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徐燕,黃錫志,朱建杰,龐英華,劉興泉
(1.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qū)農(nóng)技推廣中心,浙江杭州 311100;2.浙江農(nóng)林大學,浙江杭州 311300)
不同土壤對小林黃姜生長及品質的影響
朱徐燕1,黃錫志1,朱建杰1,龐英華1,劉興泉2
(1.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qū)農(nóng)技推廣中心,浙江杭州 311100;2.浙江農(nóng)林大學,浙江杭州 311300)
對小林黃姜在4種不同土壤的生長情況進行分析比較,結果表明,小林地區(qū)的砂質壤土較為適宜,苗期性狀最優(yōu)、產(chǎn)量最高、種質特性表現(xiàn)純正;土壤粘性越重,生長情況和種質特性表現(xiàn)越差。在引種時要特別注意土壤理化性狀,合理改良土壤,避免盲目引種。
小林黃姜;栽培;土壤;產(chǎn)量
小林黃姜是余杭的一大知名特產(chǎn)。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其種植規(guī)模劇減現(xiàn)瀕臨斷種的邊緣[1]。為保護和利用這一傳統(tǒng)名優(yōu)特色生姜種質資源,增大小林黃姜的產(chǎn)量,在余杭不同地點開展了小林黃姜不同土壤栽培比較試驗,為小林黃姜在其他地區(qū)的推廣應用提供依據(jù)。
1.1 供試材料
小林黃姜種姜,由杭州市余杭區(qū)萬陳村(小林地區(qū))小林黃姜種植大戶杜法貴提供。
1.2 試驗方法
試驗在不同土壤類型的4地進行,以地點為處理。處理A塘棲鎮(zhèn)塘北村,砂質黏土;處理B中泰鄉(xiāng)南湖村,黏壤土;處理C良渚鎮(zhèn)荀山村,黏土;以余杭區(qū)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萬陳村即原小林地區(qū)為對照(CK),砂質壤土。各處理點土壤性狀如表1。各處理種植面積均為1 333 m2,不設重復。
試驗從2012年4月至11月,前茬為水稻或葉菜類蔬菜。露地栽培,不采收嫩姜,管理措施保持一致。
表1 各處理點的土壤性狀
定植前15 d采用傳統(tǒng)炕姜法催芽。定植前2 d整地施基肥,施腐熟農(nóng)家肥15~22.5 t·hm-2、三元復合肥225 kg·hm-2作基肥。定植密度為8.25萬~9.75萬株·hm-2,行距40 cm,株距25~30 cm,每株1芽。定植45 d除草并追施尿素120 kg·hm-2,定植75 d培土并追施尿素150 kg·hm-2、過磷酸鈣90 kg·hm-2,定植110 d再次培土并追施三元復合肥500 kg·hm-2。生長期間病害主要為姜瘟病,蟲害主要為姜螟、小地老虎,各處理根據(jù)發(fā)病情況及時用藥防治,姜瘟病用拔除病株及周圍健康植株的方法防治,姜螟用氯蟲苯甲酰胺或高效氯氰菊酯乳油防治,小地老虎用氟氯氰菊酯乳油或氯氟氫菊酯乳油拌土防治。立冬采收[2]。
1.3 檢測項目及方法
土壤檢測。在試驗前,以梅花形布點,5點取土形成一個混合土樣,充分風干后,研磨過篩。以電位法測定土壤酸堿度,油浴加熱重鉻酸鉀氧化?容量法測定有機質含量,硫酸?加速劑消煮?蒸餾滴定法測定全氮含量,鹽酸?氟化銨提取?鉬銻抗比色法測定有效磷含量,乙酸銨浸提?火焰光度法測定速效鉀含量,硝酸提取?火焰光度法測定緩效鉀含量[3]。
小林黃姜生長性狀和產(chǎn)量觀察記錄。準確記載小林黃姜催芽、定植、施肥、用藥及采收等相關日期和各階段的生育表現(xiàn)等情況,定植45 d,每個處理隨機抽取健康植株10株,對分枝、葉片、株高、莖粗進行測定。采收時,實測各處理產(chǎn)量,隨機抽取10株,測量單株姜塊重量、單株姜塊長、寬、高等數(shù)據(jù),計算平均單株姜塊重、平均單株姜塊長、寬、高。
精油提取。采收后,各處理隨機抽取小林黃姜,用清水洗凈去污,切成薄片,在電熱恒溫鼓風干燥箱中烘干,粉碎,密封凍藏于-18℃待用。用水蒸氣蒸餾法提取生姜精油[4]。具體步驟為:稱取生姜粉末30 g于1 L蒸餾燒瓶中,按料液比1∶20加入蒸餾水,蒸餾5 h,取出精油,用無水硫酸鈉干燥,得到具有生姜辣香味的淡黃色的生姜精油。得油率為每100 g生姜干重所得到的揮發(fā)油的體積(mL)。
精油氣質聯(lián)用儀(GC?MS)檢測。氣相色譜儀條件:色譜柱為Rtx?WAX(30 m×0.25 mm,0.25μm),載氣為He,進樣口溫度220℃,進樣量lμL,流速lmL·min-1。分流比10∶1,起始柱溫50℃,程序升溫速率10℃·min-1,升到150oC后保持1 min,再以5℃·min-1,升到230℃后保持20 min。質譜儀條件:離子源溫度230℃,電離能量EI 70 eV,接口溫度250℃。掃描范圍m/z15~450,溶劑延遲2.5 min[5]。檢索NIST08圖譜庫,結合文獻,確定精油化學成分,采用峰面積歸一化法確定各組成在揮發(fā)油中的含量[6]。
采用DPS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1 長勢
由表2可知,對照的植株長勢最好,除處理A葉片數(shù)與對照相近外,其他各處理的各項性狀與對照的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
表2 定植45 d各處理小林黃姜長勢
2.2 產(chǎn)量
由表3可知,產(chǎn)量、單株塊莖重,對照最高;處理A與對照相比,分別降低885 kg·hm-2和45.8 g,減幅2.85%和8.20%,無顯著差異;處理B與處理A差異不顯著,與對照的差異達顯著水平;處理C最低,與各處理的差異均達顯著水平。
表3 小林黃姜各處理產(chǎn)量及經(jīng)濟性狀比較
2.3 姜塊性狀
由表3和4可知,4個處理的塊莖均有8~9個輪紋,皮色新鮮時蠟黃、干燥時鵝黃,纖維含量少等小林黃姜典型種質特性。但又有一些差異。與對照相比,處理A肉質顏色偏淡,平均節(jié)間距和最大橫切面減小,減幅為1.23%和7.92%,表皮肉質層變厚,增4%;處理B肉質顏色偏濃,最大橫切面減小,減9.88%,表皮肉質層變厚,增20%,肉質根在曾孫姜及以下的數(shù)量有所增加;處理C肉質顏色偏濃,平均節(jié)間距和最大橫切面減小,分別減4.94%和31.43%,表皮肉質層變厚,增24%,肉質根在曾孫姜及以下的數(shù)量增加較多。
表4 小林黃姜各處理肉質莖性狀比較
2.4 精油含量
表5表明,處理C姜精油含量最高,為3.65%,比對照2.98%高0.67百分點;處理A姜精油含量為3.00%,比對照增加0.02百分點;處理B比對照高0.01百分點。說明不同土壤類型,小林黃姜的精油含量會有變化,在黏土上種植的黃姜精油含量較高。
表5 不同處理的小林黃姜精油得油率比較
表6和表7表明,通過GC?MS分析,共檢測出61種化合物,含量在1%以上的化合物共有11個,含量在5%以上的化合物有4個,含量在10%以上的化合物只有2個,它們是5?(1,5?二甲基?4?己烯基)?2?甲基?1,3?環(huán)己二烯(31.20%~33.34%)和3?(1,5?二甲基?4?己烯)?6?亞甲基?環(huán)己烯(11.82%~12.74%),兩者占總量的43.12%~46.08%。
表6 不同處理小林黃姜α?蒎烯等精油成分比較
表7 不同處理小林黃姜氧化石竹烯等精油成分比較
試驗結果表明,小林黃姜在砂質壤土、砂質黏土、黏壤土和黏土中均能正常生長,但砂質壤土栽培的小林黃姜產(chǎn)量最高,可達到31 080 kg·hm-2,砂質黏土和黏壤土次之,黏土栽培的小林黃姜產(chǎn)量最低,為23 430 kg·hm-2。
小林黃姜在砂質壤土、砂質黏土、黏壤土和黏土中栽培均能表現(xiàn)小林生姜固有的種質特性,但在黏性土壤中,其種質特性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化,主要表現(xiàn)為姜塊變小,近表皮肉質層增厚,著生在曾孫姜及以下塊莖上的肉質根數(shù)量增加等。
黏土栽培的小林黃姜總得油率高于黏壤土,砂質黏土高于砂質壤土;但不同土壤栽培環(huán)境,其精油所含的成分和含量各不相同,其原因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1] 朱徐燕,龐英華,朱建杰.小林紅爪姜種子資源保護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11(18):173,178.
[2] 艾希珍.生姜高產(chǎn)高效栽培技術[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4:74-75.
[3] 鮑士旦.土壤農(nóng)化分析:第三版[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0:25-111.
[4] 鄧開野,周海鈺,刑盼盼.生姜的抗菌及氧化作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調味品,2012(2):28-31.
[5] 陳帥華,李曉如,韋超,等.生姜與生姜皮揮發(fā)油成分的分析[J].福建分析測試,2011(4):11-16.
[6] 譚建寧,艷臣秋.廣西生姜揮發(fā)油化學成分的GC?MS分析[J].中國藥房,2012(3):240-243.
(責任編輯:張才德)
S 632.5 < class="emphasis_bold">文獻標志碼:A
A
0528?9017(2014)01?0043?04
文獻著錄格式:朱徐燕,黃錫志,朱建杰,等.不同土壤對小林黃姜生長及品質的影響[J].浙江農(nóng)業(yè)科學,2014(1):43-46.
2013?10?15
杭州市科技局種子種苗專項項目(20120332H25)
朱徐燕(1977-),女,浙江富陽人,農(nóng)藝師,主要從事蔬菜生產(chǎn)技術的推廣工作。E?mail:72798528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