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雄,李 霖,郭觀星,呂俊男,李 進
(1.浙江理工大學啟新學院,浙江 杭州310018;2.浙江理工大學信息學院,浙江 杭州310018)
差分信號具有高抗噪聲、低串擾和低電磁干擾等優(yōu)點,在高速數(shù)字電路中起著重要作用。然而在實際電路中,由于振幅不平衡等原因引起的共模噪聲是不可避免的,會降低電路系統(tǒng)信號完整性和電源完整性。傳統(tǒng)的濾波器[1,2]性能不夠良好,因此設計共模噪聲抑制濾波器十分重要。
文獻[3]和文獻[4]使用了高磁導率鐵氧體磁芯的共式扼流圈,這種最普通的方法僅僅適用于MHz頻率范圍。文獻[5-8]提出低溫陶瓷共燒技術(LTCC)的小型化共模濾波器,且適用于GHz,然而制作成本過高。最近,文獻[9]和文獻[10]提出了2種啞鈴型周期缺陷地結構(DGS)的共模抑制濾波器,它可以保持良好的信號質量,但帶寬基本低于10 GHz。因此,在加寬濾波器的阻帶帶寬方面有待進一步研究。
基于上述背景,提出了一種階梯型DGS的新型超寬帶共模抑制濾波器。下面將展示如何通過改變DGS的柵格尺寸來獲得不同的階梯型分布。仿真結果表明,階梯型DGS可用于實現(xiàn)超寬帶共模抑制濾波器。
圖1為起始的DGS設計方案,采用了均勻分布的周期DGS,并假定為對比模型。采用6個方形單元,如圖1 所示,其中 a,b,c表示柵格的尺寸,d,o,u表示柵格的間距,同時也是每個啞鈴型DGS的周期。g表示間隙距離并且保持常數(shù)0.6 mm不變。在圖1的設計中,a=b=c=4.5 mm,d=o=u=0.5 mm?;宓暮穸葹?0.8 mm,介電常數(shù) εr為 2.65。差分傳輸線設定為w=2.18 mm,s=1.8 mm 滿足50 Ω的特性阻抗。使用HFSS進行仿真,結果顯示Scc21散射參數(shù)衰減最大超過40 dB,超過20 dB衰減的阻帶從3.27 ~10.85 GHz,如圖2所示。
圖1 均勻分布的周期性DGS示意圖
圖2 每個階梯型結構濾波器的Scc21參數(shù)仿真結果
基于上述類型,提出了將6個方形單元按階梯型組成不均勻的分布。首先,保持每個單元的間距不變,按照不同函數(shù)的相對幅度,成比例地改變每個柵格的尺寸大小。經(jīng)過一系列實驗,采取了4種典型的函數(shù)如下所述:
所有函數(shù)從上到下依次稱為類型1、2、3和4。適當取n的值,則相對幅值確定如表1所示。
表1 振幅分布規(guī)律
在本次設計中,6個方形單元的第3和第4個柵格大小為4.5 mm,因此在表1的基礎上,其他各單元的柵格大小確定如表2所示。
表2 各方形單元的柵格大小
圖2描述了每個階梯型DGS共模抑制濾波器的Scc21散射參數(shù),通過 Ansoft HFSS13.0仿真得到。可以看出,對比前述的均勻分布周期性共模抑制濾波器,階梯型DGS的Scc21參數(shù)顯示出更寬廣更深入的阻帶。對4個類型分別進行了分析。采用以e為底指數(shù)函數(shù)的類型1,20 dB衰減的阻帶從3.595 ~14.57 GHz,帶寬約10.98 GHz,而且最大衰減達到60 dB。與圖1中的類型相比,增加了約3.2 GHz的帶寬和20 dB的最大衰減。這意味著階梯型DGS可以很有效地增加共模抑制的帶寬。類型2的結果與類型1十分相似,帶寬從3.59~14.65 GHz約11.06 GHz。由此推斷指數(shù)函數(shù)的底數(shù)對結果有著十分微弱的影響。還仿真了類型3,比類型2稍有改進,阻帶從3.49 ~14.57 GHz。實際上,這3種類型在共模噪聲抑制上都顯示出了良好的特性。
類型4顯示出的的結果引人注目。如圖2所示,雖然衰減不是特別深,最大只有47 dB,而且在4.49 GHz左右只有15.7 dB,不符合 20 dB 的標準,但阻帶帶寬卻達到了3.4~18.68 GHz約15 GHz。這就說明通過部分減小柵格的尺寸可以對頻率相應加以改進,這一事實主要由于DGS單元的柵格大小主要影響等效電路的實際電感值,而電容值保持不變。當柵格尺寸減小,等效電感降低,降低了諧振電路的諧振頻率和截止頻率,不同尺寸造成的不同零點構成了一個超寬的阻帶。
基于以上所述,超寬阻帶已經(jīng)實現(xiàn),但同時也需要一個良好的衰減特性。在類型4中15.7 dB的衰減在高速數(shù)字電路中并不夠良好。因此,為了增加濾波器的衰減,考慮每個啞鈴型單元的距離,即圖1所示d、o和u的值。初值為d=o=u=0.5 mm,事實上,緊湊的結構能為共模抑制帶來更好的性能。在此基礎上,在1 mm的范圍內(nèi)改變 d,o,u的值。以0.1 mm為單元實行控制變量法。例如,d,o,u=0.4,0.5,0.5 mm,或者 d,o,u=0.6,0.5,0.5 mm 等等。最終確定了最好性能的參數(shù)為d=1.2 mm,o=0.4 mm,u=0.8 mm。由于仿真結果太多,這里不便全部顯示。
為了體現(xiàn)所設計的共模噪聲抑制濾波器的優(yōu)點,對上述提出的濾波器和對比的濾波器分別進行電磁仿真。最終的階梯型結構模型如圖3所示,由6個柵格大小不同的啞鈴型DGS構成,各項參數(shù)為:(a,b,c)=(4.5 mm,1.1 mm,0.24 mm),(d,o,u)=(1.2 mm,0.4 mm,0.8 mm)。差分線的參數(shù)為:w=2.18 mm,1.8 mm,滿足 50 Ω 的特性阻抗。PCB板的尺寸為40 mm×80 mm,相對介電常數(shù)εr為2.65,厚度0.8 mm,濾波器設計在板的中心。
圖3 提出的共模抑制濾波器
Scc21參數(shù)的電磁仿真結果如圖4所示。
圖4 2種結構的仿真結果
可以看出均勻分布的周期性DGS濾波器20 dB衰減阻帶從3.27 ~10.85 GHz,帶寬為7.58 GHz,相對帶寬約107%,而本文提出的新型階梯型結構濾波器20 dB 衰減阻帶從 3.57~18.80 GHz,帶寬約15.2 GHz,相對帶寬達到136%遠超過100%,而且差模新號的插入損耗也在-3 dB以內(nèi)。這說明階梯型結構在共模噪聲抑制濾波器設計中是具有實際意義的,也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
設計出幾種不同的GHz差分信號階梯型結構共模抑制濾波器,最終提取了柵格尺寸按標準正態(tài)函數(shù)相對振幅成比例分布的結構,與傳統(tǒng)的周期性DGS共模抑制濾波器相比,該濾波器具有超寬的阻帶,從3.57 ~18.80 GHz,相對帶寬達 136%。這種新提出的共模抑制濾波器可以很好地在微波應用的范圍內(nèi)使用。
[1] 劉春曉,王黎.抑制PCB對直流電源噪聲干擾的濾波器設計[J].無線電工程,2011,41(4):59 -61.
[2] 王琦.基于散射參數(shù)法的波導濾波器設計[J].無線電工程,2011,41(6):62 -64.
[3] YANAGISAWA K ,ZHANG F,SATO T,et al.A New Wideband Common-mode Noise Filter Consisting of Mn-Zn Ferrite Core and Copper/polyimide Tape Wound Coil[J].IEEE Trans.Magn.,2005,41(10):3571 -3573.
[4] QIAN Ke-wei,TANG Xiao-hong.Compact Wideband LTCC Bandstop Filter using Vertical Coupled-line units[J].Microw Opt Technol Lett,2012,54(5):1173 -1176.
[5] QIAN Ke-wei.Compact Wideband Bandstop Filter using Embedded Capacitor[J].Microwave and Optical Technology Letters,2012,54(6):1511 -1514.
[6] DENG J,SEE K Y.In-circuit Characteristics of Commonmode Chokes[J].IEEE Trans.Electromagn.Compat.,2007,49(2):451 -454.
[7] PAUL C R.Introduction to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J].Choice Reviews Online,2006,44(1):346 -351.
[8] GAVENDA J D.Measured Effectiveness of a Toroid Choke in Radiating Common-mode Current[C]∥IEEE Int.Symp.Electromagn.Compat,1989:208 -210.
[9] LIU W T,TSAI C H,HAN T.W,et al.An Embedded Common-mode Suppression Filter for GHz Differential Signals using Periodic Defected Ground Plane[J].IEEE Microw.Wireless Compon.Lett.,2008,18(4):248 -250.
[10] AHN D,PARK J S,KIM C S,et al.A Design of the Lowpass Filter using the Novel Microstrip Defected Ground Structure[J].IEEE Trans.Microw.Theory Tech.,2001,49(1):8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