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存
【設計特點】
這堂課針對中學生現(xiàn)代文閱讀教學中的篩選信息、分析情感類試題的解題策略而設計的,力求遵循評講課“呈現(xiàn)、診斷、矯正、反饋”的教學流程,達到評講效果的最大化。第一,教師在充分研究學生的學情基礎上,針對學生出現(xiàn)的信息篩選與情感歸納的缺陷,組織學生重新閱讀文本,沿波討源,循跡探徑,從中檢討自己解題錯誤的原因,初步掌握此類試題的解題規(guī)律。第二,教師在課堂上多次留給學生反思的機會,引導學生自主歸納自我小結,力求讓師生處于一種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中,真正讓學生靈動起來,享受思考過程的快樂。第三,充分聯(lián)系經典題例,發(fā)揮正遷移作用,引導學生回顧相關題型的解題要領,使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以上是這堂閱讀評講課設計的初衷。
【設計展開】
一、激趣導入
目前,中學生中有這樣一句流行語:一怕周樹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寫作文。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同感。到了高三,周樹人的作品漸行漸遠,怕的人恐怕不多了,那么我們是否可以將這句話改為一怕現(xiàn)代文。是呀,現(xiàn)代文是高考語文試卷中較難的考點之一,我們如何去應對高考現(xiàn)代文閱讀,找到一個解題的捷徑呢?今天我們一起“沿波討源,循跡探徑”,探討現(xiàn)代文《取景器里的人》里面的部分題目。
二、出示教學目標
1.教師閱卷小結,點評現(xiàn)代文閱讀做題的總體情況,表揚部分學生,指出得分率較低的題型。
2.出示教學目標
(1)了解并初步掌握信息篩選題一般的解題思路。
(2)探討分析情感類試題的答題要領。
(3)引導學生關注底層人們的內心世界,喚醒他們心中的悲憫情懷。
三、研討信息篩選題,分析錯因,規(guī)范矯正
1.呈現(xiàn)
作者的取景器里攝取了哪幾類人?請分別概括他們在面對鏡頭時的心理。
學生一
①攝取了乞討者拾荒者、城市里職業(yè)男女、民工這樣三類人。
②乞討者拾荒者:赧然、害怕的心理。職業(yè)男女:冷漠,正常無所謂。
民工:心里有明亮的快樂,似乎不屬于城市。
學生二
①乞討者:心懷敵意,害怕,怒不可遏
②拾荒者:害怕?搖③民工:滿足與欣慰?搖④白領:自豪
(呈現(xiàn)學生典型錯誤,有利于學生了解錯誤的原因,把握思維的缺陷,為診斷、矯正鋪好道路。)
2.診斷
(1)這兩個答案比較一下你覺得哪個答案好些?理由是什么?
教師點撥:
(一)從答題格式講,第一同學較好。
(二)從概括的內容看,好像第二同學較好。到底哪個更好呢?大家結合文本內容以及自己答案辨別一下。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答案的優(yōu)劣,找出存在問題,有利于學生抓住答題關鍵。
(2)研讀文本開頭兩段
在常人眼里,乞討者臉上流露出來的大多是卑微哀求的表情。那表情的背后是什么?我不禁把鏡頭對準了他們。
一老嫗在乞討的空檔,坐在花壇的地上,一邊曬太陽一邊與一老翁聊天。兩人不知聊些什么,但我的鏡頭中老嫗一臉的平和安詳。仿佛是坐在自家地頭上,說著田里的青苗瓜果,讓你能聞到泥土的芬芳。
思考:本文涉及的對象大都是什么人?可分為幾類?劃分的依據(jù)是什么?
(3)這些人在鏡頭的背后是怎樣的心理?誰概括得準確些?
教師引導點撥:學生聯(lián)系文本不夠,以偏概全。把乞討者與拾荒者兩種人在鏡頭前的心理都概括成了害怕(結合選文第二段),很顯然讀文本不夠細致。教師進一步引導:拾荒者、農民工在鏡頭前又是什么心態(tài),啟發(fā)學生從文本中關鍵詞入手,探討“赧然、明亮的歡樂”背后的深刻內涵。聯(lián)系上下文對農民工兄弟生存處境的描寫,以及文中“豪華寫字樓,湖藍色的玻璃幕墻,大理石廊柱的拱形門廳”等背景敘述,揣摩農民工心理,從而喚起學生對弱勢群體的同情與悲憫,隨機對學生進行人文主義理想教育。
學生反思:在信息篩選的時候,我們概括為什么會出錯?出示答案,引導學生比較一下自己的答案,歸結錯誤原因。學生自我小結歸類:
①審題不仔細,沒有注意題干限制,分類不嚴謹。
②沒有充分聯(lián)系文本,區(qū)間定位不準,以偏概全。
③照抄原文,不知轉換,缺少整合。
3.矯正
(1)經典試題鏈接一:《上善若水》2009江蘇卷
第二題:文中說都江堰“才真正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作者這樣評價的理由是什么?
老師提問:這條題目中的關鍵詞是什么?篩選的一定要是哪一方面的內容?(表現(xiàn)都江堰的是人類智慧的內容。)如果從下面材料中進行篩選,你會篩選那些符合要求的信息?
李冰靠火燒、靠水澆,切斷玉壘山,開鑿離堆,修飛沙堰,今天看來實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處。它絕不污染環(huán)境,絕不危及生態(tài);它不會像現(xiàn)代水庫幾百米的高壩那樣既令人驚嘆。又令人隱隱不安。都江堰不會切斷魚類洄游的線路,人們用不著把魚撈起來,送到大壩上頭的水庫里去產卵,再把孵化的幼魚撈起來送回下游。人很累,魚也很累。都江堰是歷史的遺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類利用大自然的神話。與之同時的鄭國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學家考證的遺跡,而都江堰仍舊生機盎然,滋養(yǎng)著天府之國的子民。難怪道教尊李冰為“妙源清君”,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著兩條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篩選了這些信息,我們不能照抄,還必須提煉,還記得從幾個方面概括的嗎?引導回憶原來答案的答題角度。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做好此類題目呢?
出示幻燈片:①認真審題,聯(lián)系文本,根據(jù)題干的暗示篩選相應的答題范圍。(全面)
②分層次,定角度;對篩選的信息分類集中,合并組合或歸納概括。(分類)
③學會轉換;根據(jù)題目要求,對整合的信息,用自己的話轉換組織答案。(轉換)
質疑:你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若有請補充一下。
4.反饋
弗·拉塞爾小說《最后的山》
第一題:請依據(jù)文章第二至八段,概括“我”的心理變化。
出示答案:向往——驚奇——害怕——自豪。
教師質疑:你認為信息概括題難在哪里?(難在信息點不容易找全,難在對信息的分類加工,難在原文的信息轉換。)
教師總結信息篩選要點:顯、準、通。顯:觀點鮮明簡潔明了,不要籠統(tǒng),不要啰嗦。準:選好詞語,選準句式。通:通順流暢沒有語病。
四、研討情感分析題,揭示錯因,規(guī)范矯正
對于篩選的信息,有時我們還必須探討信息中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以及蘊涵的情感,有時直接讓我們分析重點句子的情感,對于這類題型我們如何去把握呢?
1.呈現(xiàn)
出示學生答案:
第三題.閱讀文中畫線的句子,結合全文,簡要分析其中蘊含的作者的感情。
(1)知道他害怕什么,但不知道自己害怕什么。
學生1:乞討者害怕作者走進,而作者害怕自己驚嚇到他,抑或是其他,表達了作者內心的忐忑不安不知所措,也體現(xiàn)了作者對乞討者的憐憫。
學生2:表達了作者對乞討者的理解與同情,同時也對他有一份敬畏與尊重。
學生3:作者第一次體會到背景的意義,作者在記錄的瞬間看到了不同背景的人的不同行為使作者痛恨背景的勢利,希望人人平等,希望給弱勢者一些幫助和尊嚴。
(2)在按下快門的同時,第一次體會到背景有時也會像人一樣勢利。
學生1:蘊含著“我”對那些白領們蔑視農民工的憤恨和對農民工由衷的同情。
學生2:作者內心的無奈,背景也像人一樣趨炎附勢,他們與那些弱勢者格格不入,作者內心惋惜。
教師引導學生分小組討論答案的優(yōu)劣,分析情感詞運用是否準確到位。
2.診斷
(1)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教師小結一下老人害怕的原因。
解析:兔子急了也咬人,再卑微的人,也有尊嚴。我和老乞丐都有著同樣的自然屬性,這樣的面對是一種殘酷,一種對人性的折磨。作者想用取景器替他們向這個社會傾訴,但這樣也怕傷害了他的自尊,因此作者感到愧疚。
(2)研讀文本第7、8兩小節(jié),思考“勢利”的內涵。
(3)出示標準答案,自我反思一下,將錯誤的原因寫在試卷旁邊。
(4)聯(lián)系學生生活,思考我們面對弱勢群體時應該怎么做。教師列舉生活實例,加深學生認識。
前天,我校團支部書記在辦公室里給特困生發(fā)放資助金。有些老師說,為什么不給他們拍一個照片,也好放在櫥窗里展示展示。王老師說,要保護困難生的自尊心,因為我們誰也不希望戴上特困生的帽子,忍受別人的異樣的眼光。電視臺經??梢钥吹截毨邮芫栉?,農民、農民工數(shù)錢的畫面,目的讓人們知道多少學生有了救助,農民又有多么富裕,他們的欠薪追討回來了。真的有必要這樣嗎?電視臺不知不覺傷害多少人的自尊心,我們缺少的是一種反思,是一種悲憫情懷。
(教師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進行情感教育,有利于促進學生課堂向課外語文學習的延伸,獲得生活中的情感共鳴,從而產生積極地學習體驗,有利于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觀)
(5)組織討論,并反思錯誤原因:
①對文本內容理解不到位,忽視關鍵詞。
②誤用情感詞,沒有揭示情感原因。
③答案不夠簡潔,沒有選好答題句式。
(診斷以生為主,以師為輔;重視生生互動、生本互動,引導學生細讀題干,咀嚼文中大意。從而對自己的錯因有準確的認識)
3.矯正
那么如何做情感類試題呢?我們再回顧一下做過的試題,想一想得到怎樣的啟示。
(1)經典試題鏈接一:《復活的麥子》
請結合全文內容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
①作者表達了對經歷嚴冬的酷寒,長成后又犧牲自己滿足人類生命需要的麥子和辛勤勞作的農民的關切、同情與贊美之情;②表達了對人類遠離鄙棄麥子的慚愧之情;③表現(xiàn)了對麥子的精神在人類心靈復活以及人類親近自然的前景的樂觀態(tài)度。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教師總結揣摩語段(句)情感的方法:
①聯(lián)系上下文及主旨,理解這句(段)話的含意。②找準情感點及關鍵詞。③明確情感原因,選準情感詞。④選擇恰當?shù)木涫酱痤}。
(2)質疑:有沒有自己的方法,若有請補充一下。怎樣更好的記住這些方法。
4.反饋
《過灘謠》第一小題,并思考劃線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課堂二次練習針對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行強化訓練,有利于及時消化學生所學的知識,鞏固解題的方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學習體驗,解題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
五、總結課堂
聯(lián)系這堂課的教學重點,說說你對課題“沿波討源,循跡探徑”的理解。并說說自己的收獲。(教師適時總結有利于促進學習的深化,促進學習情感的升華。)
教學反思
一、充分相信自己,調控好課堂節(jié)奏
這是為展示我?!芭囵B(yǎng)學生良好學習習慣”而上的一堂匯報課,主要體現(xiàn)由關注教師的“教”轉為關注學生的“學”的教學理念。聽課老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聽課的習慣,諸如學生的獨立思考、主動匯報、大膽質疑、認真傾聽、清晰表達及時記錄等多方面的觀察?,F(xiàn)代文閱讀評講一直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難點,學情把握不到位,評講思路不清晰,課堂節(jié)奏不緊湊,都可能使課堂出現(xiàn)冷場現(xiàn)象。對于評講現(xiàn)代文閱讀的教學是否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是否能展示學生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是否能完成預期的教學目標,開始我不是很有底。但是我想如果自己沒有信心,又怎么能感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教學優(yōu)勢,從而達到評講效果的最優(yōu)化。因此自己必須調整心態(tài),換一種精神面貌去面對,才會完成教學預期目標。這堂課要完成兩類題型的分析研討,課堂容量大,提問的次數(shù)多,預先試教沒有完成教學任務。第二次教學時果斷地對教案進行了瘦身,刪去了拾荒者、乞討者、農民工的照片。提問的節(jié)奏變慢了,學生的思維充分了,回答問題的準確性高了。整個課堂就像一篇文章一氣呵成,渾然一體。
二、充分信任學生,多給學生自省自悟的機會
這次做的現(xiàn)代文閱讀學生得分率較低,特別是對于“取景器里的人”的分類、心理的分析,難度較大,他們會完成自己的矯正與反思嗎?開始我有點懷疑。然而當我不再為完成教學任務而心慌,不再為自己的表演是否完美而顧慮時,我就徹底放開了,時時關注和尊重學生閱讀文本的感受,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答案,多研習文本,分析錯誤原因,充分給學生思維留下空間。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不是接受教師傳遞知識,而是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的過程。教師應該從學生熟悉的知識出發(fā),立足于他們最近發(fā)展區(qū)域進行教學。這樣在學生自省自悟的基礎上教學,才能提升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節(jié)課留給學生多次反思的機會,讓他們結合標準答案進行反思,果然學生反饋的效果很好。
三、充分發(fā)揮遷移作用,突破一類題型解題難點
就題講題是評講課的一大弊病,如何對做過的題目進行整合,真正做到做一題得一法通一類,是教者必須解決的問題。我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shù)倪M行回顧拓展,讓學生立足已有的經驗對做過的經典練習進行回顧總結,觸類旁通,有效地發(fā)揮了學生練習正遷移的作用。如通過對《復活的麥子》相關試題的回顧,引導學生總結分析情感類試題的規(guī)律形成解題技能,在鞏固訓練中取得很好的效果。學生能從以往的答題中尋找解題的規(guī)律,提高了對相關題型的思考能力。當然,從應試的角度講,有些學生共性的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如研讀文本、把握主旨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培養(yǎng);從人文教育的角度,如何喚醒學生的悲憫之心,還沒有充分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