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交學者》1月11日文章,原題:中國與國家品牌推廣 許多評論家抨擊中國國家主導的加強軟實力的努力。提出軟實力概念的約瑟夫·奈也稱,北京把重點放在宣傳標志性的古老文化,說明“思想貧乏”。文化已成中國軟實力政策的基礎,但對這種“全文化,無政治”路線的效果,一直存在非議。國家品牌推廣也表明,這種做法至少是事倍功半。安霍爾特-捷孚凱國家品牌指數(shù)每年對50個國家的國家形象進行排名,中國的“文化/遺產”品牌高居第三。從這個屬性看,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的國家往往表現(xiàn)不錯,法意總是位列榜首。該指數(shù)將中國表現(xiàn)最差的品牌屬性列為“治理”,其次是“出口”。最能說明中國文化吸引力的莫過于其迅速成為國際熱門旅游目的地。但在其他方面,品牌中國表現(xiàn)就不盡如人意了。信譽研究所2012年全球信譽總排名,50個國家中中國排第43,次于埃及和烏克蘭,領先哥倫比亞,屬于墊底的15%。各類國家品牌排名得出一個相似結論:品牌中國的主要優(yōu)勢是文化,主要劣勢則在治理和政治領域。北京的文化外交體現(xiàn)于“國家文化軟實力”概念中,這已根深蒂固。奈說,2013年他在一所中國大學發(fā)表有關軟實力的演講后,一名中共官員對學生說,中國推廣軟實力的重心應是文化而非政治。文化確實保險、具有親和力。但證據(jù)顯示,國際上業(yè)已高度評價中國文化。正如學者喬舒亞·拉莫所說,“世界上大多數(shù)人都知道中國擁有古老、復雜的文化。過多強調這點對促成新的中國印象并無助益?!币虼?,與其將政治排除在軟實力之外,北京是否應尋求擴大范圍,將治理和國內外政策納入其中?像其他評論家一樣,拉莫建議北京放棄“中國是什么”的那種廣播方式?!叭幕瑹o政治”的軟實力推廣方式,恐只會令北京巨大的軟實力投入落空。▲(作者尼古拉斯·戴農,汪北哲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