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選〉分體三種說論衡》之三"/>

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關(guān)于《文選》分體之三十九類說與其研究方法問題*
        ——《〈文選〉分體三種說論衡》之三

        2014-01-23 17:18:14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年6期

        力 之

        關(guān)于《文選》的分體,主要有三十七類、三十八類與三十九類三說。其中,三十七類說之版本依據(jù)是李善注尤刻本(胡刻本)與六臣注贛州本、六家注明州本和奎章閣本等;三十八類說源自清儒陳景云之“題前脫‘移’字一行”說,后胡克家《文選考異》卷8引而“是”之,再后黃侃《文選平點》在《移書讓太常博士》下有“題前以意補‘移’字一行”之語,駱鴻凱《文選學·義例第二》則明確地增加“移”一體而有“《文選》次文之體凡三十有八”說;三十九類說的版本依據(jù)是日本藏“九條本”、陳八郎本、朝鮮正德四年本與唐抄《文選集注》。這些本子除《文選集注》殘本有“難”而無以知其是否有“移”外,均既有“移”類,亦有“難”體。此前,我們已辨“三十七類說”與“三十八類說”不能成立①參力之:《〈文選〉分文體為三十七類說辨正》,《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6期;《〈文選〉分文體為三十八類說辨正》,《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5期。;而“三十九類說”雖已為較多的學者所接受,然與此相關(guān)的某些問題,尚有待進一步研討之必要。另外,對于《文選》分體這一問題而言,研究方法至關(guān)重要,卻未能得到學界應有的重視。因此,筆者不揣識淺見窄,為此小文以究之。不當處,祈海內(nèi)外方家不吝以斧之云。

        一、關(guān)于《文選》分體之三十九類說

        就現(xiàn)代“選學”而言,“三十九類說”是伴隨著“移”、“難”之被“發(fā)現(xiàn)”而來的。而時至今日,“移”為《文選》之類名(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與說《文選》分體為三十八類,并非一回事),幾為學術(shù)界之共識,我們完全贊同此說,故茲不贅*參力之:《〈文選〉分文體為三十八類說辨正》,《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5期。。這里僅略說三十九類說——“難”的被“發(fā)現(xiàn)”及其相關(guān)情況。

        (一)斯波六郎之證明

        就現(xiàn)代“選學”而言,能以版本及目錄證“難”之本為類名者,目力所及,當以日本學者斯波六郎為先。斯波氏之說,見其發(fā)表于上世紀50年代的《舊鈔本文選集注卷第八??庇洝?為其《舊鈔本文選集注殘卷??庇洝返囊徊糠郑?941年初稿,1942年補訂。一文中。于此,斯波氏以“九條本”為據(jù)而有云:

        司馬長卿的《難蜀父老》,在諸刻本卷四十四中,入“檄”之類,而在“九條本”卷第廿二中,不入“檄”,而為此一篇,另立“難”類。《郡齋讀書志》中也有此類。劉盼遂關(guān)于《難蜀父老》雖有曰:“按,《文選》無‘難’之類。此篇仍當是檄文。宜依《史記》本傳之次,移此文于前《喻巴蜀檄》之后。此誤或不出自昭明,殆鈔胥所亂也?!比粨?jù)此“九條本”,其說不攻自破矣。*[日]斯波六郎主編,李慶譯:《文選索引》第三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附錄第18頁。又,后引是書而不標明版本者,均此本。 “移此文于前”之“移”,劉文原作“依”(《國學論叢》1928年第1卷第4號,第184頁),此斯波氏以意改之。又,《中外學者文選學論集》(上)載此文,而于“前”字后施逗號,不妥?!扒啊队靼褪裣贰保础扒懊娴摹队靼褪裣贰?。

        的然,劉先生之“《文選》無‘難’之類。此篇仍當是檄文”,“此誤或不出自昭明,殆鈔胥所亂也”云云,均有失圓照。其與陳景云、胡克家、黃侃、駱鴻凱諸家一樣,均未能執(zhí)“移”所以為類之理由來衡“難”,故雖知“移”之為類*劉先生《〈文選〉篇題考誤》考《移書讓太常博士并序》云:“上脫另行標題‘移’字??偰考八慰躺谱⒈窘悦摚似啊侗鄙揭莆摹范啤畬?,非‘書’之屬也。”(《國學論叢》1928年第1卷第4號,第184頁)確為的論。,卻沒有注意到就“理”的層面言,“難”之所以為類與“移”完全是相同的。另一方面,上述諸家似無一見過有標“移”、“難”為類之《文選》本子,哪怕是“汲古閣本”。即“諸家”所見到之“汲古閣本”,其當與《四庫全書》所收者同(或即該本)*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186《文選注》提要云:“此本為毛晉所刻?!北本褐腥A書局,1965年,第1685頁下欄。。然“此本”并無“移”、“難”二類(“詩”類有“臨終”一目);而來自汲古閣本的于光華《評注昭明文選》(《文選集評》)則有之。因此,籠統(tǒng)地說“汲古閣本”李善注《文選》有“移”、“難”二體,未免失檢之嫌。另外,斯波氏在同一文中還指出:“九條本”與《郡齋讀書志》所舉《文選》類目中均有“移”類。

        當然,我們知道,斯波氏于此并非專門討論《文選》的分類問題,故其未嘗就此展開具體的研討。然盡管如此,其貢獻仍不菲。不過,由于主客觀方面的種種原因,斯波氏之說得不到學術(shù)界應有的關(guān)注*迄今為止,我國大陸除“選學”名家陳延嘉先生(《關(guān)于〈文選〉五臣注研究的回顧與反思》,見《〈文選〉與“文選學”:第五屆文選學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第784頁)等極個別學者外,大多沒有注意到斯波氏的這一成果。如劉群棟《當前〈文選〉研究中的四大熱點問題》(《求索》2010年第4期)、陳翀《蕭統(tǒng)〈文選〉文體分類及其文體觀考論:以“離騷”與“歌”體為中心》(《中華文史論叢》2011年第1期)、石樹芳《〈文選〉研究百年述評》(《文學評論》2012年第2期)等等。此中,《〈文選〉研究百年述評》之“再增‘難’類。臺灣游志誠《‘文選學’之分類評點方法》、《論〈文選〉之難體》有詳細論證”云云,不符合實際,“詳細論證”的僅后者。另外,“分類評點”乃“文類評點”之誤。。就客觀方面說,《文選索引》1971年雖由日本的中文出版社和臺灣的正中書局將文字索引部分影印出版,然其不僅將1959年初版之多種出版序言、后記等刪去,且連殊具學術(shù)價值的斯波氏二文,即卷首之《文選諸本研究》與所附之《舊鈔本文選集注卷第八??庇洝芬辔幢A?,故連見多識廣的游志誠先生撰其名文《論文選之〈難體〉》時,亦沒有注意到斯波氏此說*游志誠先生見到斯波氏《舊鈔集注本卷第八??庇洝?,乃其后之事。參其《論廣都本〈文選〉》注⑦,見《〈文選〉與“文選學”:第五屆文選學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第626頁。。另外,由于斯波氏有是說之文附于《文選索引》,故不易引起學者們的注意。就主觀方面言,如對《文選》分類研究用力甚勤的傅剛先生,其在《〈文選〉三十九類說考辯》之文末雖有“至于九條家本……據(jù)斯波六郎博士《文選諸本的研究》介紹,此本卷二十二有‘移’、‘難’二目,這則是古抄本為《文選》三十九分類提供了證據(jù)”*傅剛:《〈文選〉版本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275頁。今按:這里的《文選諸本的研究》,蓋《九條本文選解說》之誤。又,我們知道,對于“九條本”是否標有“移”、“難”二類,傅剛先生是存疑的。其云:“原九條家舊藏……昭和十三年(1938),當時的東方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吉川幸次郎博士攝影。原本未見,茲據(jù)中村宗彥《九條本文選古訓集》略加敘錄……但九條本于此卻脫漏(今按,指‘移’),而同于今刻本(原注‘尤本、明州本等’)?!逼溆诖擞小鞍础痹疲骸皳?jù)斯波六郎《解說》,九條本卷二十二有‘移’、‘難’二目,這與中村宗彥本所錄不同,未知孰是?!?《〈文選〉版本研究》,第145—147頁)事實上,斯波氏的《解說》于此是沒有問題的,“(九條本)卷二十二文體排列如下:書下,移、檄,難”。這是日本學者靜永健先生請其高足陳翀博士以九州大學文學部中國文學研究室所藏《九條本文選鈔》(照片本)為筆者驗之所得的結(jié)果。說,然在同一文的前面則云:

        最先提出這一問題的是臺灣學者游志誠先生,他在《論文選之難體》一文中根據(jù)南宋陳八郎刻五臣注本,提出《文選》分類應該是三十九類的觀點。*傅剛:《〈文選〉版本研究》,第269頁。

        自然,游先生之《文選》分類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shù)價值,這是肯定的。不過,在我們看來,既然是作“史”的考察,便當提及斯波氏之貢獻。因為,“發(fā)現(xiàn)”了“移”、“難”,就等于說《文選》的分體本為三十九類。其后,甚具史識之王立群先生,同樣沒有注意到斯波氏之這一重要“發(fā)現(xiàn)”。否則,王先生在其用力甚勤的《現(xiàn)代〈文選〉學史》第十章之《〈文選〉分體研究》一節(jié)中所寫的,肯定會與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多有不同。當然,最不可思議的還是被斯波氏稱為“畏友”*[日]斯波六郎:《舊鈔本文選集注卷第八校勘記·前言》,《文選索引》第三冊,附錄第5頁。而同為日本學者之平岡武夫先生,其撰于1957年的《關(guān)于文選索引的編纂和出版》說“《文選》從賦、詩、騷到行狀、吊文、祭文分為三十八類”*[日]斯波之郎主編:《文選索引》卷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而撰于1970的《文選索引之編輯與出版》則說“《文選》類別,計有賦、詩、騷……行狀、吊文、祭文,共三十七種”*[日]斯波六郎主編:《文選索引》卷首,臺北:正中書局,1971年。。后者具體地列出了《文選》三十七種文體,既無“難”,亦無“移”。

        (二)關(guān)于游志誠之說

        自斯波氏此說出之數(shù)十年后,學養(yǎng)深厚之臺灣“選學”名家游志誠又有新的發(fā)現(xiàn)??陀^地說,游先生雖非最先從版本上發(fā)現(xiàn)“難”為《文選》之一體,然其卻是第一個深入而系統(tǒng)地研究“難”所以為《文選》之一體的學者,甚有考索開拓之功。游先生在《“文選學”之文類評點方法》一文中指出《文選》分文體為“三十九類”,其“注釋”云:“司馬長卿《難蜀父老》也因篇題有‘難’字,而設為一類,來跟移、檄這兩類分開來……其實在更早的《文選》版本之目錄上,如中央圖書館藏陳八郎本,就清楚地分有這一類?!?趙福海主編:《文選學論集》,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2年,第366、383—384頁。當然,游先生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還是見其《論文選之〈難體〉》。該文原刊在出版于1993年的臺灣成功大學中文系所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第二輯)上*《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第二輯,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第259—289頁。后收入氏著《昭明文選學術(shù)論考》中,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又,本文所引《論文選之〈難體〉》者即此。,共分為十一部分,包括:問題的提出概述,難體的開始,版本之佐證,梁代以前文題難名已成立,梁代文體之分合,從辨體角度看難體宜分之理,嚴可均分體之意義,章學誠檢討難體,檄難文體作法異同分析,從文類學角度看難體之分立,結(jié)論。

        在我們看來,就《文選》有無“難”體言,此中最重要的是“版本之佐證”,其他內(nèi)容雖啟吾人之思,卻似說明不了什么問題。另外,由于《文選序》與《文選》存在著不少的差異,如《文選序》提及的多種文體名而《文選》不設類,反之《文選》設類的多種文類而《文選序》未提及,故《文選序》有無提及“難”,這對證明《文選》是否置此一體,均不具必然性意義。概言之,游先生的“根據(jù)昭明文選序文……既然難是否為分類體式之一,不能自昭明原書原意求之,則吾人當從同時代以及后來人之編次與體類觀念試探之”*游志誠:《昭明文選學術(shù)論考》,第142—143頁。,其中“不能”、“則吾人”云云,從研究方法的層面上說是沒有問題的。問題是,“‘難’是否為分類體式之一”,“吾人”本“能自昭明原書原意求之”。即“吾人”雖不能從《文選序》所提及之文體中找到“難”,卻能從昭明太子“凡次文之體……各以時代相次”之做法——《文選》序次作家的實際情況來“求之”。換言之,游先生于此,似未能入“之”所在之“地”。另外,就“版本之佐證”言,游先生主要根據(jù)的是南宋陳八郎刊五臣注《文選》,此本不僅在卷22設有“移”類(60卷本之卷43)與“難”類(60卷本之卷44),而且在卷11中標有“臨終”子類(60卷本之卷23),然其時游先生尚沒有注意到后者。此其一。其二,“五臣注”之陳八郎刊本與朝鮮正德四年刊本均無“符命”、“史述贊”,即其實際上與尤刻本(胡刻本)李善注《文選》和“六臣(六家)注”等一樣,“分”文體為三十七類;其“詩”類實際上則僅有22小類,即卷11的卷目雖有“臨終”,卻漏了“百一”與“游仙”,而此不僅游先生當時未之覺,傅先生于2000年以前的相關(guān)論著中亦然*傅先生蓋于其與曹道衡先生合著《蕭統(tǒng)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244—245頁)時,始注意到陳八郎本無“符命”與“史述贊”。不過,屈守元先生此前在發(fā)表于《文學遺產(chǎn)》1998年第5期之《紹興建陽陳八郎本〈文選五臣注〉跋》一文中,已指出了這一點。。不過盡管如此,游先生此文對推動《文選》分體的進一步研究仍有著重要之意義,且能開闊吾人之視野,啟吾人之思,不容忽視。

        (三)關(guān)于傅剛的研究

        略后,傅剛先生對《文選》各種版本與相關(guān)的目錄及漢魏六朝人關(guān)于文體分類之說,作了更為細致的研究,而“同意游說”。

        首先,傅先生“從目錄和版本兩方面考論《文選》三十九分類的真實性”*傅剛:《〈文選〉版本研究》,第269,270,270,270頁。。雖然,就證明《文選》本有“難”體言,如上所述,在發(fā)表于上世紀50年代的《舊鈔本文選集注卷第八??庇洝芬晃闹?,斯波氏已提供了這兩個方面的重要之證明文獻材料——“九條本”與《郡齋讀書志》。不過,在這兩方面,傅先生均能后出轉(zhuǎn)精。在“目錄”方面,傅先生說:“根據(jù)目錄記載證實宋本《文選》李善本、五臣本都有‘難’體?!雹芨祫偅骸丁次倪x〉版本研究》,第269,270,270,270頁。緊接著,其舉出南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20著錄李善注《文選》所作的解題之說,南宋王應麟《玉?!肪?4引《中興書目》“文選”條之“原釋”以及南宋章如愚《山堂群書考索》(原注:“引文同上?!苯癜矗骸吨信d書目》有“七”、“誄”而無“箴”、“策”,《山堂群書考索》則反之。即兩者小有不同),進而說:

        《郡齋讀書志》著錄的是李善本……證明當時流傳的單李善注本,亦有“難”體。《玉?!匪洸辉敗珡慕Y(jié)尾所說“李善注析為六十卷”看,似乎也是李善本。晁公武所記當為私家藏書,《中興書目》所記則是朝廷藏書,這樣,南宋官私藏書中的《文選》,都有記載是三十九分類,這是值得我們重視的。此外,從著錄的情形看,與“難”同列的其他文類都被登錄在今本《文選》目錄上,都是作為單獨的類別,這就說明二書所記之“難”,也只能是單獨的文類。又次,二書記錄的文體,都很詳細,《中興書目》記錄了二十五類,《郡齋讀書志》則記錄了三十六類,僅漏掉了“辭”、“史述贊”和“論”三類,順序也基本與今本《文選》相符,應該是抄錄的原書。因此,根據(jù)目錄學的調(diào)查,說《文選》原本分三十九類,是可信的。⑤傅剛:《〈文選〉版本研究》,第269,270,270,270頁。

        于此,在《中興書目》記錄《文選》之二十五類文體中,雖有“難”卻無“移”,且與陳八郎刻五臣注本一樣無“符命”與“史述贊”,而我們又無法證明其在未記錄的該本文體中必有之,故“可信”云云難以落到實處。即只有根據(jù)《郡齋讀書志》之“記錄”考察,“說《文選》原本分三十九類,是可信的”。在“版本”方面,傅先生說:“根據(jù)版本論證《文選》李善注本、五臣注本都有‘難’體?!雹薷祫偅骸丁次倪x〉版本研究》,第269,270,270,270頁。即除了斯波氏所說的“九條本”與游先生所說的陳八郎本五臣注外,傅先生舉出了朝鮮正德刊五臣注本與唐抄《文選集注》本這兩種重要的版本。由前者,“可以說明宋代兩種五臣本,分類都作三十九類,并非陳八郎本一種而已”*傅剛:《〈文選〉版本研究》,第273頁。其實,五臣注之陳八郎本和朝鮮正德四年本,其與李善注之尤刻本和胡刻本、六臣注之贛州本、六家注之明州本和奎章閣本等一樣,也只有三十七體。而就“體”言,兩者之異只是前者有“移”、“難”而無“符命”、“史述贊”;后者有“符命”、“史述贊”而無“移”、“難”。于此,難以思議的是,就版本辨《文選》之分類的學者竟有此疏忽而或說陳八郎本分文體為三十九類,或說朝鮮正德四年本與陳八郎本分文體均為三十九類。另外,就版本辨《文選·詩》之再分類為二十四類者雖“發(fā)現(xiàn)”陳八郎本以“臨終”為小類,而竟沒有注意是本失“百一”、“游仙”,即僅有二十二小類(朝鮮正德四年本亦然)。又,關(guān)于這方面的問題,筆者已另撰《關(guān)于“五臣注”陳八郎本與朝鮮正德本之分類問題:無“符命”“史述贊”與“百一”“游仙”乃后來之失辨》一文以究之,茲不贅。說,雖有嚴重問題——如上所述,“宋代兩種五臣本”之分類,實際上同樣都作“三十七類”,然卻均有“移”、“難”;而由后者,“證明了唐代李善本也是三十九分類的事實”*傅剛:《〈文選〉版本研究》,第275,275頁。。然在我們看來,由《文選集注》卷88引陸善經(jīng)注的“‘難’,詰問之”證明“唐代李善本也是三十九分類”,則似尚有疑問:陸善經(jīng)所本未必就是李善注本,難以確知此“唐代李善本”即有“移”類,等等。

        其次,傅先生的貢獻還體現(xiàn)在如下兩個方面:一是,在研究方法上,注意結(jié)合“從蕭統(tǒng)《文選序》所規(guī)定的編輯體例”來研究問題③傅剛:《〈文選〉版本研究》,第275,275頁。。二是,深入探討“為什么現(xiàn)在所見各宋本都標三十七類”,并得出新的結(jié)論:“六家和六臣的底本即秀州本在合并時漏掉了‘移’、‘難’二體,因此其后依其重雕的各刻本也同樣漏掉了這兩類,這就是為什么現(xiàn)在所見各宋本都標三十七類的原因。”*傅剛:《〈昭明文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189—190頁。又,參傅剛:《〈文選〉版本研究》下編之《〈文選〉三十九類說考辯》,第268—275頁。

        客觀地說,迄今為止,有關(guān)《文選》分類研究之最為系統(tǒng)而深入者,無疑是傅先生。王立群先生說:“傅剛對《文選》‘難’體的論證相當充分,可以說完全證成了此說?!?王立群:《現(xiàn)代〈文選〉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436頁?!白C成了此說”云云,可謂得其大者,盡管王先生這一評價是在沒有注意到斯波氏說之前提下作出的。我們認為,斯波、游、傅三先生的“難”本獨立為類之理由是經(jīng)得起推敲的,關(guān)于確定“移”為《文選》之一類,此三位先生亦有不容忽視的貢獻。換言之,《文選》分體本三十九類,這是沒有問題的。當然,這還有賴于“潛內(nèi)證”之支撐。另外,尚有不少研究方法上的問題,亟待我們作進一步之研討。

        二、關(guān)于《文選》分體研究之方法問題

        從方法論的角度考察,要探究《文選》到底分幾類這一問題,首先得弄清楚哪些因素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哪些因素是次要的,哪些看似不大可信的因素會隨著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而轉(zhuǎn)移。另外,在研究中,還應盡量避免將“兩回事”當一回事來處理;而對相關(guān)欲使用的“證明材料”,應先“驗”其有無問題。然而,這一至關(guān)重要的問題,卻未得到學界應有的重視。

        在我們看來,對證明《文選》分類如何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有二:《文選》序次作家的實際情況與《文選序》所說,此可謂“潛內(nèi)證”;《文選》版本上的標示,此可謂“顯內(nèi)證”(相關(guān)之目錄文獻所列《文選》之文體,則為其重要佐證)。這兩者孰輕孰重,雖難分軒輊,然有一點值得注意:“顯內(nèi)證”有可能在《文選》流傳過程中受到某些“破壞”(如漏了某類名等),而“潛內(nèi)證”則至多有部分隨“顯內(nèi)證”的“破壞”而連帶受到影響,如李善注尤刻本(胡刻本)與諸六臣注本之誤將東漢初的朱浮置于東漢末的孔融后*參力之:《〈文選·書〉序次本先朱叔元而后孔文舉辨》,《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3期。。因之,判斷其不同版本彼此間存在的差異,即辨析《文選》原本為多少類這一問題,“潛內(nèi)證”當更為關(guān)鍵。

        (一)“潛內(nèi)證”之證明

        就“潛內(nèi)證”言,《文選序》有云:“凡次文之體,各以匯聚。詩賦體既不一,又以類分,類分之中,各以時代相次?!庇诖?,學者多認為《文選》成書倉促,且出于眾人之手(或認為出于蕭統(tǒng)與劉孝綽),故需先對此細加辨析,看其到底如何;其次,要弄清楚“各以時代相次”指的是“賦”、“詩”二體,還是《文選》中所有的文體。關(guān)于前者,我們已論證了《文選》乃正常完成之書,非倉促所就,而其編纂,則出于昭明太子一己之手*參力之:《關(guān)于〈文選序〉與〈文選〉之價值取向的差異問題》,《文學評論》2002年第2期;《關(guān)于〈文選〉的編撰工作量、成書狀況與編者問題》,《江漢論壇》2011年第5期。。就后者言,不難設想,如果《文選》失傳而僅有《文選序》存世,恐怕誰都會認為這僅限于“賦”、“詩”;然實際上,這是就《文選》中的所有文體說的。何以知其然?就《文選》所次各體作品的作家考察知之:以傳世的諸李善注、“六臣(六家)注”為例,整部《文選》所序各體的相關(guān)作家雖多有“失序”,然就朝代言,僅有三處:其中既有卷43“書”類之“劉孝標《重答劉秣陵沼書》、劉子駿《移書讓太常博士》、孔德璋《北山移文》”*蕭統(tǒng)撰,李善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600頁下欄,614頁下欄,322頁上欄。;卷44“檄”類之“司馬長卿《喻巴蜀檄》一首……鐘士季《檄蜀文》一首、司馬長卿《難蜀父老》一首”③蕭統(tǒng)撰,李善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600頁下欄,614頁下欄,322頁上欄。;又有卷23“詩·詠懷”的“謝惠連《秋懷詩》一首、歐陽堅石《臨終詩》一首”④蕭統(tǒng)撰,李善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600頁下欄,614頁下欄,322頁上欄。。換言之,如果“各以時代相次”不是就《文選》中所有的文體言,“賦”、“詩”以外的其他各體所序作家,便不可能如此高度地合乎“以時代相次”之說,而“詩·詠懷”也不應出現(xiàn)這樣的倒誤??梢姡共ㄊ纤浴半m這里說‘詩賦體既不一,又以類分’,但實際上,不僅僅限于詩賦之體,而當理解為說的是‘各以匯聚’的所有各種文體”*[日]斯波六郎主編:《文選索引》第三冊,附錄第21頁。,是恰當?shù)?參力之:《從始點或岔口處辨路向 就原典本身察是非:關(guān)于〈文選〉成書研究的方法問題之二》,《學術(shù)交流》2014年第8期。。

        現(xiàn)在的問題是,《文選》成書既非倉促所就,其編纂亦非出乎眾人,那么,造成這三處朝代顛倒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昭明太子將《移書讓太常博士》和《北山移文》與《難蜀父老》分別作“書”與“檄”的附篇(類),如《文心雕龍·書記》的做法,又或《南齊書》卷42《江祏傳》附劉暄于江祏之后那樣嗎?結(jié)合《文選序》之“凡次文之體,各以匯聚”說,而對整部《文選》細加考察,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其一,就前者言,既然“各以匯聚”,便沒有將某體之作品當附類處理的必要;而從《文選》本身看,其分別設“對問”、“設論”兩類,前者僅錄宋玉《對楚王問》,后者則收東方曼倩《答客難》、楊子云《解嘲》與班孟堅《答賓戲》。再看《文心雕龍》,其《雜文》篇將這兩類作品合而置之于“對問”中,即與其后之《文選》異。因之,不難設想,《文選》若有附類之例,便恐會將宋玉《對楚王問》附于“設論”的班孟堅《答賓戲》后,而非置“對問”以收之。同理,《文選》“詩”內(nèi)分設“招隱”與“反招隱”兩小類,前者收左太沖《招隱詩》二首與陸士衡《招隱詩》一首,后者則僅錄王康琚《反招隱詩》一首。即其若有附類之例,“反招隱”便當為“招隱”之附類,等等。換言之,昭明太子不可能在《文選》中,將“移”、“難”分別附之于“書”、“檄”后。

        其二,文題中有“移”字的前人作品按順序之先后排在后人的“書”后,如上所述的,其既非作為附類,那么,就只能是獨立為類而非與“書”混一。當然,“移”亦“書”也,然其卻非一般之書。蕭統(tǒng)不將其散入“書”中,而是“各以時代相次”才“放在一起”(此姑且用“尤刻”),便客觀地說明了這一點。倘若蕭統(tǒng)“移”、“書”不分,其就沒有理由將自前漢李少卿(這里不討論作品的真?zhèn)螁栴})迄梁劉孝標共16家22首題內(nèi)均有“書”字的作品放在前邊,而將題內(nèi)有“移”字的劉子駿之《移書讓太常博士》與孔德璋之《北山移文》置于其后。因為這樣一來,就勢必造成嚴重的時代倒置??梢?,昭明太子必是將“移”與“書”分開而各自獨立為類的。又,成書稍早于《文選》的《文心雕龍》與《文章緣起》(此書即使是經(jīng)唐人張績整理或補,因前者主要是據(jù)原書,后者則用其所見到的六朝及其前的資料,故不影響我們的討論),亦均將“移”從“書”中分出。前者使之與“檄”相并*范文瀾:《文心雕龍注》卷4《檄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后者則將“移書”作為獨立之類,而云:“移書,漢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論〈左氏春秋〉》。”*陳懋仁:《文章緣起注》,《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8,14頁。是亦為佐證。這說明,以“移”為文章之一體乃南朝人的共識。當然,無論是來自《文心雕龍》還是《文章緣起》之佐證,都不可能起到?jīng)Q定性作用。

        其三,前漢司馬長卿的《喻巴蜀檄》與《難蜀父老》為漢魏之際的陳孔璋與魏末的鐘士季之“檄”所隔,而這種情況,在整部《文選》中絕無其二。這也充分地說明了蕭統(tǒng)并沒有將《難蜀父老》當作《喻巴蜀檄》之同類作品看。否則,其不會將一家之作品分作兩處。盡管《文心雕龍·檄移》說“移”有云:

        相如之《難蜀老》,文曉而喻博,有移檄之骨焉。

        然劉勰于此僅僅指出,“難”具有“移檄”的特征(或體制規(guī)模),而不是認為“難”就是“移檄”。況且,其“檄移”是“二”而非“一”。又,《文章緣起》有“喻難”一類,舉相如的《喻巴蜀》(即《喻巴蜀檄》)與《難蜀父老》為例。然這只是說明“渾言”,“喻”與“難”為一,而不能斷“析言”其不為“二”。故陳懋仁分注之云:“‘喻’,喻告以知上意也;‘難’,難也,以己意難之,以諷天子也?!雹坳愴剩骸段恼戮壠鹱ⅰ?,《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8,14頁。退一步說,《文章緣起》真的“喻”、“難”不分,據(jù)上所說的,也只能說明昭明太子于此與彼異,而不能由《文章緣起》之“合”證《文選》亦如之。

        當然,我們知道,此前傅剛先生已注意結(jié)合“《文選序》所規(guī)定的編輯體例”以究《文選》之分類。如其《〈文選〉三十九類說考辯》一文最后一段說:

        以上我們從蕭統(tǒng)《文選序》所規(guī)定的編輯體例,論證了“移”和“難”應該是單獨文類的合理性,又據(jù)目錄、版本證實了這一點,因此《文選》原分三十九類的事實,是不庸置疑的。*傅剛:《〈文選〉版本研究》,第275頁。

        此即為明證,而“《文選》原分三十九類”云云,可謂的論。筆者完全贊同此說。然而,由于傅先生持“《文選》成書倉促說”,而認為蕭統(tǒng)大概只總體上把握《文選》的編纂,實際操作則或由劉孝綽執(zhí)行等等,故使其從“《文選序》所規(guī)定的編輯體例”考察所得的結(jié)論,由本來沒有問題而變得使人難以確信。傅先生云:

        《文選》由多人參加編纂,在其作家作品排列的不同順序中表現(xiàn)得非常清楚……上述作家(今按:指“魏晉一些代表作家”)順序排列的矛盾情況,說明了《文選》并非由一人編纂……大約在這段時間(今按:指普通3—6年)里,《文選》初步編成,但緊接著發(fā)生了一系列事件,如劉孝綽遭彈劾,蕭統(tǒng)丁憂,直至大通元年末之后,《文選》才經(jīng)劉孝綽最后編成。但畢竟時間短促,像體例上的一些問題也未來得及統(tǒng)一(如前述作家排列順序問題)。*傅剛:《〈昭明文選〉研究》第162—164,171,183,224頁。

        《文選》雖然有可能在普通六年(525)之前已大體編好(劉孝標、徐悱、陸倕三人為劉孝綽后來統(tǒng)稿時加上),但在其后的幾年中,蕭統(tǒng)、劉孝綽都曾丁憂一段時間,再就是蕭統(tǒng)政治生活中的“埋鵝”事件,因此《文選》的統(tǒng)稿和最后定稿,實際上并未完成,所以蕭統(tǒng)還未來得及發(fā)表意見。⑥傅剛:《〈昭明文選〉研究》第162—164,171,183,224頁。

        蕭統(tǒng)《文選序》所舉文體與《文選》實際收錄文體不符的現(xiàn)象,應該值得注意,考慮到劉孝綽協(xié)助蕭統(tǒng)編纂的事實,這種不符可以理解為蕭統(tǒng)大概只在確定指導思想,制定體例等方面總體把握了此書的編纂,實際上的操作或由劉孝綽執(zhí)行。⑦傅剛:《〈昭明文選〉研究》第162—164,171,183,224頁。

        在《文選序》中,蕭統(tǒng)是將騷置于賦后詩前的,而《文選》卻將騷置于賦和詩之后,這一差別,似乎表明蕭統(tǒng)并沒有參加《文選》的實際編輯工作。⑧傅剛:《〈昭明文選〉研究》第162—164,171,183,224頁。

        據(jù)此,傅先生“從蕭統(tǒng)《文選序》所規(guī)定的編輯體例”來論“移”和“難”,而得出其“應該是單獨文類的合理性”之本無問題的結(jié)論,卻陷入了無法避免的矛盾之中而難以自圓其說。同理,傅先生認為:“現(xiàn)行各本,如中華書局1974年影印南宋尤袤刻本、1977年影印《四部叢刊》本,在卷四十三劉孝標《重答劉秣陵沼書》下,徑排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一文。劉孝標是南朝梁人,劉歆是西漢人,按照體例,劉歆應排在劉孝標之前。但既然劉歆排在劉孝標之后,說明劉歆的移文應該單獨標類。這大概就是陳景云、黃季剛等人的依據(jù)。但是根據(jù)同樣的道理,現(xiàn)行《文選》卷四十四‘檄’類中排在三國人鐘會《檄蜀文》之下的漢司馬相如《難蜀父老》也應單獨列類,即‘難’體與‘檄’、‘移’一樣。這樣,《文選》就不是三十八類,而是三十九類了?!?傅剛:《〈文選〉版本研究》,第269頁。這本來也是很能說明問題的,然在這樣的背景下,恐就得大打折扣了。因為,我們亦可據(jù)傅先生這里的說法,推斷那或由“實際上的操作”者與“制定體例”者間之不協(xié)而來,或緣“時間短促”而“《文選》的統(tǒng)稿和最后定稿,實際上并未完成”所致,等等*關(guān)于《文選》成書與編者,筆者之見與傅先生迥異。筆者認為,《文選》乃正常完成之書,非倉促所就;而為“昭明太子一己之所撰”(參前文)。。

        綜上所述,《移書讓太常博士》、《北山移文》和《難蜀父老》既不可能分別入“書”與“檄”中,亦非別而附之于兩者,故其前兩文與后一文,只能各自為類——“移”與“難”。這便是我們從《文選》本身細加考察所得的自然結(jié)果。而這一結(jié)果即表明:《文選》分體為三十九類。為了更好地說明這一問題,下面再就“顯內(nèi)證”——版本及目錄書的證明這一層面來進行研討。

        (二)“顯內(nèi)證”之證明及其他

        就“顯內(nèi)證”言,如上所述,就筆者目力所及,最早從《文選》的版本上發(fā)現(xiàn)“難”為《文選》之一體者(“移”,亦然)乃日本學者斯波六郎氏,其所據(jù)為日本藏“九條本”及《郡齋讀書志》所說。數(shù)十年后,游志誠先生又發(fā)現(xiàn)南宋陳八郎刊五臣注《文選》,亦是“難”別為一類(“移”,亦然),并據(jù)章學誠《文史通義·詩教》之“《難蜀父老》,亦設問也。今以篇題為難,而別為難體,則《客難》當與同編,而《解嘲》當別為嘲體,《賓戲》當別為戲體矣”*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81—82頁。說,而云:“章氏所以如此詰難,必其所見《文選》版本目錄有別出難體。”*游志誠:《昭明文選學術(shù)論考》,第156頁。數(shù)年后,傅剛先生進而發(fā)現(xiàn):“朝鮮正德年間所刻五臣注《文選》(今藏成均館及日本東京大學),也與陳八郎本一樣標出‘移’、‘難’二體?!?傅剛:《〈昭明文選〉研究》,第188,188,188—189,189,190,187—188頁。傅先生經(jīng)過對其“校核”后有云: “(此本)與陳八郎本不是同一系統(tǒng)……這樣,宋代兩種五臣注本都將‘移’、‘難’作為獨立的文體著錄,這是值得我們重視的。”⑥傅剛:《〈昭明文選〉研究》,第188,188,188—189,189,190,187—188頁。不僅如此,傅先生還指出:“更有力的證據(jù)來自《文選集注》”,即在《檄蜀文》的末句下,“連寫一‘難’字。在‘難’字下《集注》引陸善經(jīng)注說:‘難,詰問之?!缓髶Q行,題寫《難蜀父文》,再換行,題‘司馬長卿’,這分明表示‘難’體的確單獨列類?!雹吒祫偅骸丁凑衙魑倪x〉研究》,第188,188,188—189,189,190,187—188頁。不過,傅先生接著說:“值得說明的是,《文選集注》所集為李善注、五臣注以及《文選鈔》、《文選音決》和陸善經(jīng)注,但以李善注為底本。這個事實說明唐代的李善注也是以‘難’作為獨立的文體的?!雹喔祫偅骸丁凑衙魑倪x〉研究》,第188,188,188—189,189,190,187—188頁。此則未必然。因其亦有可能是來自陸善經(jīng)所本。另外,雖然前面所說的斯波氏已經(jīng)注意到《郡齋讀書志》提及“難”,然傅先生對此做了更進一步的研究,說明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著錄的是李善注本,它證明了在陳八郎的五臣注之外,當時流傳的李善單注本也有‘難’體”⑨傅剛:《〈昭明文選〉研究》,第188,188,188—189,189,190,187—188頁。。同時,傅先生還注意到明末毛晉所刻汲古閣本《文選》對辨析《文選》分類的應有價值。其云:

        在現(xiàn)存的版本中,并不是沒有這樣著錄的,比如明末毛晉所刻汲古閣本《文選》,也都標出了“移”、“難”和“臨終”……前引胡氏《文選考異》稱汲古閣本為“俗行”,原來,自清初以來,學者并不注重汲古閣本,認為毛氏臆改處太多,故其本不足為據(jù)。⑩傅剛:《〈昭明文選〉研究》,第188,188,188—189,189,190,187—188頁。

        不過,“清初以來”云云,就時間言,似未為的。清人于光華云:“《文選》讀本,時賢悉以汲古閣為正。前輩何義門先生博考眾本,亦以汲古為善……今即據(jù)為藍本?!?于光華:《評注昭明文選·凡例》,上海:掃葉山房,1919年。此即為明證。此其一。其二,“汲古閣本《文選》,也都標出了‘移’、‘難’”云云,有所未照。如上所述,《四庫全書》所收汲古閣本《文選》,便沒有標出此二體名。然而何義門、于光華諸氏所用的標有“移”、“難”之汲古閣本,則因有了前文所說的“潛內(nèi)證”——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之佐證,而朝“可信”方向轉(zhuǎn)移。傅先生又云:

        章氏依據(jù)的……大概只有汲古閣本。對于章學誠將“難”作為文體論述的話,駱鴻凱《文選學》并沒有用心揣測黃季剛(黃侃)先生“意”的來源,進一步思考“難”是否可以立體,就簡單地予以否認說:“《難蜀父老》,《文選》本入檄類。章氏謂別為難體,語失檢。”簡單地說汲古閣本不可相信,未免過于生硬,汲古閣本雖然臆改較多,但并非沒有依據(jù)。從毛氏藏書來看,他收藏的宋版《文選》有李善注、五臣注、六臣注等多種版本,他標“移”、“難”二目,應該是有版本依據(jù)的。尤其這種標目完全符合《文選序》所述編輯體例,又有什么要懷疑的呢?*傅剛:《〈昭明文選〉研究》,第188,187頁。

        于此,駱氏說的是“語失檢”而非指其所據(jù)版本有問題,即駱氏并沒有提及汲古閣本。因之,以“簡單地說汲古閣本不可相信”云云揣測駱氏,似未為當。其實,稍加琢磨駱氏此數(shù)語,便可知其當時并未見過有“難”類的《文選》本子,否則,不當說“《難蜀父老》,《文選》本入‘檄’類”。而正是如此,其才有“章氏謂別為‘難’體,語失檢”之判斷。至于說駱氏“并沒有用心揣測黃侃先生‘意’的來源”云云,則似沒有注意到就連黃侃先生本人也未能“進一步思考‘難’是否可以立體”。傅先生又云:“依據(jù)于《文選序》,對《文選》分類作出判斷,這是前人的研究成果,這一成果應該是正確的?!雹诟祫偅骸丁凑衙魑倪x〉研究》,第188,187頁。是可謂得其大者矣,然就目力所及,上世紀90年代以前似沒有學者在這方面做到貫而徹之,見樹見林。這即使是深于“選學”而重“發(fā)明”之黃侃先生,亦不例外。日本著名漢學家吉川幸次郎說過:

        我所謂清朝的方法,有一點值得注意:所謂考證學,在日本時,總認為在文獻對證之外,一定要有實物的證據(jù),否則,不能叫考證學。但到中國去一看,并非一定要如此。發(fā)掘文獻內(nèi)在的證據(jù),比什么都強……但是,真的具有能力去實踐這種考證學的人,我所接觸到的無疑都是了不起的學者。與黃侃見面時,我就想: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做這樣的考證學……他就是一位會思考,會讀書的人,不是注重于書以外的資料,而是在書本之內(nèi)認真用功的人。這不正是真正的學問嗎?黃侃說過的話中有一句是:“中國學問的方法:不在于發(fā)現(xiàn),而在于發(fā)明。”*[日]吉川幸次郎著,錢婉約譯:《我的留學記》,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年,第79頁。

        就《文選》分類研究而言,顯而易見,其“實踐”還跟不上“發(fā)掘文獻內(nèi)在的證據(jù),比什么都強”這一思想。換言之,“依據(jù)于《文選序》,對《文選》分類作出判斷”,這無論是清人還是民國時之學者,均遠未能臻于“自覺”之境。不僅如此,即使到了今天,也只有傅剛等極個別學者有意識地往這方面“發(fā)掘”。然傅先生之“發(fā)掘”,尚未能注意到就整體之聯(lián)系來進行*關(guān)于就整體來考察《文選》分類問題的研究,參力之:《關(guān)于〈文選〉成書研究的方法問題》,《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4年第5期。。此其一。其二,問題是,以傅先生持“《文選》成書倉促說”衡之,則前人“依據(jù)于《文選序》,對《文選》分類作出判斷”而得來的“研究成果”,便只是或然——可能“是正確的”,亦可能“是不正確的”。

        總之,有了“潛內(nèi)證”之支撐,斯波、游、傅三先生就“顯內(nèi)證”研究(辨析)所得的“難”本獨立為類及《文選》分體本三十九類說*斯波氏在《九條本文選解說》中雖無片言只語及于《文選》之分體如何,然證明了《文選》有“移”、“難”二體,其本質(zhì)上就等于說是書分體為三十九類。,才會令人信服。否則,僅就“顯內(nèi)證”——版本及目錄文獻考察所得,還是多有商榷空間的。如上所述,就版本言,有“移”、“難”者,斯波氏發(fā)現(xiàn)“九條本”,游先生發(fā)現(xiàn)陳八郎本,傅先生發(fā)現(xiàn)朝鮮正德年間本;有“難”者,傅先生注意到《文選集注》之陸善經(jīng)注。然這些本子,即使是陳八郎本與朝鮮正德年間本,也還是與傳世的諸李善注與六臣(六家)注同為三十七類,只是有無不同二類的區(qū)別罷了。至于“九條本”,尤其是《文選集注》,更非“完璧”。另外,就目錄文獻言,《郡齋讀書志》著錄的李善注本提及的文體有“移”、“難”。如上所述,《中興書目》對證明《文選》是否“原本分三十九類”無太大的價值。至于《山堂群書考索》則當來自《中興書目》,故其這方面的價值更小。問題是,如果無“潛內(nèi)證”的有力支撐,僅僅是靠上述版本及目錄文獻證明,顯然是難以說清楚《文選》分類非三十七類,而是三十八類或三十九類。同樣,也難以說清楚《文選》分類非三十七類或三十八類,而必是三十九類。因為,不借助“潛內(nèi)證”,我們既無法證明《文選》分類無附類的做法,也無法知道昭明太子如何序次作家。而這兩方面的問題弄不清楚,我們就難以證明“移”、“難”究竟是獨立為類還是分別附于“書”、“檄”;“符命”、“史述贊”之情況,大致亦如此。

        (三)結(jié)合“顯內(nèi)證”與“潛內(nèi)證”等來探究《文選》本來之分類

        首先,就“潛內(nèi)證”言,若像傳世的諸李善注與六臣(六家)注《文選》那樣少了“移”、“難”,便造成西漢末的劉子駿接在蕭梁時的劉孝標后;三國時的鐘士季排在西漢司馬長卿之前,且司馬長卿一家之文為陳孔璋與鐘士季二家之作所隔。而若像陳八郎本與朝鮮正德本五臣注《文選》那樣少了“符命”、“史述贊”,便致使前漢的司馬長卿、楊子云與后漢的班孟堅接在東晉的袁彥伯之后;蕭梁時的沈休文排在東漢的班孟堅與劉宋時的范蔚宗前。然而,由于如上所述,《文選》既非倉促成書,亦非出于眾人之手,故存在著這樣嚴重之問題,無論如何都是說不過去的。這一點至為關(guān)鍵,因為若《文選》成書倉促,其即使真的存在如此嚴重之時代倒置,不言而喻,那也說明不了什么實質(zhì)性的問題。其次,從“顯內(nèi)證”看,如上所述,陳八郎本與正德四年刊本、日本所藏“九條本”等均有“移”、“難”——作為其重要佐證之《郡齋讀書志》著錄的李善注本所提及的文體亦然,《文選集注》有“難”;而諸李善注與六臣(六家)注《文選》,則有“符命”、“史述贊”。概言之,結(jié)合“顯內(nèi)證”與“潛內(nèi)證”觀之,《文選》之分類原本只能是“三十九類”。

        另外,有的學者所以堅持《文選》分體為“三十七類”,其主要理由之一,就是認為“五臣”之“注”本身存在種種問題。然這即使符合實際,而由于“五臣注”不涉及《文選》“分類”,故將“注”之問題與“分類”掛鉤,從而否定“五臣注”之陳八郎本與朝鮮正德本有“移”、“難”二類,其結(jié)果如何可想而知。有的學者或為論證《文選》分體為“三十八類”,然對所用之關(guān)鍵“證明材料”卻未經(jīng)“驗證”,而這些“材料”作為證據(jù),均是有漏洞的,故其證明所得,實不足信*分別參力之:《〈文選〉分文體為三十七類說辨正》,《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6期;《〈文選〉分文體為三十八類說辨正》,《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5期。。說到底,將“兩回事”當一回事來看,與對須“驗證”者未“驗證”便將其作文獻支撐用,這均為研究方法上之疏忽。

        結(jié) 語

        綜上所述,《文選》分體之“三十七類說”與“三十八類說”均不能成立;《文選》分體原不僅有“移”類,亦有“難”類,即其所分本必為“三十九類”無疑。今存《文選》之李善注與“六臣(六家)注”的種種宋刻本所以無“移”、“難”,乃流傳過程中所造成的;“五臣注”之陳八郎本與朝鮮正德本缺“符命”、“史述贊”,其情形亦如此。從研究方法的層面上說,研究《文選》分體,首先必須結(jié)合“顯內(nèi)證”與“潛內(nèi)證”,而考察“潛內(nèi)證”時,得先弄清楚《文選》之成書情況,否則,難以致其效而得其實。其次,對相關(guān)“證據(jù)”當先“驗”其有無問題,別將兩回事當一回事,并需注意從出發(fā)處辨“路向”。如若要證明自《漢書·藝文志》之分“三十八”類后,此數(shù)便在《文選》與《文苑英華》那里具有某種權(quán)威性,當先考察一下其在曹魏至趙宋時的目錄書中是否如此,等等。

        国产性虐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无码AV一二三四区| 毛茸茸的女性外淫小视频| 一区二区和激情视频| 少妇性l交大片| 久久亚洲AV成人一二三区| av在线网站一区二区| 日本亚洲国产精品久久| 天美传媒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98AV| 国产日韩乱码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超清| 亚洲av成人中文无码专区| 一级片麻豆| 一区二区国产视频在线| 极品人妻被黑人中出种子| 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中国片| 一本大道久久东京热无码av| 网址视频在线成人亚洲|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是什么心态| 欧美丰满熟妇aaaaa片| 亚洲精品一区网站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久久| 特黄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日产国无码|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婷婷| 男人进去女人爽免费视频| 99re免费在线视频| 高清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97se色综合一区二区二区| 131美女爱做视频| 天堂av无码大芭蕉伊人av孕妇黑人|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一二三四| 久久久av波多野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久久人妻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高清毛茸茸的中国少妇| 青青青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妇女av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