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黎
成都市新都區(qū)人民醫(yī)院兒科,四川成都 610500
紅細胞增多-高粘滯度綜合征是新生兒群體常見、多發(fā)疾病,臨床病癥表現(xiàn)為紅細胞增多、血液粘滯、血流減緩等[1],對人體組織灌注狀況影響較大,嚴重的會伴有缺氧癥狀,進一步發(fā)展影響心臟、腦及肝腎等臟器功能,對患兒身心發(fā)育影響極大。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新生兒紅細胞增多癥-高粘滯度綜合征如治療不及時將會影響神經(jīng)系統(tǒng)遠期預后效果,危害極大。傳統(tǒng)臨床上多針對紅細胞增多-高粘滯度綜合征患兒給予換血治療,但是臨床實踐證明,該種方法操作難度較大,對患兒機體功能影響較大,應用效果有限。本文選取我院近年來收治的40例紅細胞增多癥-高粘滯度綜合征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著重分析探討了新生兒紅細胞增多癥-高粘滯度綜合征采用肝素治療的臨床療效,具體分析如下。
按照一定標準選取我院2010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40例紅細胞增多癥-高粘滯度綜合征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臨床病癥均符合紅細胞增多癥-高粘滯度綜合征臨床診斷標準[2],且經(jīng)實驗室檢查確診,排除血液疾病患兒及先天性臟器功能障礙疾病患兒等。按照患兒就診順序編號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20例,研究組男性患兒12例,女性患兒8例,胎齡為 38~42 周,平均胎齡為(40.5±0.6)周,體質量為 2.6~4.4kg,對照組男性患兒11例,女性患兒9例,胎齡為37~42周,平均胎齡為(39.8±0.7)周,體質量為2.5~4.5kg。兩組患兒入院年齡為出生后30 min~3 d。兩組患兒在胎齡、體質量及性別等一般資料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可進行統(tǒng)計比較。
本次研究參照第四版《實用新生兒學》中新生兒紅細胞增多癥-高粘滯度綜合征臨床診斷標準進行臨床病癥確診[3]:患兒出生后12 h行靜脈血液采集,后制定血液標準,行血常規(guī)檢查,確診標準為紅細胞積壓(HCT)指標高于0.65,血紅蛋白(Hb)指標高于220 g/L。血常規(guī)檢查后對患兒行血氣分析、凝血四項、血糖及膽紅素指標輔助檢查,并經(jīng)頭顱B超檢查證實。
對照組患兒行常規(guī)檢查:給予血糖指標檢查與調整,食欲較差患兒給予靜脈補液或鼻飼奶以糾正患兒機體酸中毒,針對氣促或發(fā)紺患兒給予氧氣支持,針對黃疸癥狀患兒給予光療,患兒持續(xù)治療5 d。研究組患兒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行肝素鈉注射液(生產(chǎn)企業(yè):上海第一生化藥業(yè)有限公司;規(guī)格:2 mL:12500IU*10支;商品編號:A19912332002)治療,取 100U/(kg·d)肝素鈉將其注入250 mL10%葡萄糖溶液中稀釋,靜脈滴注給藥,每日一次用藥,持續(xù)治療5 d。兩組患兒治療過程中均給予常規(guī)檢查,著重觀察記錄患兒淡漠、激惹及驚厥表現(xiàn),行紅細胞積壓(HCT)指標檢查與分析,必要時給予部分換血治療。
兩組患兒治療過程中均行臨床病癥與體征觀察,治療5 d后對患兒行血常規(guī)檢查,分析記錄患兒紅細胞積壓(HCT)指標、血紅蛋白(Hb)指標,行凝血四項指標檢查,分析患兒高粘滯度臨床癥狀緩解效果。
使用SPSS 14.0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記作(±s)形式,經(jīng) t檢驗,計數(shù)資料記作百分率形式,經(jīng) χ2檢驗,用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兒治療前紅細胞積壓(HCT)與血紅蛋白(Hb)指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患兒 HCT、Hb指標均出現(xiàn)明顯下降(P<0.05),其中研究組患兒 HCT、Hb指標改善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組間比較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紅細胞積壓(HCT)、血紅蛋白(Hb)指標變化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紅細胞積壓(HCT)、血紅蛋白(Hb)指標變化比較(±s)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階段HCT(L/L)Hb(g/L)研究組N=20對照組N=20 t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0.86±0.06 0.57±0.02*0.82±0.05 0.65±0.02-12.64 235.03±14.25 185.62±14.23*232.05±15.24 196.54±15.26-2.36
研究組患兒治療過程中總并發(fā)癥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0.0%。對照組患兒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0.0%。兩組患兒治療過程中均未出現(xiàn)腦損傷并發(fā)癥。研究組并發(fā)癥或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組間比較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過程中并發(fā)癥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紅細胞增多癥-高粘滯度綜合征是新生兒常見、多發(fā)疾病之一,當前紅細胞增多癥-高粘滯度綜合征臨床研究工作不斷推進,但是,關于紅細胞增多癥-高粘滯度綜合征的發(fā)病原因、病理、生理及預后理論研究方面尚存在較大爭議[4],不同學者持不同觀點?,F(xiàn)階段,關于紅細胞增多癥-高粘滯度綜合征發(fā)病原因研究中主要存在兩種觀點,分別為主動性病因與被動性病因,主動原因主要指產(chǎn)婦妊娠期間宮內紅細胞生成過量,直接影響胎兒出現(xiàn)紅細胞增多癥,被動病因主要包括胎母輸血、胎胎輸血及臍帶結扎延遲等。本次研究過程中針對紅細胞增多癥-高粘滯度綜合征患兒行初次靜脈血采集均于患兒出生3 d內,這便為紅細胞增多癥-高粘滯度綜合征早發(fā)現(xiàn)、早診治提供給了前提性條件。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紅細胞增多癥-高粘滯度綜合征一旦發(fā)現(xiàn)不及時將會發(fā)展造成心臟、腦、肝腎等臟器功能損傷,對患兒身心健康影響極大??梢娦律鷥撼錾蠹皶r給予紅細胞增多癥-高粘滯度綜合征臨床檢驗診治對于保證患兒機體健康及生命安全至關重要。
傳統(tǒng)臨床上多針對紅細胞增多癥-高粘滯度綜合征患兒給予換血治療,但是臨床實踐證明,換血方法對于紅細胞增多癥-高粘滯度綜合征患兒而言操作難度較大,且對患兒機體功能消極影響較大,且換血治療方法于基層醫(yī)院中受條件限制無法推廣,臨床應用價值有效。有學者將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參等藥物嘗試應用于紅細胞增多癥-高粘滯度綜合征臨床治療中,取得了一定臨床療效。我院嘗試將小劑量肝素靜脈滴注法應用于紅細胞增多癥-高粘滯度綜合征治療中,亦取得了顯著療效。肝素藥物具有抗凝、抗血栓、抗過敏、抗炎、抗自由基損傷、降血脂及調節(jié)免疫等功效,將其應用于紅細胞增多癥-高粘滯度綜合征治療中可以充分發(fā)揮藥物的抗凝血功效,還可直接與血管內膜組織相結合,降低血小板與紅細胞凝聚力,降低血小板活性,降低血液粘度,提升血流速度,改善外周微循環(huán)障礙,該種藥物作用機制對于紅細胞增多癥-高粘滯度綜合征臨床病癥的緩解具有極其顯著的臨床療效。有文獻報道[5],將肝素應用于紅細胞增多癥-高粘滯度綜合征治療中可以促進新生兒體內膽紅素的排泄,防控酸中毒,減少臟器功能損傷,還可促進內皮細胞生長,激活網(wǎng)狀內皮細胞,充分發(fā)揮非特異性抗炎功效與自由基清除效用。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采用肝素治療紅細胞增多癥-高粘滯度綜合征可以改善HCT、Hb指標,不良反應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僅為64.0%,且患兒可耐受,應用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常規(guī)治療法。本文研究結果與文獻報道結果相近,提示采用肝素治療紅細胞增多癥-高粘滯度綜合征有效性與安全性均有保證。
綜上所述,采用肝素治療紅細胞增多癥-高粘滯度綜合征可以明確改善患兒紅細胞增多針狀,緩解高粘滯血癥,減少臟器功能損傷等并發(fā)癥或不良反應,臨床療效顯著,且預后效果較佳,值得推廣應用。
[1]潘玲麗,高舉,McMullinMF,等.紅細胞增多癥/紅細胞增多的診斷、檢查和治療指南[J].國際輸血及血液學雜志,2006,24(1):72-79.
[2]王芯,趙青,張楠.部分換血療法治療新生兒紅細胞增多癥-高粘滯度綜合征的臨床觀察與護理[J].青島醫(yī)藥衛(wèi)生,2006,36(4):288-289.
[3]《實用新生兒學》第四版出版[M].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1,24(4):296.
[4]王永波,孫繼飛,石海霞.肝素治療紅細胞增多癥-高粘滯度綜合征的研究[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8,16(33):145.
[5]邵綺虹,鐘秀華.復方丹參加高壓氧治療新生兒紅細胞增多癥-高粘滯度綜合征45例療效觀察[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4,13(2):123.
[6]李發(fā)菊,王建英,張曉蓉.紅細胞去除術聯(lián)合羥基脲和α-干擾素治療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療效分析[J].中國臨床醫(yī)學,2004,14(6):1134-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