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澄
總有一些東西不隨身體遷移
我生命里的一小段時光
永遠(yuǎn)地深埋在那兒
燈
用完了的墨水瓶洗洗,配上燈頭,用棉線做燈捻,就是我家的煤油燈。我做作業(yè),母親有時躡手躡腳地過來,把燈頭調(diào)大點,燈光霍地亮直起來,照著屋頂?shù)闹?、瓦片,一下子有暖起來的感覺。另一盞是全家人的公用燈,總是移來移去,哪里有需要提到哪里去;只是那燈捻也總是被母親調(diào)上調(diào)下的。當(dāng)重要的活干完,一家人坐下來閑談,母親即將燈光調(diào)小。母親說:“說話不怕看不見?!?/p>
只有到了除夕,母親會將所有的房間點亮,每個角落,甚至豬圈都會點上蠟燭或燈。平常祭神或祭祖宗時用的蠟燭,母親適時地將它們掐滅,待到過年時,點上分插到各處。那種燈光和著燭光靜靜燃燒,暖融融的感覺直透心底,有說不出的喜悅和莊嚴(yán)、神圣感。
過年
最盼望的日子是過年。除了有吃的,我還特別喜歡過年時的氣氛。母親說,這個時候大家都要說吉利話、做吉利事。吵架是不吉利的。因此,平常脾氣急躁的母親這個時候會變得溫和,即使我們兄妹們犯點錯,也不會挨罵,頂多被教導(dǎo)幾句。父母之間也變得客氣與和氣。年夜飯吃過后,母親就開始炒番薯條。炒好的番薯條放在壇子里,用紙片封口,再放進(jìn)柜子。這個柜子從來不上鎖,好吃的東西都放在里面,然而兄妹們從來沒有人會偷偷將之打開。晚上臨睡,大伙們都很喜悅,每個人臉上的表情都好看。我與妹妹坐在被窩里,臉對臉相互打量一會兒,笑一會兒。母親還在忙碌著,她將我們的新衣服挨個兒一一放到我們的床頭。等我們睡著時,母親的手會探探我們的額頭,一個一個地探過來;她怕自己白天忙碌,沒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們是否病了。我在床上靜靜地等著母親的“例行檢查”,當(dāng)母親將手貼到我的額頭時,她手心的溫暖一下子流遍我全身。我假裝已經(jīng)睡熟,希望她多摸一會。有時,我會聽到母親驚詫地說:“呀!囡發(fā)燒了?!边@個時候我并不焦急,心里還暗暗高興,接下來母親會格外地照顧我,說話細(xì)聲細(xì)氣,問我有沒有不舒服,喜歡吃什么?母親會單獨給生病的孩子開小灶,像對待客人那么好。
初一早上,大家還在穿戴,母親已將那炒番薯條一人一把放在我們的枕邊。我們心滿意足地將自己的禮物放進(jìn)口袋,決不會一下子吃完,總是留著等別人吃完后,再拿出來慢慢吃,讓別人眼巴巴地羨慕。
(注:炒番薯條:番薯即地瓜,切成條,汆過、曬干,再放入鍋中伴著鐵砂炒,炒成金黃,松脆香甜,是我們當(dāng)時最好吃的零食。)
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給爺爺奶奶拜歲。爺爺奶奶說,又長了一歲,確實懂事多了。
碗
土砌的灶臺呈豬腰形,以磚塊為骨、紅泥為筋搭起來,上面三個大大的洞眼,每個洞眼上扣一個大鐵鍋。通常,最里面的一個為節(jié)日宴席所預(yù)備的,平日里不常用。母親將用破了的木板鍋蓋扣在其上,用以置放碗筷。因為經(jīng)常擦洗,那木板紋路十分清晰,若一根根線雕。母親專挑歪斜、花色模糊的碗。母親說,最好的碗也是會打碎的,不如買這樣的碗,便宜,同樣能用很久。但在這些歪扭的碗中,有一個碗不僅模樣周正且花色艷麗,仿佛富家小姐陰錯陽差地睡在了我家的床上。這個碗不知來自何處?母親一般不會用它,只有當(dāng)客人到時,才會拿出來。
這口碗雪白釉底青花圖案,青花中間還有一些朱紅的花蕊,碗腳很高,碗口大大的。我們?nèi)叶挤Q它為“紅綠花碗”。這是我家惟一一件拿得出手的物什。當(dāng)時,不只我家來客人時用此碗,鄰居家里來了客人,也往往要到我家借碗。以這樣的碗盛面給客人吃,除了表達(dá)對客人的尊敬,還有一個隱隱的原因是:這個碗看上去大,但能盛的容量不大。在那物質(zhì)極度貧乏的年代,一碗體面的面條是昂貴的。
親戚朋友平常不太往來。一旦到來,母親必定會做一碗澆頭面。澆頭由肉、雞蛋、金針菜、油豆腐等組成,面條就是我們現(xiàn)在常吃的粉面或米面。母親總是做得剛剛好,燒一大碗、兩小碗。大碗端給客人吃;兩小碗給爺爺、奶奶吃。連最小的弟弟也只能眼巴巴地盯著看,而我們是被教導(dǎo)不能盯著看的;我們?nèi)技傺b已經(jīng)吃得很飽,不想吃面條。
母親去世時,這口碗已經(jīng)不在了。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時候被打破的。在外面讀了幾年書,接著在外地工作,我沒有目睹碗的破碎和母親當(dāng)時的痛惜。
面
平時,我們只吃稀粥、玉米糊、紅薯之類,面條是為客人或過節(jié)時準(zhǔn)備的。通常,我家的谷柜里不斷面,因為客人隨時可能來。那時光,經(jīng)常有小販挑著擔(dān)子到村里來賣面。母親一般會拿谷子去兌換,好像是兩三斤谷子換一斤面。買賣過程中,會有一些面從賣面人的手中掉落下來,掉到地上。母親囑咐我們留心去撿。一小撮龍須草般捏在手心里,回家交給母親,獲得母親贊許的微笑,我們便很是欣慰。
面條放在谷柜里是為了防止受潮,因為谷子是曬了又曬放進(jìn)去的,極具吸水性。但母親還是會在春季時將面條拿出來,放在太陽底下曬,曬好了又放回去。這是我家母親與別家母親的不同之處。我家雖窮,但總是為客人留了點心的。不像別人家,一有客人來就到處借面條,借肉。母親通常比較反感這樣的行為,但從來沒有不借別人的。因此,母親的面條,不光為自家客人準(zhǔn)備,差不多我家前后左右的鄰居們,都在胸膛里放著心,知道這些問題,我母親能解決。
與面條一起預(yù)備著的,還有做“澆頭”的肉、油豆腐等。肉是一小塊腌肉,油豆腐是經(jīng)母親烘干了的,不會發(fā)霉,但母親也總是經(jīng)常拿出來吹吹風(fēng),曬一曬。
水
唯有水是廉價的,村口的河里,碧水叮咚流淌,終年不竭。然而,母親說取水需要力氣,力氣需要糧食維持,因此水也是要節(jié)約的。我家的水缸與碗一樣,腰部有凹陷,但里面的水很清。母親經(jīng)常用布頭擦洗缸底,并在缸口蓋一塊布,免得灰塵掉下去。
小時候,我們沒有喝水的習(xí)慣,水那么淡誰要喝呢,還不如在舌尖上放一點鹽。只有多年以后,回去看望母親,吃了太多的肉,再喝那水,“唉,水是甜的!”弟弟夸張地高喊。
衣服
誰是客人一眼就能看出來,因為只有客人身上沒有補丁。與那些可以做點心的食材一樣,出客衣也是必備的。我母親有一件大襟淺湖藍(lán)洋布短袖罩衫、一條黑色洋布褲子、一雙粉色細(xì)紗襪,母親穿上這些特別好看。母親只有去姨娘或舅舅家時才拿出它們來穿,回到家后馬上脫下來,洗凈,放回箱里。這套衣服母親用了大半輩子,要不是后來發(fā)生了“改革開放”這些事,說不定母親會珍藏一輩子。后來因為境況發(fā)生了變化,這套衣服不再顯得珍貴,也就跟其他衣服一樣,破了,扔了。
我小的時候也有一件好看的花洋布襯衫,平常不讓穿,出門做客的時光又少,因此沒穿破就顯小了。所以,妹妹沒有自己的新衣服,我的出客衣接下來是她的。她為此一直耿耿于懷,直到母親暮年,才釋懷不再怨母親。
母親的大部分時光都用來補衣服。我們平日穿的衣服,都是經(jīng)母親補了又補,補丁之上覆補丁的。但母親補的衣服平整、色調(diào)一致;不像有些母親在白襯衫上補一塊藍(lán)布片,針線堆成一團,仿佛面癱患者的表情肌。我母親還能將父親穿破的衣服改一改,里子朝外,變成哥哥的新衣服。
大家都穿著有補丁的衣服,但母親的補丁令我們驕傲。
豆腐乳
豆腐乳的叫法與別地方?jīng)]什么不同,不同的是吃法。
夏日的早晨,我總是特別愛睡,母親一邊輕輕推我,一邊說:“小囡乖,快到操場拾豆子,起晚了就被別人撿完了?!蔽胰嘀劬ζ饋?。操場被掃得干干凈凈的,堆著一堆一堆的新豆殼。周邊地上真有頭天打豆時遺落的豆子,我一顆一顆地?fù)?。一兩個小時下來,也就撿到半牙缸左右的豆子。母親說有豆子才有豆腐乳吃。一年之中,母親只做一次豆腐乳。豆腐磨好后,先切成小塊曬,大約曬到六成干時,再發(fā)酵——具體怎么做我不清楚。豆腐乳封在一個小壇子里,我們不敢私自取食,都是母親用干凈的竹筷取出一塊,放在父親坐的餐桌上,那是父親吃粥的專用菜。母親說父親胃口挑,食物太差咽不下;若是不好好吃飯的話,就沒力氣干活,所以一定要讓父親吃好。母親將食物分三等,第一等給父親吃,第二等給子女吃,第三等她自己吃。
一餐能吃多少米,母親細(xì)細(xì)地計算過。母親怕春季青黃不接餓著我們。只有母親到舅舅或者姨娘家去時,父親會趁機多放點米煮給我們吃,但父親從來不管下一餐沒糧食這樣的事。
雨
一家人被雨圍困,團坐家里。四周除了雨淅瀝瀝的聲音,沒有別的;人聲、雞叫聲、狗叫聲,所有別的聲音都被淹沒了。父親焦急地在屋里走來走去;母親也不住地向門外張望,只有我們心中暗暗地高興。大家安心地坐在家里,不用擔(dān)心什么時候被派遣到哪兒去干活。有急事也不用我們出去,家里只有一件用棕毛織成的蓑衣,父親穿著它從門口雨簾中沖出去,不一會兒帶一籃菜回來。風(fēng)雨交加的時候,也只有父親忙碌,他用稻草將墻壁所有的縫隙堵住。有一次風(fēng)雨太大,所有的堵都無濟于事,母親只好打著傘做飯。一家人在傘下圍著爐灶吃飯,熱氣騰騰的,仿佛下雨是件喜事。
梨花撒了一地。花瓣隨著溝渠里的流水漂浮。到處都是水汪汪的。早上醒來,雨停了,可耳朵里聽見不遠(yuǎn)處轟隆隆的聲響。早起的人已經(jīng)撿回了不少有用的東西?!鞍l(fā)大水了!”爺爺?shù)拇笊らT叫著。我們有一些興奮,急急地穿好衣服,奔出門去。只見河流高高地,白浪翻滾。爺爺擔(dān)心地喊著:“小心點,站進(jìn)來一點?!蔽覀儏s拚命擠到前面去看。有時候會看見河水裹著紅紅綠綠的衣服,甚至有一些鍋盆之類的東西;樹木和莊稼在浪花里時隱時現(xiàn),膽大的大人就急忙去撿。洪水過后,河床兩岸裸露出一串一串奶子一樣的蕃蒔。我沒有想過河里為什么有花衣服漂著。沒有想。因為我們從沒有看見漂下來一個人。這使我對洪水的回憶帶著幾分無知的溫暖。
如今,雨水少了,這樣的連綿大雨好像已經(jīng)消失。那圍繞村莊的小河也不知不覺干涸了,架在河兩岸的橋顯得多余可笑。
蛇
一條赤練蛇盤在箱子上面干凈的衣服上,忘了誰先發(fā)現(xiàn)的,急忙喊母親,母親說:“不能打?!蹦赣H急忙點上香,一邊請蛇出去,以后也不進(jìn)來;一邊請求灶神多多保佑宅子安穩(wěn),全家平安。母親的從容應(yīng)對讓我們覺得一切都是有辦法的。晚上,照樣睡得安穩(wěn),沒有半點擔(dān)心?,F(xiàn)在回憶,覺得難以想象:白天,那條蛇就在我的床頭;到了晚上,我卻依然安然入睡。
童年的安心是我最念想的部分,這一部分不知何時起慢慢失去了?,F(xiàn)在的水泥鋼筋高樓可謂銅墻鐵壁,既不用怕蛇,也不用怕風(fēng)雨,可是我何曾如童年那樣睡得安穩(wěn)呢?!
雪
“午后陰霜要落雪”,母親們都知道:霜天里,若是陽光照到下午便躲進(jìn)了云層,預(yù)示著要下雪了。她們于是在深夜也不休息。我家有七口人,母親要做至少七雙新鞋,有時候還要給爺爺奶奶做,給失去母親的鄰居小孩做。母親整個秋天都在納鞋底,做鞋幫。鞋樣是用廢報紙剪的。在鞋樣上疊上一層一層破布片,直至二三厘米厚,再以粗麻繩密密地縫起來就成了鞋底。做一雙鞋不知道要花去母親多少時間。母親做的鞋合腳、漂亮。鄰居小孩總對我腳上的新鞋羨慕不已。
我們長大,母親老了。戴著老花鏡,母親要為我們每個人做上最后一雙新鞋,其中也包括了女婿和兒媳??刹恢獮槭裁矗熘覀兡_樣的母親,為每個人做的最后一雙鞋竟然讓我們誰也穿不進(jìn)去。母親笑著說真是老糊涂了。不過,母親不知道:即使剛好合我們的腳,這雙鞋我們也是舍不得穿的。它一直被我深藏著,被我視為一種特殊的福善之物。
及至下雪的夜晚,村莊靜靜的,連鳥雀也只是無聲地飛來飛去,只有雪簌簌簌落下的聲音。有時候被雪壓彎的樹枝會重重地反彈一下,發(fā)出接連的雪塊落地的聲響。晚飯很早就吃過了,一家人齊促促地躺在床上,都睜著眼睛,沒有電視、沒有音樂、沒有書籍、沒有燈光,也沒有話說。這時候父親就會穿衣下床,我們就喜滋滋地靜靜等著,不一會兒,父親給我們挨個兒捧來香噴噴熱燙燙的湯年糕之類的點心。待我們吃好了心滿意足地躺下,父親將我們的被角掖好,將他那件厚重的舊棉襖蓋在我的被上,又恐不夠暖和,把那件遮雨用的蓑衣也蓋在我的身上。下雪的夜晚,我總是睡出一身汗來。而在白天,母親會將新的柴灰填進(jìn)雞窩,將干稻草撒進(jìn)豬圈,將豬圈的墻縫堵一堵,將豬食燒熱燙點。
放牛
我小時候是同伴中最沒用的,瘦小無力。我最害怕的日子是端午節(jié),那天要稱體重。在端午飯后,院子里架起一桿大秤,每個小孩都要拉著秤鉤懸著身子稱一稱,看看一年長了多少斤。我總是躲著不敢稱。我的叔叔哥哥們會對著我起哄,喊著一定要稱一定要稱;一邊嘿嘿嘿地笑成一團。我母親也笑,但那是鼓勵和安慰。母親說:“重有什么用?石頭最重啦,有用嗎?”母親這樣說的時候充滿驕傲,她的意思是她女兒比別家女兒聰明。因為個小力微,我很少幫家里干活,能干的活就是放牛。因為放牛不需要太大的力氣。但我放牛也不如別人瀟灑。看著別的孩子穩(wěn)穩(wěn)地坐在牛背上,我只有羨慕。我不敢坐到牛背上。不過我放牛很認(rèn)真,能引牛到草長的地方去。不像別的孩子將牛一放開,躺在草地上睡覺。我總是牽著牛繩,緊緊地挨著牛。有一次,我正趕著牛回家,路上碰到二叔。我的牛不知道為什么突然踢了二叔一腳,大約踢得他很痛;二叔于是用他手里的扁擔(dān)打我的牛,打得很重。我當(dāng)時不敢阻攔,回到家后嚎啕大哭。鄰居們又一次對我哄笑。我母親說:“這有什么好笑的,我女兒是對的,牛雖然不是我們家的(牛是生產(chǎn)隊的),但輪到我家養(yǎng)的時候吃胖了,說明我們對生產(chǎn)隊負(fù)責(zé)任。”
夏夜
暮色四合時,雞、鴨等家禽會一只接一只地自己歸家來。麻雀嘰嘰喳喳吵個不休,仿佛黃昏是它們的,習(xí)習(xí)的晚風(fēng)是它們的,樹枝是它們的。黃昏里的鳥巢有一種溫暖的炫耀意味。家門口的土路上,不時有扛著農(nóng)具的男人們走過,有的肩上扛著犁,牛無聲地在前面走。若是我的父親遲遲未歸,母親會念叨不停,我就爬到一截老墻上踮起腳尖眺望。晚飯后,母親在家里洗碗,其他人都拿著一條毛巾向村邊的小溪走去。大人和小孩都沉在水里,只留一個頭在水面上。知了和青蛙起勁地叫,一陣比一陣響,誰也不服誰。我一遍一遍地數(shù)著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螢火蟲,總覺得螢火蟲比星星還要多。
溪岸土路上,每家都會拿一張稍舊的席子往地上一攤;人就橫七豎八地躺在上面,有一下沒一下地?fù)u著蒲扇,一邊說著妖魔鬼怪的故事,說得我們小孩不停地往中間鉆。記憶最深的一個故事是,一個討不起老婆的男人,遇見一個女人,她是鬼。這個男人知道她是鬼,于是朝她吐了唾沫,她就變不回去了,只有留下來做人,也就是做這個男人的老婆。
然而,我小時候確實是看見過鬼的。
燈滅后看見的事,我一直不敢說出來,也不知道為什么不敢說。直至長大以后,妹妹說她小時候每晚都看見屋頂、橫梁等處坐滿鬼鬼祟祟丑陋無比的人,他們還對著她不懷好意地指指點點,使她不敢出聲。她說大約是鬼。我才知道原來并不是我一個人看見鬼。我記不清鬼是什么時候消失的,大約是隨著歲月的增長,我被陽光照多了,心就壯了起來,就看不見夜晚的鬼了。
杏花
梨花露臉后,杏花就開了。有時候是杏花先開。開花不是一件相爭的事。童年的村莊,仿佛沒什么事是相爭的,四周靜得能聽見花朵霍地綻放。房子的前邊、后邊、側(cè)邊全是高大的杏樹。那些樹全都長在高高的石頭墻里邊。大人說,長杏樹的地方之前是人住的房子,被火燒了以后,就成了菜園子。菜園子中間種菜,旁邊種杏樹。由于我們村子接連數(shù)十年犯火神,每三年就要燒掉一座四合院;到我降生時,我家的房子也已經(jīng)燒掉好多年了。燒掉的老房子就成了我家的菜園。因此,我們村里,房子與菜園錯落著分布。杏樹長得快,用不著幾年就將房子覆蓋住了。到了春天,全村粉粉的一片,房子和人都在杏花底下。瓦背上鋪著厚厚的花瓣。頭頂和腳底同時粉色一片。然而,我只有在今天回憶時覺得那時的村莊是美的。在當(dāng)時餓得發(fā)綠的眼睛里,我們并不知道什么是美??墒?,到了今天我們吃得足夠飽,并且有閑暇回想杏花時,杏花已不在人世了。不知道那些杏樹是什么時候被砍掉的,全都砍光了。
溪流
我家門前一條一米多寬的土路,朝東走大約二百米,是溪流。逆溪流近百米,是兩條溪的匯合處,一條從北往南流,另一條從西往東去;兩條小溪相交,共同往南走。我曾經(jīng)沿溪流一直走,想看看它到底流到哪兒,每次都被母親大聲的呼喚召回。母親很不高興,說:“一個女孩子家,跑那么老遠(yuǎn),吃飯時間到了,都不知道回來!”然而,我確實想知道,村莊外面是否還有村莊?為什么小溪總是走不到頭?天就擱在山上,水能流到哪兒去呢?
那時的溪水、水底下的石子,以及釘在石子上的螺螄,都是青色的。螺螄伸出的胡須也是青色的。如果不仔細(xì)看,你很難分辨出石子與螺螄。經(jīng)常,我們會一動不動地趴在水邊看哪一顆是螺螄,并把它們撿起來。當(dāng)時我們許多時光都在溪上度過。溪岸高高的,上午和下午都照不到太陽。炎熱的夏天,我們坐在青色的石頭上,風(fēng)從北往南吹;那風(fēng)仿佛只喜歡貼著水面吹,一到岸上就感覺不到風(fēng)。只有中午太陽直照時,溪水才泛著閃閃的白光。但在溪上總不覺得熱,溪水始終是涼涼的,仿佛與天氣無關(guān)。立在水里,小魚成群來啄,它們嘴巴張得大大的,尾巴不住地?fù)u擺,身上是紅綠黃相間的條紋,比我們的衣服漂亮多了。它們一點都不怕我們,仿佛要把我們小腿的皮膚啄破;我們抬一抬腿它們也不逃走,只有當(dāng)我們伸下手去,想抓住它們時,才霍地一下子散開。
從我幼年到少年,溪流似乎一直沒變;同樣沒變的是村莊。誰家都是黛色泥瓦、石頭墻、木柱、木窗,瓦背上豎一條炊煙。傍晚,各家屋頂上的炊煙齊促促地升起來,慢悠悠地在空中盤成云,微暗的云頭慢慢散開,成為淡淡的白云。
似乎,誰都沒有覺察,這一切是什么時候變了的。溪流現(xiàn)在斷水了,石子變白,它們呆滯地躺在河床上,仿佛石子的尸體。溪灘上滿是各色塑料袋,還有廢衣服。
似乎,我母親和那舊生活是與溪水一起走的。她們是否真的一起走?我從來沒有留意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