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憲政模式存在諸多弊端
姜明安
西方憲政模式本身存在諸多弊端,即使對于西方國家自身,這種模式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我們堅決不走西方憲政之路
在過去一年關于憲政的爭論中,有三種基于不同理論認知的憲政主張:第一種主張是堅定地走中國特色憲政之路,該主張所基于的是憲政的普遍適用性與中國國情特殊性相結合的理論認知;第二種主張是走與西方國家完全相同的憲政之路,該主張所基于的是西方憲政為唯一普適性憲政模式,憲政即西方憲政的理論認知;第三種主張是拒絕和反對任何憲政,繼續(xù)走我們已經走過的權力高度集中的路,該主張所基于的是憲政民主普世價值姓“資”,是西方國家欺騙我們人民的“美麗謊言”和“話語陷阱”的理論認知。
絕大多數學者和實務工作者是第一種主張的擁護者,即主張堅定地走中國特色憲政之路。所謂“堅定地走中國特色憲政之路”有兩層意思:一是我們堅決不走西方憲政之路,不實行西方憲政模式;二是我們堅決實行憲政,走中國特色憲政之路,不實行集權專制,不以人治方式治國。
我們之所以堅決不走西方憲政之路,不實行西方憲政模式,首先是由中國的基本國情所決定的。中國的國情是什么呢?小平同志說,至少有兩個重要特點:一是底子薄,二是人口多,耕地少。
所謂“底子薄”,是指近代中國由于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腐朽統(tǒng)治而極端貧窮落后。盡管新中國建立后我們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偉大成績,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就社會經濟發(fā)展整體水平而言,我國目前仍屬于發(fā)展中國家。這一國情決定了我們國家在現階段的基本任務是發(fā)展、改革,盡快實現中華民族全面復興,盡快把中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了實現這一任務,我們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能過分地分權制約。我們的政治體制必須在保障公正,保障人權的基礎上保證國家發(fā)展的必要速度和效率。
至于“人口多,耕地少”的這一中國國情,則使中華民族復興和實現中國現代化的任務增加了艱巨性和復雜性,“在生產還不夠發(fā)展的條件下,吃飯、教育和就業(yè)就都成為嚴重的問題”。要有效解決這些問題,社會的穩(wěn)定和國家、人民的凝聚力是非常重要的。為此,我們的政治體制必須在保障人民民主自由的前提下保證國家管理的適當集中和二者的適當平衡。
我們之所以堅決不走西方憲政之路,不實行西方憲政模式,還因為西方憲政模式本身存在諸多弊端,即使對于西方國家自身,這種模式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的實效與這一模式的發(fā)明者、施行者、追隨者所企望,所鼓吹的限權、控權、保障人權(平等、自由、財產和追求幸福等)的作用相距甚遠。這一模式之所以失靈,根本原因在于其制度運作過于依賴私有制,依賴金錢和權勢,公權力的運作過于受各種利益集團的控制,各個政黨過分關注和謀求自身利益和其所代表的小群體的利益,大多數中下階層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意志往往被代表大財團利益和意志的政黨所忽視。西方社會經常被撕裂成各種互不相容的對立的利益集團,很難相互妥協(xié)和達成共識,從而導致國家治理能力下降,效率低下。正因為如此,西方國家中一些較明智的政治家也在不斷改革和改進他們自己的憲政體制,以提高他們國家的治理能力。我們今天要建設現代化的中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的復興,當然不應該再回過頭去引進和實行西方國家的傳統(tǒng)的憲政模式。
我們之所以堅決反對專制和人治,主張堅決實行憲政,堅定地走中國特色憲政之路,是因為憲政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實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而民主政治只能是憲政。
中共十八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梢?,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即社會主義憲政,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關鍵性元素,從而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要素。
所謂憲政,第一要義就是限權,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資產階級推翻封建專制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制定憲法,通過憲法嚴格規(guī)定各個國家機關(總統(tǒng)、議會、政府、法院等)的權限和行使權力的規(guī)則、程序,防止國家權力集中于某一個人或某一個集團的手中,防止國家權力執(zhí)掌者濫用權力,防止其利用公權力侵犯公民權利,侵犯人權。當然,由于資產階級的階級局限性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制度局限性,資本主義憲政并不能完全解決權力專斷和權力濫用的問題。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公權力侵犯公民權利,侵犯人權的現象仍然嚴重存在。但是,資本主義制度畢竟比封建主義制度進步得多,先進得多,其民主、憲政對權力執(zhí)掌者濫用權力起了重要的制約作用。社會主義國家,應該實行比資本主義更完善,更真實的憲政,對公權力實行更嚴格的限制和制約,以更有效地保護公民權利,保護人權。
法律和法治,憲法和憲政,從應然上說,是不能分離的:沒有法律就沒有法治,沒有憲法就沒有憲政。制定法律的目的是實行法治,制定憲法的目的是實行憲政。有的人說,這不對,英國沒有憲法卻有憲政。前蘇聯有憲法卻沒有憲政。這種反駁似是而非:說“英國沒有憲法卻有憲政”是一種對英國政體無知的說法:英國不是沒有憲法,英國有許多憲法性文件,還有很多憲法慣例,英國只是沒有一部統(tǒng)一的成文憲法而已。歷史表明,沒有憲法是不可能有憲政的。但現實中,卻確實存在有憲法沒有憲政的情形。如果一個國家制定了憲法,只是把它當門面掛起來并不實行或基本不實行,就像我們國家在文革時,雖然有憲法,憲法也規(guī)定了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可侵犯,但現實中公民的人身自由卻可以隨意限制、剝奪。不要說普通公民,就是國家主席,也可以隨意抓,隨意關押、隨意毆打,那當然無憲政可言。但那正是我們要反對,要改變的現象,而絕不能讓這種現象永恒化,不能讓我們的社會主義永遠是那個樣子:只有憲法,沒有憲政,以至權力沒有制約、人權沒有保障。
十八大以后,習近平同志特別強調憲法的實施,依憲辦事,國家權力依憲運作。他指出,“憲法的生命在于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于實施”;“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首要任務和基礎性工作”;“憲法與國家前途、人民命運息息相關。維護憲法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捍衛(wèi)憲法尊嚴,就是捍衛(wèi)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嚴。保證憲法實施,就是保證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只要我們切實尊重和有效實施憲法,人民當家作主就有保障,黨和國家事業(yè)就能順利發(fā)展。反之,如果憲法受到漠視、削弱甚至破壞,人民權利和自由就無法保證,黨和國家事業(yè)就會遭受挫折”。習近平同志這些話和他之后在中紀委二次全會上講的“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的話表明,黨和國家新一屆領導集體是非常重視憲政的,是準備要堅決推動和實行憲政的。當然,習近平同志與我們黨和國家新一屆領導集體所要推動和實行的憲政不是西方國家的憲政,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憲政。
當然,走中國特色憲政之路肯定不會一帆風順,如同毛澤東同志所說的,“真正的憲政決不是容易到手的”,路途中肯定會有風險,有困難,有障礙。但是只要我們下定決心,堅定意志,既不為封閉僵化的“左”言誑語所迷,也不為改旗易幟的邪說歪理所惑,我們就能一步一步實現中國特色憲政目標。
(作者為北京大學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
責編/馬靜 美編/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