流受限性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難、活動耐力降低等癥狀。由于該病具有慢性遷延、易反復發(fā)作、治療效果欠佳等特點,往往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患者易產(chǎn)生負性情緒,焦慮、抑郁較為突出[1]。研究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焦慮、抑郁患者的焦慮大多是繼發(fā)于抑郁存在的[2],抑郁便成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最關鍵的心理問題。因此,本研究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為對象,在對其抑郁現(xiàn)狀進行調查的基礎上,探索其影響因素,旨在為臨床心理護理提供依據(jù)。
1.1 研究對象 2012年12月—2013年8月,選取西安市4所三級甲等醫(yī)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患者164例。納入標準:診斷符合呼吸病學分會頒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3];知情同意,愿意配合本次研究者;意識清楚,能正確表達意愿者。排除標準:病情嚴重無法完成心理測量者;不能有效溝通者;既往有精神疾病史者;合并惡性腫瘤者。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1)一般資料調查表,包括性別、年齡、婚姻、文化程度、職業(yè)、人均家庭月收入、病情、病程、醫(yī)療費別、經(jīng)濟壓力、自評健康狀況等;(2)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4]共20個條目,用于評估抑郁程度。評分方法:采用1~4級評分,各條目得分相加為粗分,粗分乘以1.25后取整數(shù)部分即得標準分。抑郁自評量表的標準分<53為無抑郁,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2分以上為重度抑郁。
1.2.2 資料收集 采用一對一個別測量的方法,調查前,向患者說明研究的目的和意義,在征得其同意的基礎上發(fā)放問卷,問卷回答完畢后,當場檢查填寫情況,及時糾正漏項、錯項。共發(fā)放問卷165份,有效回收164份,回收率為99.4%。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Epidata 3.0雙人核對錄入,使用SPSS 17.0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所用的統(tǒng)計方法有單樣本t檢驗、χ2檢驗和二元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
2.1 患者一般狀況 164例患者中,年齡35~86(64.39±12.35)歲;男 130 例(79.3%),女 34 例(20.7%);已婚142 例(86.6%),喪偶 18例(11.0%),未婚 4 例(2.4%);受教育程度:小學 42 例(25.6%),初中 50 例(30.5%),高中、中專 46 例(28.0%),大專及以上 26 例(15.9%);病程 1~30(9.69±9.88)年;病情:Ⅰ級 4 例(2.4%),Ⅱ級 56例(34.2%),Ⅲ級 68例(41.4%),Ⅳ級 36 例(22.0%)。
2.2 患者的抑郁現(xiàn)狀 16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存在抑郁76例,占46.3%,其中輕度52例,占31.7%,中度24例,占 14.6%;患者抑郁評分(50.78±9.29)高于中國常模(41.88±10.57)[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2.267,P<0.001)。
2.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抑郁的影響因素
2.3.1 患者抑郁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見表1
表1 不同特征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抑郁篩查結果情況比較(例,%)
從表1可見,除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外,病程、病情、職業(yè)、文化程度、醫(yī)療費別、人均家庭月收入、自評經(jīng)濟壓力和自評健康狀況8個因素對患者抑郁的發(fā)生的影響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2 患者抑郁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以 “有無抑郁”為Logistic回歸的二分類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8個因素作為多分類自變量,按要求賦值后(見表 2),采用 Forward:LR方法進行 Logistic回歸分析(α入=0.05,α出=0.10),結果見表3。
表2 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中自變量的賦值
表3 抑郁影響因素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由表3可見,最終進入回歸方程的有病程、病情、文化程度、自評經(jīng)濟壓力和自評健康狀況,即這5個變量為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抑郁的影響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和自評健康狀況較好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抑郁的保護因素,而病情Ⅳ級、病程>10年、自評經(jīng)濟壓力中等和較大為危險因素?;貧w方程的χ2=130.968,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R2=0.550,即回歸方程可以解釋總變異的55.0%。
3.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抑郁情況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抑郁得分高于中國常模,陽性篩查發(fā)生率為46.3%,與以往研究結果大致相符[5-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抑郁較嚴重的可能原因有:(1)該病為慢性病,需長期治療,醫(yī)療花費較大,患者經(jīng)濟負擔較重,在缺乏經(jīng)濟支持的情況下,容易產(chǎn)生消極、悲觀心理;(2)疾病久治不愈,且易反復發(fā)作,可能會導致患者對治療、康復,甚至生活喪失信心與希望;(3)疾病急性發(fā)作期患者產(chǎn)生的窒息樣緊張感和恐懼感易誘發(fā)消極情緒,但該病患者多為中老年人,文化層次相對較低,心理調適能力較差,因此抑郁發(fā)生率較高;(4)此外,有研究者[8]認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抑郁的發(fā)生還可能與其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氨茶堿及喹諾酮類抗菌藥物等有關。
3.2 影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抑郁的主要因素有病程、病情、文化程度、自評經(jīng)濟壓力和自評健康狀況
3.2.1 病情嚴重的患者更容易發(fā)生抑郁 該結論與辛士珍等[9]的研究一致,隨著COPD病情的加重,患者機體缺氧程度加重,活動耐受力降低,疾病對患者生活及工作的負面影響加劇,尤其當病情發(fā)展到Ⅳ級時,患者的軀體活動功能嚴重受損,甚至日常生活都無法自理,需要依賴于家人的照顧,此時,患者容易產(chǎn)生“無用感”,自我價值感降低,進而發(fā)生抑郁。
3.2.2 病程較長的患者更容易發(fā)生抑郁 該結論與其他研究基本一致[9-10]。由于該病具有進行性不可逆加重的特點,隨著病程的延長,患者歷經(jīng)疾病由輕轉重的過程,對治療及康復深感失望、心灰意冷,進而容易發(fā)生抑郁。
3.2.3 文化程度越高的患者越不容易發(fā)生抑郁 這與Schane等[11]的研究結論一致,可能與文化程度高的患者能夠充分利用多種渠道獲得疾病相關知識,因此對疾病有較全面的認識,且能夠采取有效的措施應對疾病,并善于利用心理調適技巧有關。
3.2.4 自評經(jīng)濟壓力越大的患者越容易發(fā)生抑郁由于年邁、病情等因素的限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大多工作能力降低或喪失,經(jīng)濟上大多需要依賴家人支持,然而疾病需要長期、反復治療,額外的醫(yī)療花費極有可能導致其家庭收入不能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此時患者容易感到愧疚、沮喪,認為自己“無用、拖累家人”,久而久之易發(fā)展為抑郁。
3.2.5 自評健康狀況較好的患者不容易發(fā)生抑郁這與Miguel等[12]的研究結論一致。自評健康是患者對其病情的主觀認知,不僅與患者真實健康狀況直接相關,還會受到其主觀情緒的間接影響。依據(jù)認知理論,患者對病情的主觀感知,即自評健康狀況,比實際健康狀況更能反應其產(chǎn)生抑郁的結果。比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fā)作期控制效果不佳、久治不愈時,患者往往會產(chǎn)生無助、失望,甚至悲觀、絕望等消極情緒,受這些情緒影響,患者容易高估疾病的嚴重性,對治療失去信心,因而發(fā)生抑郁;反之,病情處于緩解期時,患者自覺癥狀較輕,自評健康狀況相對較好,與急性發(fā)作期相比,情緒好轉,而較少發(fā)生抑郁。
3.3 本研究對臨床心理護理工作的指導意義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抑郁情況較嚴重,尤其是病程長、病情重、文化程度低、經(jīng)濟壓力大、自評健康狀況差的患者。因此,臨床護士應重點關注此類患者的心理狀況,必要時對其進行心理篩查,一旦發(fā)現(xiàn)患者存在抑郁情緒,立即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預措施,如情感宣泄、心理支持、認知重建等,以促進其心理健康,提高其生活質量。此外,政府及相關機構應完善相應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提供醫(yī)療保障和心理健康服務綠色通道,以維護其心身健康。
[1]Ng T P,Niti M,Tan W C,et al,Depressive symptoms an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effect on mortality,hospital readmission,symptom burden,functional status,and quality of life[J].Arch Intern Med 2007,167(1):60-67.
[2]Yohannes A M,Willgoss T G,Baldwin R C,etc al.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 an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Prevalence,Relevance,Clinical Implications and Management Principles[J].Int J Geriatr Psychiatry,2010,25(12):1209-1221.
[3]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J].中華內科雜志,2007,46(3):254-261.
[4]汪向東,王希林,馬 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9,25(12):83-86.
[5]Peian Lou,Yanan Zhu,Peipei Chen,et al.Prevalence and Correlations with Depression,Anxiety,and Other Features in Out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China:Across-sectional Case Control Study[J].BMC Pulmonary Medicine,2012,12(1):53-69.
[6]卿春華,吳尚潔,唐 麗,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抑郁、焦慮情緒的影響及心理護理[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10,20(8):1197-1199.
[7]楊冰香,張靜平.動機性訪談及階段性干預對COPD住院病人抑郁情緒的影響[D].長沙:中南大學,2009.
[8]翁 林,吳玉華,熊建文,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抑郁癥相關研究進展[J].臨床肺科雜志,2012,17(8):1479-1482.
[9]辛士珍,王 燕,曹建存,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生活質量及焦慮抑郁相關因素分析[J].國際呼吸雜志,2011,31(15):1128-1132.
[10]許銀芳,韓淑華,林 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焦慮/抑郁障礙的相關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5):3180-3182.
[11]Schane R E,Walter L C,Dinno A,et al.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Depressive Symptoms in Person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J Gen Intern Med,2008,23(11):1757-1762.
[12]DE Miguel Díez J,Hernández Barrera V,Puente Maestu L,et al.Prevalenc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mong Chronic Bronchitis Patients and the Associated Factors[J].Respirology,2011,16(7):110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