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半夏和胃顆粒治療消化性潰瘍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2011年3月——2012年2月就診我院消化科治療消化性潰瘍的患者76例,按就診順序分為兩組,兩組均給予常規(guī)消炎基礎治療,對照組給予胃乃安膠囊治療,觀察組給予半夏和胃顆粒治療,治療2周后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結果觀察組臨床效果明顯由于對照組,兩組數(shù)據(jù)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半夏和胃顆粒治療消化性潰瘍臨床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推廣。
【關鍵詞】半夏和胃顆粒;消化性潰瘍;胃乃安顆粒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625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809-01消化性潰瘍是消化系統(tǒng)的常見疾病,發(fā)病率也逐年呈上升趨勢,其發(fā)病的原因多由于體內相關因子之間的平衡失調導致,如胃酸分泌過高、胃粘膜的屏障功能減弱、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等等,臨床治療潰瘍近期效果已得到公認,但由于西藥的使用首先會影響本身消化系統(tǒng)的功能,其次藥物的長時間使用會導致耐藥性的產(chǎn)生,加上本病復發(fā)率高的特點,長期的服藥效果不僅不如人意,更容易引發(fā)藥物毒副作用對身體的傷害。本研究選用中成藥半夏和胃顆粒治療本病,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現(xiàn)具體報告如下。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1年3月——2012年2月就診我院消化科治療消化性潰瘍的患者76例,按就診順序分為兩組,對照組38例,男23例,女15例,平均年齡(47.8±6.7)歲,平均病史(5.4±1.2)年,其中胃潰瘍14例,十二指腸潰瘍17例,其他7例;觀察組38例,男21例,女17例,平均年齡(45.4±7.1)歲,平均病史(5.1±1.3)年,其中胃潰瘍12例,十二指腸潰瘍16例,其他1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史、發(fā)病部位等方面比較均沒有明顯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1.2納入與排除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內科學》[1]相關診斷標準:胃脘部脹滿或疼痛且呈反復發(fā)作,可伴有乏力、納差、噯氣反酸、惡心嘔吐等;輔助檢查可見腹部有局限性壓痛;胃鏡檢查可見粘膜缺損;②排除近一月內使用過治療潰瘍的藥物;③排除胃炎、惡性潰瘍、消化道出血等病變;④排除嚴重臟腑功能不全或慢性疾病患者;⑤排除哺乳期或孕期婦女;⑥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3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消炎處理,對照組選用胃乃安膠囊(廣州中一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44020043,0.3g)口服,每次4粒,每日3次治療;觀察組選用半夏和胃顆粒(武漢福星生物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110048,每袋10g)沖服,每次1袋,每日3次治療,均治療2周后,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
1.4療效標準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相關評價標準[2]:痊愈-癥狀體征消失,未將檢查病變消失或有活動期轉為瘢痕期;顯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胃鏡檢查潰瘍面積較治療前縮小超過四分之三;有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胃鏡檢查見潰瘍面積縮小超過二分之一;無效-癥狀體征、胃鏡檢查均未見明顯改善。治療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5統(tǒng)計學方法所有臨床資料輸入計算機,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分析軟件包。計量資料屬正態(tài)分布的采用(χ±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取Χ2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2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觀察組38例中,痊愈9例,顯效17例,有效10例,無效2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4.7%;對照組38例中痊愈3例,顯效12例,有效16例,無效7例,治療有效率為81.6%,觀察組臨床效果明顯由于對照組,兩組治療有效率數(shù)據(jù)比較,x2=3.15,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3討論
消化性潰瘍的發(fā)病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與腸道內攻擊性的因子數(shù)量增加和能力增強、粘膜保護屏障的功能減弱之間的平衡失調有關[3],與患者平時的生活規(guī)律、飲食結構[4]等均有密切的關系。由于西藥治療耐藥性和毒副左右的弊端,日常用藥治療人們越來越傾向于中藥或中成藥物。
消化性潰瘍在祖國醫(yī)學中隸屬于“胃痛”“痞滿”“吐酸”等范疇,治療以攻補兼施、寒熱并治為法則。本研究對照組選用的是胃乃安膠囊,其主要成分是黃芪、三七、紅參、珍珠、牛黃,具有補氣健脾、活血止痛、消炎生肌等功效,對潰瘍疾病有一定的療效,治療率可達到81.6%。觀察組選用半夏和胃顆粒是由古方半夏瀉心湯演化而來,是治療寒熱交錯的經(jīng)典方。方中姜半夏為君藥,具有消痞散結、降逆止嘔的作用,姜制工藝增強和胃降逆的功效;干姜溫中散寒,提高半夏消痞作用;黃連可清熱解毒清火;黃芩苦降通瀉,助君藥散結作用;另黨參補氣養(yǎng)血,甘草調和諸藥,各藥有效配伍,寒熱并用、升降調節(jié),起到和胃降逆、調和寒熱的作用。同時根據(jù)現(xiàn)代中藥藥理學研究表明:半夏具有抑制胃液酸變作用,干姜提取物具有明顯的鎮(zhèn)痛抗炎的功效,黨參可以提高粘膜的抗損傷能力,黃連有效成分具有抗菌能力,黃芩具有解痙作用,甘草對機體的免疫具有明顯有效的雙向調節(jié)的作用[5]。此外,顆粒制劑可以增加藥物與病變部位的有效解除面積,且更容易發(fā)揮藥效,同時,中藥制劑在臨床上患者的接受度很好,利于推廣。由此,半夏和胃顆粒對消化性潰瘍的治療效果好,數(shù)據(jù)顯示有效率可達到94.7%,明顯由于對照組,同時可以增強病灶部位的修復能力和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對防止疾病的復發(fā)有一定的作用。
綜上所述,半夏和胃顆粒治療消化性潰瘍臨床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推廣。參考文獻
[1]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565-1579.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51-152.
[3]鄭利星,高麗萍,趙紅.半夏瀉心化裁方治療慢性胃炎療效觀察.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8,17(25):3898-3899.
[4]陰建軍.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消化性潰瘍88例療效分析[J].天津醫(yī)藥,2010,38(10):918-919.
[5]蘇兆賢,馬戰(zhàn)勝.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消化性潰瘍38例[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8(22):3310-3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