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來北京時,是秋天,住在呼家樓附近,人行道邊種了許多銀杏。抬頭看,金黃色的葉子映著碧空,色彩之純正之濃烈,簡直要刺激出眼淚。在秋天,北京的顏色明朗之極,走在街頭,秋風吹過,猶如走在一個無限遼闊的空間,可以有無限遼闊的未來。
而北京的春天,則是許多個矛盾爆發(fā)的季節(jié)。冷熱空氣拉鋸,發(fā)出嘭訇嘭訇的巨大聲響。北京是一座會刮起大風的城市,冬天的風尖利,春天的風聲鈍,但更巨大,如同兩個巨人在空中交戰(zhàn),沙塵暴是巨人的禮物。就在這粗暴變幻的天氣中,玉蘭花楚楚動人地開放。不知是什么人的設計,在長安街兩側遍植玉蘭,到了花期,兩側的玉蘭花齊整整開成一條白色的河流,霧氣朦朧,詩意流淌。過分威權的長安街一下不那么嚴肅了,它斬釘截鐵的棱角被玉蘭花的霧氣打濕,變得柔和。
在別的城市看玉蘭花,都不如在北京看更叫人感慨。之前,因為強風,因為沙塵暴,因為漫長的冬天,因為城市的龐大,北京是個容易讓人感到倉皇的城市。二鍋頭、中南海煙,生活在北京,人們喜歡以粗糲的品位示人,并以此為榮。連在別處是不祥、晦氣的烏鴉,在北京也被當成寵物。每到傍晚,結群回巢,它們用搖滾的金屬嗓高聲聒噪,大群大群盤旋,黑羽折射出的冷光猶如大團大團的烏云。姑娘到了北京,沒幾年都學會了一口一個“老娘”,以純爺們兒姿態(tài)示人。可是玉蘭花,是這城市的另類。它幾乎是以狂暴的盛放來展示什么是楚楚動人的。這時候,強硬的北京閉嘴,暫時由花朵接管。
玉蘭花只是個序曲,杏花、梨花、桃花接連開放。春天,北京可賞的花有恭王府、宋慶齡故居的西府海棠,大覺寺、潭柘寺的玉蘭,法源寺、戒臺寺的丁香,天壇的杏花……名花奇樹,不是古剎,便在皇家。在以前,皇家普通人進不去,那么,春天賞花,寺廟當一派熙熙攘攘。在傳統(tǒng)社會中,寺廟扮演的不只是形而上的終極追問,還要參與到俗世里的市井煙火。不然,廟會這個詞從哪里來?一個寺廟,同時是一個集市,貨郎擺賣百貨,說書人撂地說書,賣大力丸的在胸口碎大石,落魄書生在后廂房借宿備考。宗教并不超凡脫塵,在中國,它浸透著黎民百姓的樂與哀。
當然,春天的玉淵潭,賞櫻花也是一大盛事。借助日本文學“物哀”之渲染,櫻花在文藝青年心中有著崇高的地位。櫻花的格調(diào)是凄絕,是最美麗的時刻與你殉情赴死??墒悄憧矗靿珗@、植物園里的杏花,同屬薔薇科的它們,到春天一樣開得鋪天蓋地,一擲千金。生命力爆發(fā)至頂點,花朵們的怒放赴死總讓人為之傷感。但物哀之后,天壇公園里的大媽們舞照跳,大叔們的武術照練,再回看那株杏樹,花仍然開得如火如荼,像燒了起來,仙氣繚繞。
可是人的感情,從凄絕中兜了回來,兜回到人世間,也開始盤算,從南門出去,中午去吃“東來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