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寶章 郝建萍 雷健玲 邵宗鴻
眾所周知,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又稱白血病前期,有5個亞型。其中難治性貧血(RA)是它們的基本型,可以轉(zhuǎn)化為原始細胞增多的 RA(RAEB)和轉(zhuǎn)化中的RAEB(RAEBT),以及急性白血病(AL)。MDS診斷的難點在于RA以及同其他已知貧血出血病的鑒別診斷。筆者曾以V-erbB和V-erbB+A為探針Southern印跡雜交法對MDS進行基因診斷研究,并獲得滿意的結(jié)果[1]。在此基礎上,筆者設計并合成兩對引物,以MDS、再生障礙性貧血(AA)和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瘢(ITP)等患者骨髓細胞DNA為模板進行PCR基因診斷研究,發(fā)現(xiàn)其中一對引物適用于約90%的MDS-RA和可疑RA的基因診斷以及同其他已知貧血出血病的鑒別診斷?,F(xiàn)將結(jié)果報道如下。
1.病例:MDS-RA 19例,可疑 RA 13例,RAEB(T)13例;AA 17例,可疑AA 4例;ITP 15例;溶血性貧血(HA)2例;紅血病,PNH,α-地中海貧血和巨幼細胞性貧血(MA)各1例;AL和惡性腫瘤8例;慢粒和真性紅細胞增多癥(PV)3例,共98例。正常人8人。32例MDS中男性24例,女性8例?;颊吣挲g16~69歲,平均年齡44歲??梢蒖A指RA/AA,RA/HA或RA/ITP。而可疑AA指AA/RA。細胞遺傳學研究支持可疑RA為早RA,而可疑AA為早AA[2]。此類病例隨訪結(jié)果證實了這一點。上述病例均由筆者醫(yī)院血液內(nèi)科診斷,其中大多數(shù)為住院患者。
2.方法:(1)PCR方法:①骨髓細胞模板DNA的提取:用小刀將患者骨髓涂片上的細胞刮下來,收集于1.5ml EP管內(nèi),加入 TEN(15mmol/L Tris,15mmol/L EDTA,15mmol/L Nacl,pH8.0)液 500μl,10%SDS 75μl,蛋白酶 K(2.0mg/ml)10μl,于55℃水浴中孵育5h,其余步驟與文獻[1]相同;②聚合酶鏈反應(PCR)條件:模板變性條件為97℃ 7min,32個循環(huán),每個循環(huán)中變性條件為 94℃ 5min,退火條件為52℃1min,延伸條件為72℃ 2min,最后一次循環(huán)之后延伸時間為5min,取出置于4℃保存;③PCR產(chǎn)物的檢測:1.8%瓊脂糖凝膠電泳,每孔點樣品(PCR 產(chǎn)物)10μl,60V,30mA,電泳 20~25min,EB染色,紫外線燈下觀察結(jié)果。(2)原位雜交(ISH)方法(采用寶靈曼公司DIG-標記及檢測試劑盒):①骨髓穿刺標本4ml于肝素管中抗凝,經(jīng)淋巴細胞懸液離心收集于EP管中,-20℃保全,以備提取DNA用;②V-erbB Oligo探針標記:雜交前細胞涂片的予處理,予雜交和雜交,雜交后的洗滌和檢測等均按試劑盒的要求進行;③結(jié)果觀察:顯微鏡下計數(shù)200個有核細胞。細胞核內(nèi)出現(xiàn)棕褐色斑點為陽性反應。若陽性反應小于細胞核面積的1/4時計為“+”;陽性反應大于核細胞面積的1/4而小于或等于細胞核面積的2/4時計為“++”;小于或等于細胞核面積的3/4時,計為“+++”;陽性反應大于細胞核面積的3/4時,計為“++++”。對上述病例作V-erbB PCR和ISH檢測的同時,每例均作骨髓細胞遺傳學(包括核型分析和SCD檢測)檢查,其方法見參考文獻[2]。
1.PCR檢測結(jié)果:對32例 MDS和12例可疑MDS作PCR檢測結(jié)果如下:①RA和可疑RA有其特殊的PCR產(chǎn)物電泳帶型即4條大小不同的條紋(圖1);②典型AA和ITP均無帶紋;③可疑AA有1~2條帶,與早期紅血病相似;④少數(shù)ITP和HA有1~2條帶紋;⑤正常人和MA無帶。其他貧血病和出血病均無此帶型。表明其高度的特異性,詳見表1。
圖1 患者骨髓V-erbB PCR檢測結(jié)果
表1 44例MDS和可疑MDS患者骨髓檢查結(jié)果
2.原位雜交檢查結(jié)果:對37例MDS(包括轉(zhuǎn)白血病者),3例可疑MDS和19例對照組(包括8例ITP,7例AA,3例IDA和1例α-地中海貧血)原位雜交檢測結(jié)果如下:全部 MDS和2例(2/3)可疑MDS呈陽性反應(圖2),對照組僅1例AA有陽性反應。對其中22例MDS和3例可疑MDS同時進行PCR和原位雜交檢測,結(jié)果17例MDS,2例可疑MDS為兩項指標均陽性的病例,陽性率76%,表明兩者高度的一致性。
圖2 患者骨髓細胞V-erbB Oligos原位雜交(ISH)照片
3.動態(tài)觀察:對上述7例MDS先后進行兩次以上隨訪檢測并做動態(tài)觀察,同時對MDS各期的原位雜交積分值作t檢驗,發(fā)現(xiàn)雜交信號積分值依次為:RA組 <RAEB(T)組 <轉(zhuǎn)白血病組(P<0.001和0.005)。SCD陽性組<SCD陰性組(P<0.001),而核型正常組與異常組無統(tǒng)計學差異。說明隨著MDS轉(zhuǎn)為白血病,其原位雜交積分值呈顯著性增加。這一點亦同原位雜交積分值與MDS患者骨髓原始和早幼粒細胞百分率的增加(P<0.001),和骨髓細胞SCD轉(zhuǎn)陰的結(jié)果相一致。表明原位雜交結(jié)果不僅有診斷意義還有白血病發(fā)病學意義。
如上所述,應用現(xiàn)有這對引物PCR,約75%MDS呈陽性反應。扣除+8病例,其陽性率高達87.5% ~91.6%。說明這對引物適用于大多數(shù)MDS基因診斷。盡管MDS與早期紅血病和良性代償性增生骨髓有相同PCR產(chǎn)物電泳帶紋(1~2條帶),但后兩者均未見MDS-RA帶型(4條帶),其臨床意義十分明顯。至于+8 MDS PCR陰性的原因值得研究。國際上曾有2名作者應用V-erbB探針作Southern印跡雜交,先后對3例t(1;7)MDS進行分析,其中1人曾獲得陽性結(jié)果(僅見C-erbB擴增,不見重排);另1人未能取得陽性結(jié)果,因而無從建立PCR基因診斷法[3]。
本文1例可疑RA骨髓細胞核型46XX,病理檢查支持RA診斷。其V-erbB PCR結(jié)果顯示RA帶型(圖1)從而確認其RA診斷?;颊呓?jīng)兩年余服用康力龍等雄性激素后骨髓象血象恢復正常至今已5年。在同一批PCR實驗中,對其治療前后骨髓細胞DNA進行檢測,結(jié)果治療后其RA帶型消失。這一結(jié)果為其病情恢復正常提供了有力證據(jù)。筆者曾發(fā)現(xiàn)1例RA經(jīng)相同的治療后恢復正常。其原有的C-erbB重排/擴增消失。說明RA和早RA激素逆轉(zhuǎn)正常是完全可能的[4]。而筆者所建立的V-erbB PCR基因診斷法則為此提供了簡便易行的檢測手段。
針對上述兩條有診斷和發(fā)病學意義的Oligos,筆者設計并合成兩條反基因Oligos,經(jīng)磷酸硫代修飾后,尾靜脈注射對16只大鼠 MDS(其中15只為RAEB)進行基因治療研究。注射后2~3個月內(nèi)15只病鼠骨髓象恢復正常,血象亦基本正常[5,6]。這一結(jié)果有力地說明,上述正義Oligos經(jīng)地高辛標記作骨髓細胞原位雜交結(jié)果確有診斷和發(fā)病學意義。
1 馮寶章,雷健玲,王海青,等.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基因診斷和發(fā)病原理研究[J].中華腫瘤雜志,1995,17(增刊):159
2 馮寶章,雷健玲,劉煥勛,等.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和再生障礙性貧血(AA)等細胞遺傳學研究[J].中華內(nèi)科雜志,1994,33:754
3 Woloschak GE,Dewald GW,Bahn RS,et al.Amplification of RNA and DNA specific erbB in unbalanced 1;7 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 associated with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J].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stry,1986,32:23 -34
4 馮寶章,雷健玲,楊崇禮,等.白血病前期基因診斷并激素逆轉(zhuǎn)成功1例[J].中華內(nèi)科雜志,1992,31(9):539 -542
5 馮寶章,雷健玲,林澤嬉,等.大鼠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基因治療研究[J].中國癌癥研究進展,1998,99:171-175
6 馮寶章,雷健玲,林澤嬉,等.大鼠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基因治療及其機制研究[J].醫(yī)學研究雜志,2010,39(3):129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