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坤
軍事斗爭準備首先在于思想準備
●馬 坤
近年來,隨著美國高調重返亞太、日本安倍政權動作不斷和南海局勢的日益升溫,敵對勢力針對中國崛起的圍堵和遏制變本加厲。能戰(zhàn)方能止戰(zhàn),安全要靠實力來支撐。軍隊特有的使命和地位,是其他任何力量都無法替代的。只有緊盯能打勝仗的強軍目標,始終保持強烈的謀打贏思想準備,才能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不辱使命,不負重托。
一要明確歷史責任。歷史責任具有階段性和漸進性。長期以來,我們黨和軍隊一直奉行韜光養(yǎng)晦方針,強調決不當頭、永不稱霸。抵抗侵略、保家衛(wèi)國曾是我們的根本責任和最高目標。而新世紀新階段,軍隊要肩負起“三個提供、一個發(fā)揮”的歷史使命,要實現強軍目標,要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堅強的力量保證。因此,在宣傳教育上應該更加旗幟鮮明,含含糊糊、籠而統(tǒng)之的做法往往使主旋律、主陣地發(fā)揮不出應有的作用。在這個根本問題上,不能采取迂回包抄的策略,更不能過高期望基層官兵能自發(fā)地認識到時代賦予的歷史責任。就近幾年軍事斗爭準備而言,在部隊的宣傳教育上存在著定位模糊性和相對保密性,造成基層官兵對肩負歷史使命認識不清不深,甚至陷入人云亦云和麻痹茫然。一些單位習慣以具體任務牽引單位建設發(fā)展,一旦任務銜接不連續(xù),間隔時間較長,就可能出現一種集體無意識的慣性狀態(tài),導致“任務來了抓任務,任務走了出事故”的現象,部隊建設、戰(zhàn)斗力成長難以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
二要強化危機意識。危機意識來自于對周邊危險的清醒判斷,必須是自發(fā)的、長遠的,而不能寄托在一時一事上。對軍隊來說,國際局勢變幻不定、周邊安全環(huán)境日趨復雜、祖國尚未完全統(tǒng)一、分裂勢力不斷制造麻煩,戰(zhàn)爭的可能性就現實存在,軍人要隨時準備為國家利益而戰(zhàn)。但是這種危機意識不要說普通官兵不夠強烈,就連少數領導干部也是若有若無。我們經常強調要帶出一支好部隊、留下一份好家底,但強調要打贏一場戰(zhàn)爭的單位卻并不多見。目前部隊各種大項任務接二連三,“練兵”氛圍很濃,但由于危機意識不夠強烈、戰(zhàn)備意識不充分,練為戰(zhàn)有時難免會變成練為看,任務的效果往往打了折扣,離實戰(zhàn)的標準和要求總是隔了那么一層。
三要堅強戰(zhàn)斗精神。我軍以英勇頑強的戰(zhàn)斗精神著稱于世,特別是在朝鮮戰(zhàn)場上以“謎一樣的東方精神”,讓強大的美軍折服。但是,培育戰(zhàn)斗精神不是無條件和想當然的,既需要正確的導向,更需要政策的支持。現在基層官兵大多是獨生子女,到部隊來的目的復雜多樣,雖然可以通過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進行改造,使他們牢固樹立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打下敢打必勝的思想基礎。但是,軍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長期的和平環(huán)境,特別是社會上一些媒體刻意炒作的炫富擺闊、奢華享樂等話題,就易對官兵的戰(zhàn)斗精神產生消解腐蝕,帶兵打仗、當兵打仗的意識往往需要突擊性的刺激,而精神一旦衰退,可能比不曾有過精神還要糟糕。戰(zhàn)爭必然會有大量的犧牲,要有最壞的打算,不能回避和掩蓋這個事實,我們寄希望思想政治工作解決問題,同時也要在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撐上多下功夫。比如說,在強調軍人生來為打仗的同時,必須切實解決官兵特別是獨生子女官兵父母的贍養(yǎng)問題,現有的撫恤政策已遠遠落后于時代;新修訂的現役士兵服役條例,規(guī)定士官將享受住房公積金就是個很好的舉措。
四要濃厚批判氛圍。在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下,我們習慣以祝愿的眼光來對待問題,而西方則更多以批判的眼光來解決問題。以美軍為例,雖然擁有絕對的軍事優(yōu)勢,但始終高呼“狼來了”,每次重大演習都設置最強的假想敵,演習的過程在我們看來實在是小題大做,自我批判的精神近乎苛刻。通過這些年與外軍的交流借鑒,我們在這方面有了明顯的改觀,積極開展整治改革,在重大演習中組織檢討反思,都是主動批判、求真務實的很好體現,直接推動了部隊戰(zhàn)斗力成長。但實事求是地講,在訓練和作戰(zhàn)準備上,不少同志還習慣于報喜不報憂,出成果、談經驗津津樂道,聽教訓、看通報置身事外,不出大問題就很難靜下心來檢討反思,主動暴露問題、深刻批判警醒還沒有成為思想自覺和行為習慣。歷史告訴我們,軍隊容不得半點虛假,任何隱患在戰(zhàn)爭中都會被無情地放大,平時不主動去批判改進,戰(zhàn)時必然以沉重的代價被動地接受和屈服。當前,提高戰(zhàn)斗力最迫切的就是加大研究和創(chuàng)新力度,堅決防止低層次循環(huán)。因為只有漸進上升的量達到足夠的積累,才能實現質的突破,最終帶動戰(zhàn)斗力整體轉型和躍升。
【作者系南京政治學院上海校區(qū)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