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秋榮,范永勝
(新鄉(xiāng)市農(nóng)業(yè)科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0)
小麥新品種新麥23的選育和高產(chǎn)栽培技術
郭秋榮,范永勝
(新鄉(xiāng)市農(nóng)業(yè)科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0)
新麥23是新鄉(xiāng)市農(nóng)業(yè)科學院以偃展4110為母本,周麥16號為父本進行雜交,經(jīng)多年定向選擇選育而成的弱春性多穗型中早熟小麥新品種,2013年12月通過國家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國審麥2009014。新麥23有一定耐旱性,后期根系活力較強,較耐后期高溫,葉功能好,灌漿順暢,熟相較好。成穗率高,豐產(chǎn)性較好。介紹了該品種的選育過程、特征特性和主要栽培技術。
新麥23;特征特性;選育;栽培
2002年用偃展4110為母本,周麥16號為父本雜交,當年組合代號為新麥0023。2003年種植F1代,苗期生長勢強,株型適中,葉片短寬直,成穗多,粒重高,抗病性好,中熟,被列為I類組合混收;2004年F2代種植300個單株,整體長勢繁茂,弱春—半冬分離類型多,經(jīng)田間選擇、室內考種,選留綜合性狀好、飽滿度好的120個單株;2005年度F3代種植120個株系,2480個單株,選收43個單株;2006年度F4代種植43個株系,1000個單株,中選8個株系,100個單株;2007年F5代種植8個株系,90個單株,中選了0023-0-86-3-2-1、0023-0-86-3-2-2、0023-0-86-3-2-3、0023-0-86-3-2-4四個品系,幼苗健壯,株型緊湊,旗葉短寬直,中早熟,落黃好,綜合抗病性好;2007-2009年0023-0-8-6-3-2-1、0023-0-8-6-3-2-2、0023-0-8-6-3-2-3、0023-0-8-6-3-2-4四個品系參加新品系鑒定試驗,篩選出綜合性狀優(yōu)良,產(chǎn)量高、穗大,葉片功能期長,落色好,綜合抗病性好的品系0023-0-8-6-3-2-3,2009年秋播開始推薦參加2010年度國家黃淮南片春水組中間試驗。
2.1 生育特點
屬弱春性多穗型中早熟品種,全生育期218.5d。幼苗直立,苗勢壯,葉寬長,葉色濃綠,冬季抗寒性一般。分蘗力中等,成穗率高,成穗數(shù)較多。春季起身拔節(jié)早,兩極分化快,抽穗早,對春季低溫較敏感。矮稈,平均株高71.2cm,抗倒伏性較好。株型松緊適中,旗葉寬長、偏上沖,穗莖葉蠟質厚,穗層較整齊,穗大勻稱、碼稀,結實性一般。紡錘形穗,長芒、白殼、白粒,籽粒粉質,飽滿度好,容重較高。產(chǎn)量三要素協(xié)調,平均每公頃成穗648萬穗,穗粒數(shù)約31粒,千粒重約44g,豐產(chǎn)性較好。有一定耐旱性,后期根系活力較強,較耐后期高溫,葉功能好,灌漿順暢,熟相較好。
2.2 品質特點
國家黃淮南片區(qū)試抽混合樣化驗,2011/2012年品質測定結果為:容重796/797g/L、蛋白質(干基)13.84/14.86%、濕面筋28.8/33.2%、沉降值20.3/19.9mL、吸水率54.6/54.6%、穩(wěn)定時間1.6/1min、最大抗延阻力104/110E.U.、拉伸面積19/22cm2、延伸性138/150mm、籽粒硬度指數(shù)46.7/46。
2.3 品種抗性
田間自然鑒定,2011/2012年區(qū)試中綜合抗病性表現(xiàn)較好,中抗葉枯病,中感白粉病,條銹病輕,葉銹病中等偏重,感紋枯病,赤霉病較重。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2011年接種抗病性鑒定結果:中感葉銹病、高感條銹病、白粉病、赤霉病和紋枯??;2012年接種抗病性鑒定結果,中感條銹病和葉銹病,高感白粉病、赤霉病和紋枯病。
3.1 適宜地區(qū)
適宜河南?。喜康静琨渽^(qū)除外)、安徽省北部、江蘇省北部、陜西省關中地區(qū)高中水肥地塊中晚茬種植。
3.2 播期與播量
適宜播期為10月中下旬,每公頃適宜基本苗為270萬~360萬株。
3.3 提高播種質量
要求精細整地,足墑下種,淺播勻播。使用包衣種子或藥劑拌種,確保苗勻苗全。
3.4 肥水管理
土壤要求肥沃,平衡施肥。建議全生育期每公頃施肥量:純氮180~204kg、磷(P2O5)105kg、鉀(K2O) 105kg、鋅肥30kg。其中氮肥基肥和拔節(jié)孕穗肥各占50%。磷、鉀肥作為基肥全部施入。后期適時澆好開花水。
3.5 病蟲害防治
起身拔節(jié)期防治麥蜘蛛,每公頃可用1.8%阿維菌素乳油120~150mL,蚜蟲可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50~225g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g,加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濕性粉劑300~450g或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5kg,對水750kg噴霧防治。孕穗期、灌漿期每公頃分別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g或40%毒死蜱乳油0.75~1.13L,加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5kg或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濕性粉劑0.6~0.9kg,對水750kg,噴霧防治病蟲害。在小麥抽穗揚花期若天氣預報有3d以上的連陰雨天氣,應在雨前或雨后每公頃及時使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kg,對水750kg,噴霧防治赤霉病。
[1] 楊英祥.冬小麥高產(chǎn)栽培技術[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13(19):49.
[2] 張會俠.小麥全蝕病的發(fā)生與防治技術[J].種業(yè)導刊,2014(3):23.
S512
B
1003-4749(2014)11-0014-02
2014-10-14
郭秋榮(1970-),女,河南新鄉(xiāng)人,本科,農(nóng)藝師,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