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光旭,汪 坤,鐘為民,盛建國
(河西學院體育學院,甘肅 張掖734000)
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歐美學者就提出了核心穩(wěn)定性等相關概念。所謂“核心”指人體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是一條運動鏈上最重要的部位,也是運動鏈的發(fā)力點[1]。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核心部位是運動過程中完成技術動作的力量輸出根源,只有加強核心區(qū)的穩(wěn)定性的提高,其肢體活動的多變才能有支撐,才會更協調。而人體穩(wěn)定性的好壞主要取決于神經纖維的信號傳遞和來自核心部位的肌肉、韌帶和結締組織的相互協作能力[2]。而在我國目前關于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的概念、內涵、外延還未找到一個明確而統一的定義。
目前國內傳統力量訓練主要是在身體重心處于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下完成的,這種穩(wěn)定狀態(tài)是通過器械或地面提供的穩(wěn)定支撐反作用力而實現的。其弊端是傳統力量訓練的方法對于提高核心部位深層的小肌群是難以實現的,所以必須在傳統的訓練方法與手段上有新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這正也說明了核心穩(wěn)定訓練的獨特之處,彌補了傳統力量訓練在提高協調、靈敏、平衡等各方面的不足,進一步提高力量的傳遞與實效性[3],具體可以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控制——神經中樞系統;主動——肌肉系統;被動——骨骼韌帶系統;調節(jié)——呼吸系統。這樣做既預防運動損傷,同時也更新了力量訓練的理念[4]。
隨著人們對各專項訓練的總結,核心力量與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的理論不斷成熟,且很多領域的運動訓練效果較突出。今后如何把核心力量及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與傳統力量訓練加以融合與創(chuàng)新,從而實現具體化和系統化還需要從理論和實踐中進一步探索。
本實驗以40名體育教育專業(yè)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2組(表1):(對照組:男11人,女9人;實驗組:男11人,女9人),對實驗組進行8周的核心穩(wěn)定訓練,使用獨特器械,并采用瑞士球、平衡墊、平衡板等在不穩(wěn)定情況下對身體核心部位進行訓練,提高其穩(wěn)定性及核心力量。并運用閉目橫向踩木、閉目縱向踩木、鶴立測試等對其靜態(tài)平衡能力進行測試。
通過SPSS19.0軟件包對測量的身體指標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可知:P>0.05。因此,從表1可以看出,對照組和實驗組的身體指標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2組之間具有可比性。
表1 實驗前實驗對象的一般情況(Mean±SD)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對中國知網(CNKI)、中國博士、碩士學位論文網以及國家核心期刊和各類相關期刊文獻資料的查閱,從中分析匯總出相關文獻資料,為實驗設計、測試、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
1.2.2 實驗法
1.2.2.1 測試指標
采用常用的評價靜態(tài)平衡能力的指標:閉眼縱、橫向踩木測試、鶴立測試。
1.2.2.2 訓練計劃
對照組按原先傳統的訓練計劃(持續(xù)8周的專業(yè)技能課)進行訓練。實驗組采用腹撐橋、側撐橋、背撐橋、瑞士球、平衡墊、平衡板等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方法和器械進行訓練,每周3次(周一、周四、周五),每次50 min(19:00~19:50),共持續(xù)8周。
(1)靜力性訓練主要指改善深層的、短小的單關節(jié)肌群的力量及穩(wěn)定性,如背橋、腹橋、側橋等訓練。
(2)非穩(wěn)定狀態(tài)下的器械應用訓練主要指改善身體表層的胯關節(jié)肌群的力量,如利用平衡墊、平衡板和瑞士球等來進行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
1.2.2.3 靜態(tài)平衡能力的測試方法、意義及要求
(1)閉眼靜態(tài)平衡測試
意義:主要反映單足前腳掌站立對靜態(tài)平衡能力的影響。
方法:讓受試者閉眼用優(yōu)勢腳在2.5cm×2.5 cm×30cm寬的木板上站立(橫向站立,支撐腳與木板成直角;縱向站立,支撐腳與木板在一水平面上),記錄站立的時間。測2次,取最佳成績。
要求:當支撐腳移動或足跟著地時停止計時。當非支撐腳觸地時停止計時。受試者在3s內失去平衡則重新測定。要用膠帶把木條牢牢粘貼在地上。
評價:時間越長,靜態(tài)平衡能力越強。
(2)鶴立測試
意義:主要反映單足前腳掌支撐維持平衡的能力。
方法:受試者兩手叉腰,用習慣支撐腳站立。另一腳的足底貼至于支撐腳膝關節(jié)的內測,支撐腳提踵成單足前腳掌站立。計時從支撐腳提踵開始到身體失去平衡為止。以s(秒)為單位記錄時間,不計小數,測2次,取最佳成績。
要求:當支撐腳移動或足跟著地時計時停止;當非支撐腳離開膝關節(jié)時停止計時;當手離開腰時停止計時。
1.2.3 數理統計法
實驗數據均以平均值±標準差(Mean±SD)來表示,采用SPSS19.0軟件包對實驗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采用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組內同一受試者訓練前后比較采用Paired-Samples T test,P<0.05有統計學意義。
表2 實驗前、后對照組與實驗組靜態(tài)平衡能力指標比較(n=20) 單位:s
核心力量與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主要是指以改善人體核心部位深層的主動肌與被動肌的力量來維持人體處于不同情況下的身體姿勢的能力及維持人體平衡的能力。其主要反映在:(1)控制——神經系統,神經中樞系統接受來自于前庭器官、視覺中樞和肌肉中的本體感受器傳遞的信號,通過中樞傳遞刺激信號激活更多的肌肉組織來調節(jié)人體的平衡。(2)主動——肌肉系統,肌肉向心收縮時肌肉長度縮短、起止點相互靠近,因而引起身體運動,肌肉等長收縮可使某些關節(jié)保持一定的位置,為其它關節(jié)的運動創(chuàng)造適宜的條件,要保持一定的體位,某些肌肉就必須做等長收縮,肌肉進行等長收縮時在整個運動范圍內都能產生最大的肌張力。(3)被動——骨骼韌帶系統,它對保持機體正常姿勢,維持身體平衡極為重要。
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是一種全新的力量訓練理念,其主要功能是激活人體深層的小肌肉群,在運動鏈的關鍵處給予特定的能量輸出,從而動員更多的運動單位參與進來,提高人體的穩(wěn)定性、平衡性和協調性等。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能間接地彌補傳統力量訓練在協調、靈敏、平衡等方面的不足,將新的血液注入到傳統力量訓練中。
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主要作用在于能夠增強運動員的脊柱和骨盆的穩(wěn)定性,可以通過近端固定提高末端肌肉的發(fā)力,能夠預防運動損傷,提高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身體的穩(wěn)定性和控制能力,增強肌肉的爆發(fā)力。
這種訓練彌補了傳統力量練習的不足,通過神經中樞系統不斷調整自身的不穩(wěn)定狀態(tài),使處于核心部位的肌群力量不斷提高,做到進一步改善脊柱與骨盆穩(wěn)定性,為人體平衡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結果表明,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能有效地提高體育教育專業(yè)大學生的靜態(tài)平衡能力,改善各肌肉間的相互協調和平衡能力。
[1]陳小平.核心穩(wěn)定力量訓練[J].體育科學,2007,27(9):35-36.
[2]Ben Kibler W,Press,S C,Iascia A.The Role of Core Stability in Athletic Function[J].Sports Med,2006,36(3):189-198.
[3]黎涌明,于洪軍,資薇,等.論核心力量及其在競技體育中的訓練起源問題發(fā)展[J].體育科學,2008,28(4):21-31.
[4]趙佳.核心區(qū)力量及其訓練研究進展[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24(3):218-220.
[5]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6]王衛(wèi)星,廖小軍.核心力量訓練的作用及方法[M].中國體育教練員專家論壇,2008,20(2):12-15.
[7]屈萍.星形偏移平衡測試在評價優(yōu)秀蹼泳運動員核心訓練效果中的應用[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45(9):7-78.
[8]刁節(jié)培.核心穩(wěn)定訓練淺談[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11,25(26):30-31.
[9]燕鐵斌.重視國人平衡功能的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3,8(8):452-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