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波
(韓山師范學院 潮州市 521041)
康青五色,工藝可謂發(fā)揮至極致,不僅獨步于本朝,而且影響極其廣大。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在極佳的工藝條件下結合雅俗共賞、中西合璧的藝術特點,形成了青花山水人物獨具時代特色的藝術魅力,眾多的陶瓷學者和專家爭相分析研究,在陶瓷藝術史的長河里閃爍著點點的星光。
所謂青花“山水人物圖”,即以山與水為主景,作為配景諸如人物、動物、樹木、亭臺樓閣等只是山水圖景里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山水圖景的點綴,從而使之內(nèi)容豐富并充滿生機。作為一種裝飾題材,山水人物紋最早出現(xiàn)于元青花瓷上。元青花上的山水人物造型高古,人物比例大于山體,山水作為人物圖的配景出現(xiàn),只以簡筆弧線概之,此時的山水從屬于人物科,謂之“人物山水”或“人物”皆可。
明代中前期,從青花山水人物的廣泛性看并未獲得很大突破。永樂、宣德時期,山水圖景以獨立姿態(tài)呈現(xiàn)在青花瓷上,表現(xiàn)出此類題材逐漸被人們接受和喜愛,也由此看出窯工們對山水圖景的描繪能力的加強。明代中期類似“海浪仙山”題材也并未給青花山水人物帶來多大的推進,其一是因為蘊含濃郁的宗教色彩使得其構圖程式化,觀看各大型博物館此期的藏品均可獲知;其二“寄情山水”也只是隱逸山林的士人生活態(tài)度和方式,借由繪畫能使其實現(xiàn)坐擁丘壑,當時的瓷繪山水尚未形成氣候,并沒有成為文人雅士們廣泛追逐的對象。
明晚期,大約萬歷中后期,真正意義上的青花山水人物畫逐漸出現(xiàn),山水人物畫由此出現(xiàn)較大變化:從以人物為主、山水為輔轉變?yōu)樯剿疄橹鳎宋餅檩o;山水繪制手法從簡筆弧線到成熟的皴染點染諸法結合。山水人物至此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天啟、崇禎時期,以山水為主的青花山水人物圖成為當時的重要題材,當時的山水人物圖景具有水墨畫特點,鑒于青花料日益成熟的工藝、窯工們?nèi)諠u巧妙的技法以及山水作為當時人們重要的情感寄托,統(tǒng)統(tǒng)都給山水人物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
康熙朝是青花山水人物的又一個重要發(fā)展時期。此期山水采用斧劈皴法或披麻皴法,構圖手法多變,有勾染結合的精工之作,亦有逸筆草草的粗率之器,且皆合乎比例,甚至以西洋的透視法滲入其中,使得山水人物圖景呈現(xiàn)中西合璧的藝術風格。筆者根據(jù)常年收集的素材進行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康熙山水人物于山水間的活動內(nèi)容、活動目的與其各自的社會階層相關, 并由此呈現(xiàn)不同的藝術特色和風貌。
耕織圖最早出現(xiàn)于康熙中期的青花瓷上,繪畫耕織圖始于南宋畫家樓儔之手,至康熙時,康熙帝曾命焦秉貞、冷枚等侍奉內(nèi)廷的畫家們重新繪制耕織圖,故其很快在瓷器上出現(xiàn)并風行起來。如圖1,清康熙青花耕織圖紋碗,碗外壁繪有一農(nóng)夫手扶犁梢,正趕牛耕田的場景,農(nóng)夫身披蓑衣,頭戴斗笠,弓背前傾努力前進,可以想見烈日之下辛勤勞作之累。遠景山坡上低矮植物長得頗為茂盛,近處大樹上枝葉飄揚,似有微風緩緩吹來。碗口沿下空白處落有妙詩一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形成相得益彰的藝術 圖1:康熙青花耕織圖紋碗
效果。此作構圖清新舒展,遠、中、近景層次分明,不足盈尺的立體面上卻勾勒出一幅豐富生動的耕織圖,可謂獨具巧思。青花色澤明艷,采用勾線填色手法,青花色調層次豐富,謂之“康青五色”確如是也。
據(jù)史料分析,最早在陶瓷上的漁家人物可追溯至北宋磁州窯上“童子垂釣”的畫面,山水人物之“漁家樂”是康熙青花常見紋飾之一,此時“漁家樂”活動場景可謂豐富多彩:江心撒網(wǎng)、舉杯豪飲、夕陽晚歸、漁樵寒暄等。如圖2,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紋三足爐,爐外壁通體繪山水人物,江心一漁舟之上兩個漁民一立于船頭,一立于船尾,正齊心協(xié)力 圖2: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紋三足爐
地搖櫓劃舟。遠處山塔聳立,大雁群飛,近處巖石之上稀疏長著短草。此作所設場面開闊,青花濃淡相參,意境恬淡而寧靜,具有水墨畫之韻意。
麻姑獻壽之傳說源自東晉葛洪《神仙傳》,麻姑曾在三月三西王母壽辰時采以絳珠河畔之靈芝釀酒祝壽,故在傳統(tǒng)繪畫以及版畫上經(jīng)??梢娐楣檬殖朱`芝之態(tài),而陶瓷上麻姑獻壽紋始繪于康熙年間,據(jù)民國時期許之衡所著《飲流齋說瓷》載:“又康窯八仙盤具其中必兼繪南極老人及麻姑童子仙鹿”。說明康熙時期的盤碟中有繪麻姑、童子及仙鹿等。如圖3,康熙青花麻姑獻壽紋碟(局部),身材頎長、面目清秀的麻姑側身而立,肩荷一鋤與一籃,手中握著一株靈芝。不遠處河面波光粼粼,岸邊巖石上長有一株靈芝,麻姑身旁的松樹枝干虬曲有力,松針呈環(huán)狀散開。構圖疏密有致,布局合理有序,主次分明,人物的神態(tài)、衣紋處理可謂細致入微。 圖3:康熙青花麻姑獻壽紋碟(局部)
青花色調明亮,勾染結合,從松針可看出,先勾松針再以淡青料渲染,顯得即濃淡相宜。
游行于山水之間是清代士大夫之流日常生活內(nèi)容,故康熙的陶瓷上常常出現(xiàn)以騎行、步行于山水之間的人物題材。如圖4,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紋花盆,
平坡之上,有兩位士人一前一后悠閑地騎著馬,行在前面的回首與后者交談,似乎在討論河對岸如畫般的山水景致。構圖空曠遠闊,山石、樹木、江河、石橋、茅草小屋、騎馬人物等元素共同組成一幅山水人物的自然美景,構圖上,在傳統(tǒng) 圖4:康熙青花騎行圖花盆
國畫散點透視下融入西方繪畫的焦點透視技法,顯得相得益彰。從山水上看,具有徽贛一帶江南丘陵的特點,因其產(chǎn)于景德鎮(zhèn)窯,說明當時窯工根據(jù)常年生活中山水之景,熟記于心之后繪于瓷上。
康熙瓷繪山水人物上一幅幅精美的人文畫卷,其中展示了不同社會階層的人物,當今的陶瓷史家、社會經(jīng)濟學家們可從中窺探當時的經(jīng)濟、政治、生存狀態(tài)等,為社會歷史學、服飾研究、民族文化、古陶瓷鑒定等學科起到積極的引導意義。
康熙時期瓷繪山水人物反映了當時民眾頗為悠閑自適的生活狀態(tài)和精神追求,是康熙陶瓷彩繪的經(jīng)典題材之一,時至今日,景德鎮(zhèn)陶瓷藝術界仍有以繪傳統(tǒng)山水的流派,如汪派山水,他們?nèi)栽谘永m(xù)傳統(tǒng)山水所蘊含的文人精神和寧靜氣質,將傳統(tǒng)山水人物的意氣和精神發(fā)揚光大。
唐青五色,一種單色釉何以形成五彩之妙,工藝可謂相當先進,在當時各種顏色釉和彩瓷興盛時期,康熙青花依然搶占霸主之席,可以想見,其魅力遙遙領先于其他釉彩之上。藝術上,康熙青花山水擺脫了精勾細描的傳統(tǒng)畫風和宮廷趣味,更多地繼承了八大山人這一類的文人畫風,同時也受到西洋畫藝的廣泛影響,色彩上層次豐富,釉色立體感強,又不失文人寫意風格,形成雅俗共賞的藝術新風,其善于學習姊妹藝術之優(yōu)長、吸收西方繪畫之精華,激起當今陶瓷藝術創(chuàng)造者無盡的啟迪和思考。
當代陶瓷藝術異常繁榮,瓷繪藝術風格千奇百態(tài),百花爭妍。而由康熙青花山水傳承下來的瓷繪藝術內(nèi)涵和精神,仍為陶瓷界的主流產(chǎn)品,彰顯了青花山水藝術強大的生命活力,在新的歷史時期煥發(fā)出勃然生機。當我們在為康熙青花山水無窮的藝術魅力感嘆之時,亦需清醒地認識到,當今青花山水瓷畫藝術明顯滯后于時代發(fā)展的步伐,當代青花山水瓷藝術家應積極思考,主動行動,不能沉浸于先輩創(chuàng)造的歷史中,淪陷于窠臼而無法自拔,應以自主創(chuàng)新之精神,注入青花山水瓷藝之中,努力將其推向另一個巔峰。
1、《明清瓷器紋飾鑒定——人物紋飾卷》 鐵源[M]. 著 北京 華齡出版社 2001.8
2、《中國陶瓷美術史》 熊寥 [M].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1993.8
3、裝飾與寫意——淺析歷代青花工藝與藝術的關系曹淦源.收藏界. 2008.2
4、談“清初四王”影響下的清康熙青花山水瓷畫藝術 《景德鎮(zhèn)高專學報》 詹火龍 [J]. 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