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B(tài)超下生理鹽水灌腸整復小兒腸套疊的療效。方法B超監(jiān)視下采用生理鹽水灌腸對腸套疊患兒進行整復術。結果106例患兒復位成功86例,手術治療20例,無腸穿孔及死亡病例。結論B超下生理鹽水灌腸整復小兒腸套疊,安全、有效。
【關鍵詞】小兒腸套疊;B超;生理鹽水灌腸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204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461-01
急性腸套疊是指一段腸管套入其相連的腸管腔內,是小兒外科常見急腹癥之一,多見于4個月——2歲的患兒。多表現為哭鬧、嘔吐,排果醬樣血便,腹部可觸及臘腸型包塊。B超下橫斷面見“同心圓征或靶環(huán)征”,縱斷面見“套管”征[1]。小兒腸套疊可行灌腸復位術;對病程超過48小時,懷疑有腸壞死,復位失敗或復位后出現腹膜刺激征及全身情況惡化應行手術治療?;仡櫺苑治鑫以?009年1月——2012年11月行B超下生理鹽水灌腸整復小兒腸套疊患兒106例的臨床資料,并匯報如下: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09年1月——2012年11月行B超下生理鹽水灌腸整復小兒腸套疊患兒106例,男70例,女36例;最小3個月,最大7歲。平均3.2歲。病史從3小時到50小時不等。
1.2方法采用ALT-5000彩超儀。探頭頻率3.5MHz-5MHz(低頻探頭)、7MHz-10MHz(高頻探頭)。首先采用低頻探頭行腹部檢查,隨后換用高頻探頭行病區(qū)的探察,測量套疊腸段外徑及套入長度。JS-628E電腦遙控灌腸整復儀、一次性使用導尿包,無菌穿刺包。整復前肌注阿托品0.02mg/kg,對病史短、一般情況良好患兒予10%水合氯醛0.5ml/kg灌腸鎮(zhèn)靜;常規(guī)準備無菌穿刺包以備腸穿孔時行床旁腹腔穿刺放出腹腔內液體。患兒取仰臥位,B超下探尋套頭,并對其進行監(jiān)測;將16號雙腔氣囊尿管插入患兒肛門6cm,氣囊注入30ml生理鹽水防止尿管脫出,將尿管與腸套疊整復儀相連接。根據患兒年齡大小給予不同壓力,一般先從6kpa開始,用脈沖方式進行生理鹽水灌腸,灌腸時重點觀察患兒表情、呼吸及腹部情況,B超下見“同心圓”或“靶環(huán)征”狀塊影逐漸向回盲部退縮,如腸套疊不能復位,可適當增加灌腸壓力,根據患兒情況最大增加到13kpa,可配合輕揉套頭腹部,至套頭消失為整復成功。整復成功后,放出球囊內生理鹽水,拔出尿管,術后禁食12h、予補液、止血藥、預防感染,觀察患兒癥狀、體征、大便性狀變化。對復位失敗、反復腸套疊或整復術過程中發(fā)現由解剖因素引起腸套疊患兒行手術治療。2結果
106例患兒復位成功86例,成功率81.1%,失敗20例,再次套疊4例,經生理鹽水灌腸整復術成功2例,另2例行手術治療,共行手術治療22例。無腸穿孔及死亡病例。3討論
腸套疊是幼兒常見急腹癥,B超下行腸套疊整復術,可避免患兒、家長及醫(yī)護人員暴露X射線下,解除家長對接觸輻射的顧慮,醫(yī)生不必考慮整復術的時間限制,也不用穿著厚厚的鉛衣,醫(yī)生可放心仔細地觀察患兒病情變化,影像醫(yī)師和臨床醫(yī)師可更方便地協(xié)作與配合,提高成功率[2]。
本組行手術治療患兒術中見腸套疊較緊且回盲部存在游離度較大或存在異常解剖結構,其中1例術中見腸套疊至降結腸中部,診斷回結結套,行手法復位成功,腸壁淤血、水腫較重,經予溫鹽水紗布濕敷后,腸管顏色漸紅潤;6例回結套患兒,套疊部至橫結腸中部,套疊較緊,行手法復位成功;1例患兒病程50小時,術中見腸套疊至肝區(qū),行手法復位后結腸漿膜散在撕裂,觀察結腸血運尚可,予漿肌層修補;5例為結結套,套至結腸肝區(qū),套疊較緊,回盲部游離度較大,行手法復位成功;2例發(fā)現麥克爾憩室,行手術切除。全部患兒術后恢復良好。
在整復術中灌腸材料有空氣、鋇劑、生理鹽水等,灌腸材料應具有成像清晰,無毒,無副反應,術后易排出體外,當出現腸穿孔時不引起嚴重并發(fā)癥。幾種灌腸材料相比鋇劑灌腸在X射線下整復術具有成像清晰的優(yōu)點,生理鹽水在B超下成像清晰,具有空氣易排出體外的優(yōu)點,幾種灌腸液在腸道內都不會對患兒身體造成嚴重損害。腸穿孔是整復術最嚴重的并發(fā)癥,當發(fā)生腸穿孔時鋇劑將導致嚴重的腸粘連,生理鹽水因其攜帶的大量腸內容物進入腹膜炎,會至嚴重腹膜炎;空氣會引起高腹壓危象,王舒等研究顯示采用脈沖式灌腸復位成功率明顯提高,且未出現腸穿孔等并發(fā)癥[3],故我們在整復術中采用脈沖方式進行生理鹽水灌腸整復腸套疊。同時床旁常規(guī)準備無菌穿刺包,對出現呼吸困難者,立即行腹部穿刺放出腹腔內液體減輕腸粘連。但預防腸穿孔的發(fā)生更重要的是,合理掌握適應癥,病程48h以內,一般情況良好,無腹膜炎體征,無器質性病變者行整復術;對腸套疊較重,但患兒一般情況良好,無腹膜刺激征者可試行空氣灌腸復位,一方面治療,另一方面可進一步明確診斷;對就診較晚,多次腸套疊,套疊較長,小腸型套疊、有腸壞死可能,患兒一般情況差者應及時行手術治療;整復術中嚴格掌握灌腸壓力,對經增加灌腸壓力、配合輕揉腹部,仍不見套頭退縮,應果斷中轉手術治療,另外整復術中密切觀察患兒病情及腹部體征變化,發(fā)現異常及時終止灌腸,給予相應處理。
行手術治療患兒術中見回盲部有活動度大或存在異常解剖如憩室、異常闌尾、回盲部纖維束,迷走血管,故嬰幼兒回肓部異常結構是腸套疊發(fā)生的基礎[4],當腸道蠕動功能紊亂如腹瀉、便秘,易形成腸套疊。手術中解除異常結構成為治療及預防術后再次腸套疊的關鍵。故術中應切除異常的解剖結構,對游離度大的腸管予適當固定。
B超下生理鹽水灌腸整復術是安全有效的,復位成功率81.1%,不能復位患兒大多存在就診較晚,一般情況差,有回盲部發(fā)育異常如憩室、異常闌尾,回盲部游離度過大,但如及時行手術治療,患兒預后良好。參考文獻
[1]沈鳳美.小兒腸套疊行溫生理鹽水灌腸復位的護理.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5,14(8):1098.
[2]郝天然,劉建偉,張學鴻.小兒腸套疊的空氣灌腸診斷與復位治療.中國實用醫(yī)刊,2011,38(5):75-77.
[3]李繼紅.168例小兒急性腸套疊的超聲診斷分析.醫(yī)師進修雜志,2005,10:48-49.
[4]零云.小兒腸套疊的治療進展.《中外醫(yī)療》,2011年第19期:184-184頁.M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