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軍
(浙江省春暉中學, 浙江 上虞 31235)
地理過程類試題解題思維方法例談
張文軍
(浙江省春暉中學, 浙江 上虞 31235)
地理過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發(fā)生、發(fā)展、演變的過程,強調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隨時間變化的特征,探討其成因和變化機理。其中自然地理過程側重生物、物理和化學等過程,人文地理過程側重經濟、文化和社會等過程。高中教學中,自然地理過程涉及地球的運動、熱力環(huán)流、大氣運動、水循環(huán)、洋流、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自然環(huán)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等,人文地理過程涉及人口轉型、人口遷移、城市地域功能分區(qū)、城市化、產業(yè)活動、人地協(xié)調等。
由于地理過程凸現(xiàn)了“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間運動、空間演變規(guī)律”的地理課程性質,反映了“探究地理過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規(guī)律”的課程設計思路,因此地理過程在地理課標中占據(jù)重要的地位。
學生對地理過程的理解,有利于培養(yǎng)各種地理思維能力。地理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尤其在不同時間尺度下地理事物表現(xiàn)出空間上的特征演變,使地理事物變得更加復雜。這就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地理思維,即對地理事物感知、記憶和想象的基礎上形成對地理事物本質特征和內部聯(lián)系的探索性思考。在地理學習能力測試中,地理過程類試題頻繁出現(xiàn),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出考驗。
常見的地理過程類試題包括過程排序題、過程流程題、過程描述題、過程推斷題、過程繪制題等,它們以各種形式出現(xiàn)在地理選擇題、填空題、繪圖題以及問答題之中。解題思維方法的前提是運用地理過程的自身原理和規(guī)律,具體有以下思維方法:
地理過程有發(fā)生、發(fā)展、演變的過程,依據(jù)其發(fā)生的先后階段和環(huán)節(jié)進行推理,是解答過程類試題的主要方法。在整個地理過程中,階段好比是線段,環(huán)節(jié)好比是節(jié)點,階段重在趨勢性,體現(xiàn)出過程的持續(xù)發(fā)展,環(huán)節(jié)重在變化性,體現(xiàn)出過程的階段性特征。以渭河平原的形成過程為例進行理解,第一階段是地殼不斷下陷,環(huán)節(jié)是形成了地塹;第二階段是渭河及其支流等不斷沖積,環(huán)節(jié)是形成了平原。再如分析次生鹽堿化的形成過程,可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大水漫灌,地表水下滲,地下水位抬高,導致地下鹽類物質隨之抬升而分布在地表;第二階段是該地由于蒸發(fā)旺盛,地表水分蒸發(fā)殆盡,留下鹽分,導致鹽堿化的形成。
階段環(huán)節(jié)法可以正向推理,也可逆向推理。比如理解沖積扇的形成過程,它是碎石和泥沙在山區(qū)向平原的過渡地帶形成的扇狀堆積物,因此可逆向推斷為什么會沉積在該處,再推斷為什么會有大量泥沙碎石,從而整理出其形成過程:先是山區(qū)河流流速快,經常攜帶大量泥沙碎石;然后是河流流出山口,由于地勢變緩,流速減小,其攜帶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積;最后這些物質堆積成扇狀,形成了沖積扇。
某一地理過程的形成,必然有一些重要因素在起作用,抓住了這些要素的發(fā)展和變化特征,也就把握了整體的地理形成過程。以三角洲為例,當攜帶著大量泥沙的河流流入海洋時,河流入海口處水下坡度平緩,加上海水的頂托作用,河水流速減慢,河流攜帶的泥沙便會堆積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因此,三角洲的形成取決于河流泥沙堆積,即與泥沙來源和泥沙沉積條件兩個要素密切關聯(lián)。2008年全國高考文綜卷考查G河(剛果河)沒有形成明顯三角洲的原因,學生只要抓住了泥沙和沉積兩個要素,再輔之以一些要點的組織即可。解題思維角度一是泥沙的來源少,因為“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較小,易于泥沙沉積;且從緯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內熱帶雨林廣布(植被覆蓋率高),水土流失較輕?!彼季S角度二是泥沙不易沉積,因為“處入??诟浇匦胃卟畲?,河流落差大,流速大,泥沙不易沉積?!?/p>
再如“運用水循環(huán)的相關知識,解釋大鹽湖由淡水湖演變?yōu)橄趟脑??!睂W生只要從水循環(huán)的幾個組成要素——補給、蒸發(fā)、地表徑流進行正確回答,均可給分。參考答案是“大鹽湖流域氣候干旱降水少,冰川消退,湖水補給減少;蒸發(fā)旺盛,蒸發(fā)量大于補給量;大鹽湖為內流湖,鹽分隨徑流匯入而不斷積累。”
又如“四川盆地多夜雨,根據(jù)大氣對流和山谷風原理分析其形成原理?!睂W生要抓住降水形成的兩大要素“水汽”和“凝結”,并聯(lián)系到“夜雨”進行思維構建。水汽多,是由于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盆地,空氣擴散弱,水汽充足。夜雨多,說明白天雨少,答題角度可從三方面把握,一是白天水汽多導致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強,空氣上升對流運動弱,凝結少,導致降水減少;二是晚上水汽多導致大氣逆輻射增強,近地面氣溫較高,空氣對流強,凝結多,形成夜雨;三是盆地夜晚盛行山風,冷氣流順著山坡流向盆地底部,加劇了暖空氣抬升,加速對流作用,夜雨更多。
地理過程類試題涉及較多的地理事物運動和發(fā)展變化趨勢,其運動和發(fā)展變化有一定的趨勢性和規(guī)律性,而試題所提供的圖文信息,可能只是發(fā)展過程中的幾個瞬時狀態(tài)或片段特征,學生把它們割立開來觀察,導致對其發(fā)展趨勢的整體把握不清,產生解題思維障礙。運用地理繪圖法,可將這些零碎的地理過程連接在一起,更加直觀地反映出地理整體過程。
【例1】下表是我國沿海某城市在一次臺風中不同時間的風向和風力等級變化表。完成下題。
時間風向風力等級7日6:00西北風6級7日12:00北偏西風7級7日18:00北風8級7日24:00北偏東風7級8日6:00東北風6級
在該天氣過程中,臺風中心的移動風向是( )
A.由西南移向東北 B.由東北移向西南
C.由西北移向東南 D.由東南移向西北
【解析】此題考查學生對臺風移動影響下某地風向、風力的理解,具有較強的空間思維能力要求。由表格可知,7日6時該城市吹6級西北風,則該城市位于臺風中心的正西側,18時吹8級正北風,城市位于臺風中心的西北側,且離臺風中心偏近,8日6時吹6級東北風,城市位于臺風中心的正北側,將上述各個位置畫在同一幅臺風圖(圖1)中,可以發(fā)現(xiàn)城市沿西南向東北方向的趨勢移動(圖1中虛線箭頭所示),但是我們知道城市是不會移動的,而臺風中心卻在不斷移動,因此根據(jù)相對運動的原理,臺風中心應由東北向西南移動(圖1中粗實線箭頭所示)。
圖1
【答案】B。
【例2】讀高速公路與城市建成區(qū)空間關系示意圖(圖2),完成1~2題。
圖2
1.分析以上兩種模式的高速公路對對城市建成區(qū)的影響,可知( )
A.甲模式不占用城市建成區(qū)地
B.乙模式需要占用城市建成區(qū)用地
C.甲模式對城市建成區(qū)景觀與環(huán)境的影響比乙模式大
D.乙模式對城市建成區(qū)內部交通聯(lián)系的影響比甲模式大
2.從高速公路與城市建成區(qū)關系的動態(tài)變化看,可推斷( )
A.城市化初期,高速公路遇到城市時一般會采用甲模式
B.隨著城市建成區(qū)不斷擴展,乙模式有向甲模式演變的趨勢
C.在城市化快速推進時期,甲模式會消失
D.大城市發(fā)展到成熟期,不會同時存在
【解析】第1題中,高速公路穿過城區(qū)會產生大量的噪音污染和固體廢棄物污染,同時對市區(qū)交通等產生嚴重影響。第2題涉及人文地理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即隨著時間的推進,城市規(guī)模不斷擴大,可能將城市外圍的交通線路包圍進來。學生只需把乙城(圖2-1)建成區(qū)不斷擴展的趨勢繪制出來,形成圖2-2,即可發(fā)現(xiàn)與甲城模式非常相似。
【答案】1.C;2.B。
“假設”是科學研究和分析的一種常用思維方法。它是根據(jù)現(xiàn)象或問題提出新問題,然后進行大膽猜測,提出各種假設,再通過推理、實驗或過程模擬逐一進行剖析驗證,去偽存真,從而得出對客觀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地理過程類試題的解答,可先進行某種假設,然后推斷其發(fā)生的可能性,若不是,則排除假設,進行新的假設,直到正確為止。當然,“條條大路通羅馬”,假設并不是唯一的,不同的假設也可能推斷出同一正確的結果。
【例3】材料:科羅拉多大峽谷是世界陸地上最長的峽谷之一,科羅拉多河從大峽谷谷底流過。從谷底向上,沿巖壁出露著早古生代到新生代的各期巖系,并含有代表性生物化石,大峽谷因此有“活的地質史教科書”之稱。
依據(jù)材料,分析大峽谷形成的地質過程并說明理由。
【解析】學生可提出各種假設進行推斷。首先假設由板塊張裂造成,如東非大裂谷,但該處并非板塊張裂處,被否決;又假設由冰川侵蝕而成,如挪威的峽灣,但該處不屬于地質時期大陸冰川的影響范圍,也沒有現(xiàn)代冰川作用,且深居內陸,也被否決;再假設是地殼上升、河流下切形成的峽谷,如長江三峽、雅魯藏布江等,貌似有些道理,然后根據(jù)材料中重要的文字信息“生物化石”推知該處巖石為沉積巖,“科羅拉多河流經大峽谷”推知該處有流水侵蝕作用,進而推斷這個假設是正確的。
【參考答案】大峽谷形成過程首先是地殼下陷,形成深厚的沉積巖層,然后地殼抬升后,受流水侵蝕作用而成。理由:由于峽谷巖壁的含有化石,說明其巖層為沉積巖,沉積巖形成時,地勢較低,后來地殼上升運動,巖層抬升。河流位于峽谷底部,說明受流水的強烈切割(侵蝕)。
【例4】地層是地殼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各種成層巖石的總稱,正常情況下,下面的巖層總是比上面的巖層古老?;啾4嬗诔练e巖層中,相同時代的地層中往往保存著相同或相似的化石。讀圖3,地點1的巖層是連續(xù)分布的,請分析地點2巖層的形成過程。
圖3
【解析】地點2處缺失巖層乙,可以從兩方面進行假設,一是假設它一開始存在,那么缺失的原因只能是后來被侵蝕掉了;二是假設它一開始就不存在,說明最初的時候它缺乏沉積環(huán)境。在此思維指導下,可組織成完整的解答要點。
【參考答案】地點2處巖層的形成可以有兩種假設。一是假設它一開始就是沒有的,即在地點1形成乙?guī)r層的時候,地點2可能因為地勢高,難以接受沉積,之后兩地地殼一起下沉,接受了新的沉積,形成丙巖層和丁巖層。二是假設它一開始是有的,但后來沒有了,即地點2在接受甲沉積后,也接受了乙沉積,之后地殼抬升,該地成為侵蝕區(qū),乙?guī)r層被侵蝕,之后該地又繼續(xù)下沉,接受新的沉積,形成了丙、丁巖層。
圖3
4. 拖入經緯網圖層和地球外框圖層,變換投影,即可得到各個角度的圖,見圖4。
圖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