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國境安全檢驗檢疫技術保障中心和科技服務基地
——浙江省國境安全檢驗檢疫科技創(chuàng)新服平臺
浙江省國境安全檢驗檢疫科技創(chuàng)新服務平臺于2006年啟動建設,由浙江省檢驗檢疫科學技術研究院牽頭,聯合浙江國際旅行衛(wèi)生保健中心、浙江省檢驗檢疫科學技術研究院舟山分院、嘉興分院等12家分院共同建設。八年耕耘,八年收獲,秉著“跳出系統看系統、跳出行業(yè)看行業(yè)”的開放式發(fā)展理念,圍繞“整合、共享、服務、創(chuàng)新”的建設和發(fā)展宗旨,國境平臺服務與把關并舉,為出入境產品質量安全、動植物安全、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提供了有效的公共科技服務,為我省檢驗檢疫科技創(chuàng)新、服務地方經濟發(fā)展和企業(yè)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平臺建設以來,不斷探索,逐步形成特有的建設和運行模式,堅持“兩條線”工作:一條是縱向建設,與各地方子平臺緊密聯系,一條是橫向建設,與檢、企、研單位緊密聯系,服務民生、深化平臺內部共建共享和助力企業(yè)聯動機制,縱橫交錯,不斷推進平臺建設的各項工作。
平臺位于蕭山區(qū)建設三路555號的檢驗檢測新大樓
萬丈高樓平地起,良好的基礎建設是前提。平臺自2013年遷入蕭山區(qū)建設三路555號新大樓,新增實驗和服務場地33000平方米。以“檢得出、檢得快、檢得準”為服務目標,積極推進檢測科研資源整合、能力提升工作,目前,平臺已建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4個,區(qū)域中心實驗室22個、常規(guī)實驗室21個,全面覆蓋動植食衛(wèi)、輕工紡織、機電化礦、危險品與包裝等9大專業(yè)領域。擁有儀器設備近6000臺套,總值超過6億元,其中50萬元以上串接四極液質/氣質聯用儀等大型分析、檢測儀器設備共300余臺套。平臺每年為產品把關和社會委托檢測批次超過10萬批次,為保障進出口產品質量安全構筑了強有力的屏障。2011年,國境平臺的建設成果《創(chuàng)新提升化騰飛之翼科技興檢作惠民之舉》報告獲得了毛光烈副省長的肯定和批示。
平臺通過科技創(chuàng)新,不斷提高檢驗檢疫水平,已獲資質認定證書和CNAS認可證書22張,12家食品檢測實驗室全部通過食品檢驗機構資質認定。電氣安全實驗室成為CB實驗室和我國與新西蘭國家認證合作指定檢測實驗室。平臺牽頭單位浙江省檢驗檢疫科學技術研究院現有566個產品類別、2160項檢測/校準項目通過了CNAS和CMA/CMAF的認可,檢測對象覆蓋食品、動植物品、化妝品、一次性衛(wèi)生用品、輕工、玩具、童車、紡織品、電器、危險貨物及危險化學品分類鑒定等多個領域。了解是信任的基礎。為了讓廣大消費者進一步
了解實驗室,從2009年起,平臺一直堅持組織“實驗室開放月/質量月”活動,向社會各界展示平臺下屬檢驗檢疫系統各類實驗室,舉辦專題知識講座、座談會、研討會,現場咨詢答疑、免費檢驗樣品檢測、觀摩現場測試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促進社會各界對檢驗檢疫實驗室技術保障能力的了解。2013年,組織2575家企業(yè),3625人次開展“質量月”活動;組織大型宣傳活動13次,群眾參加1246人次,通過報紙、雜志發(fā)表專題文章或新聞報道共165篇;播放廣播、電視專題節(jié)目及新聞報道25次,總時長147.5分鐘;制作、播放各類公益廣告6次;制作、張貼宣傳畫263份,發(fā)放宣傳資料4027份,制作展板55個;舉辦專題論壇和研討會42次,參會3300余人次。
2010年在杭州召開平臺建設工作會議
平臺國家農藥獸藥殘留檢測重點實驗室
平臺建設以來,以科技“創(chuàng)新”為引領,集中優(yōu)勢力量,加強對檢疫檢疫重點產品和敏感產品檢測關鍵技術的研究和對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前瞻性研究,加強對快速檢測方法的應用和開發(fā),主持和參與各類省部級以上課題134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科技部5項,主持和參與制定行業(yè)標準200余項,國家標準20余項,完成各類科研論文260篇。榮獲省部級以上獎勵一等獎6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12項,申請專利40項,授權34項,其中發(fā)明專利24項,相比平臺建設之前,無論是科研立項,標準立項,還是科研獲獎數量,均有明顯增加。
根深葉自茂,雨潤花更紅。在平臺建設的道路上,浙江檢驗檢疫人扎根浙江出口經濟,一步一個腳印前進,一點一滴創(chuàng)新提升。新形勢下,平臺將以改革的精神抓質量、保安全、促發(fā)展、強質檢,不斷提高技術能力,不斷改進服務質量,為保障進出口檢驗檢疫工作、實現浙江外向型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更加強有力的技術支持,成為浙江國境安全檢驗檢疫的技術保障中心和科技服務基地!
2012年在杭州組織農產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國際交流會
平臺國家EMC 檢測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