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利用雙源CT對冠狀動脈狹窄進行診斷的臨床價值。方法 選擇我院所接收的在臨床上有典型心絞痛表現(xiàn)患者以及疑似心絞痛患者,共計200例,對所有患者均行雙源CT冠脈成像以及冠脈造影檢查,將冠脈造影檢查作為診斷標準,分析比較其影像學圖像。結果 在所選擇患者中,共有2500段冠狀動脈節(jié)段可進行處理,行冠狀造影檢查,有2000段表現(xiàn)出正常,另外500例顯示出存在病變;行雙源CT檢查,顯示出有1950例為正常,550例為異常,行雙源CT檢查顯示出動脈狹窄敏感性為96.55%,特異性為99.48%,其陽性預測值與陰性預測值分別97.22%與99.15%,符合率可以達到96.22%。行雙源CT以及冠狀動脈造影在冠狀狹窄率的發(fā)現(xiàn)方面無顯著差異存在。結論 雙源CT檢查屬于無創(chuàng)性檢查方法,并且簡單、易行,在冠心病篩查以及冠脈病變程度方面能夠作為評價依據。
關鍵詞:CT檢查;冠狀動脈造影;冠狀動脈狹窄
從目前臨床實際情況來看,在冠心病的診斷方面,冠狀動脈造影仍是主要標準,但是動脈冠狀造影屬于一種有創(chuàng)性檢查,并且有很高的費用,對其廣泛應用有很大限制,使很多患者出現(xiàn)誤診以及治療不當情況。CT冠脈成像是一種十分簡便而快捷的方法,并且屬于無創(chuàng)性技術,在臨床醫(yī)學上存在明顯優(yōu)勢。本文選擇200例心絞痛以及疑似心絞痛患者,分別利用雙源CT以及冠狀動脈造影進行診斷,并對診斷結果進行分析比價,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曾經收治的心絞痛與疑似心絞痛患者20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120例為心絞痛,80例為疑似心絞痛,在所選擇這些患者中,男150例,女50例,年齡35~80歲,平均62.5歲,將體質過敏患者排除,排除存在肝腎功能損害嚴重以及心功能不全患者,將心律失常嚴重患者排除,排除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將陳舊性心肌梗死患者排除。
1.2方法
1.2.1雙源CT診斷 利用CT掃描機對患者進行掃描診斷,在進行掃描之前,使患者于舌下含服1mg硝酸甘油。在行冠脈成像掃描時利用出發(fā)團注模式,將升主動面平面作為興趣面,將碘普羅胺作為對比劑,利用雙筒高注射器進行注射,注射速度控制在4.0~5.0ml/s,注射總量設定為70~90ml,之后將0.9%、40ml氯化鈉注射液注射,注射速度控制在5ml/s。在結束掃描之后,通過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以及最大投影密度與容積再現(xiàn)術與先血管化分析軟件等對圖形進行處理,將最佳CT圖形篩選出來,并將其用于血管評價與對照。
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在行雙源CT檢查之后的7~30d,對患者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利用5F多功能造影管通過橈動脈來對患者進行作用冠脈造影,將冠脈造影導管作為基準,從而對左右冠脈以及主要的分支內徑做定量分析,并且進行記錄。
1.2.2評價方法 利用雙盲法比較分析兩者檢查方法所得到的不同結果。根據有關標準將冠脈分成15段,將段作為單位來做出影像學分析[1]。對冠脈狹窄進行判斷,將目測直徑法作為標準,其計算公式為:血管狹窄程度=(狹窄部位與心端相近的正常血管直徑-狹窄處的直徑)/狹窄處與心端相近的血管直徑×100%。冠脈狹窄程度的不同分級:狹窄程度在50%之下為輕度狹窄,在50%~75%為中度狹窄,在75%之上為重度狹窄,100%則表示為血管閉塞。
1.3統(tǒng)計學分析 利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3.0對數據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將冠狀動脈造影結果作為標準,利用t與χ2對數據進行檢驗。
2 結果
所選擇200例患者均將雙源CT以及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完成。在這2500段冠脈節(jié)段中,行冠狀造影檢查,有2000段表現(xiàn)出正常,另外500例顯示出存在病變;行雙源CT檢查,顯示出有1950例為正常,550例為異常,其中有80段為輕度狹窄,有180段為中度狹窄,有250段為重度狹窄,另外40段為血管閉塞。行冠狀動脈造影顯示出80段為輕度狹窄,雙源CT診斷72段正確;冠狀動脈造影檢查顯示120段為中度狹窄,雙源CT診斷105例正確;冠狀動脈造影診斷,顯示有260段為重度狹窄,雙源診斷210正確;冠狀動脈造影檢查,顯示40例為血管閉塞,雙源CT診斷32例正確。由以上數據可知,行雙源CT檢查,顯示出動脈狹窄敏感性為96.55%,特異性為99.48%,其陽性預測值與陰性預測值分別97.22%與99.15%,符合率可以達到96.22%(見表1)。
3 討論
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CT技術正在不斷被完善[2],診斷的敏感性與特異性也在不斷提高,該種方法有很高的正確性。
綜合上文研究可得出結論,雙源CT檢查屬于無創(chuàng)性檢查方法,并且簡單、易行,在冠心病篩查以及冠脈病變程度方面能夠作為評價依據,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李元歌,羅澤斌,夏俊,等.雙源CT冠狀動脈成像與冠狀動脈造影評價冠狀動脈病變的對比研究[J].廣東醫(yī)學院學報,2012,30(2):138-142.
[2]李鴻江.雙源CT冠狀動脈成像與冠狀動脈造影診斷冠狀動脈病變的對照研究[J].河北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33(5):584-586.編輯/劉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