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對乳腺浸潤性小葉癌(ILC)的臨床病理特征進行分析探究。方法隨機抽取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治19例ILC確診病例的切除物標本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本組19例患者中,20-30歲2例,31-50歲9人,50歲以上8人。光鏡檢查顯示,癌細胞體積較小,呈核圓或者卵圓形,核仁模糊,界限清晰,粘附性差,核分裂較少,嗜酸性較多,癌細胞多呈單行串珠狀或單列線狀,也有圍繞殘留導管呈同心圓樣浸潤。實驗室免疫組化結果提示:C-erb大部分是陰性,ER75%-95%,PR60%-72%。結論ILC發(fā)病年齡呈年輕化趨勢,臨床病理診斷鑒別較多,臨床病理醫(yī)生加強業(yè)務學習,總結經(jīng)驗,提高診斷水平。
【關鍵詞】浸潤性小葉癌;鑒別診斷;病理特征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387-02
乳腺浸潤性小葉癌(ILC)屬于乳腺癌的一種,主要是因為小葉原位癌的癌癥細胞將原來的基底膜突破了,向下形成浸潤性而導致的病癥。ILC臨床多見于老年絕經(jīng)婦女。常累及單純或雙側乳腺,該病約占乳腺浸潤性癌癥的7-10%[1]。近年來,許多臨床研究數(shù)據(jù)表明,ILC的發(fā)病人群年齡有提前趨勢。本文隨機抽取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治19例ILC確診病例的標本進行病理探析,并作如下報告。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所取19例ILC病例均來自我院的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病例,年齡20-65歲,平均(43.6±5.9)歲,其中,20-30歲2例,31-50歲9人,50歲以上8人。5例左乳出現(xiàn)乳腺腫物3個月-8個月,入院后行腫物切除術,病理檢測后診斷為左乳腺浸潤性小葉癌。本組患者均在術中給予常規(guī)的乳腺切除和左側腋下淋巴結清掃術,手術后,3例患者診斷出淋巴結有1/4轉移,轉移率為15.79%。
1.2方法對19例ILC患者的切除標本進行實驗室檢驗。先用甲醛液進行固定,再進行常規(guī)性的脫水操作,以石蠟包埋,4cm切片,作HE染色,在光鏡下觀察。此外,進行,免役組化SP法。2結果
2.1巨檢結果19例患者中,12例腫物呈不規(guī)則形狀,界限不明,體積約為3.2cm×2.4cm×1.2cm-0.7cm×0.7cm×1.1cm,切面為灰白色,質地堅硬。5例切除物是脂肪組織,送檢切開后發(fā)現(xiàn),內有灰白色堅硬物質,不規(guī)則形狀,體積約為0.5cm×0.65cm×0.5cm,其余2例切除物質地稍硬,無其他明顯的異常。
2.2鏡檢結果光鏡觀察到患者的癌細胞較小,多呈卵圓或核圓形,核仁較模糊,但界限清晰,粘附性差,核分裂少,嗜酸性較多,癌細胞多呈單行串珠狀,也有靶環(huán)狀浸潤或圍繞殘留導管呈同心圓樣浸潤。少部分標本其癌細胞的排列是呈腺泡狀,間質纖維化嚴重,癌細胞少,透明變。
2.3免役組化SP法檢測C-erb大部分是陰性,ER75%-95%,PR60%-72%。3討論
3.1ILC的臨床病理特征臨床診斷中,觸及ILC患者乳腺腫物的外形為不規(guī)則形,質堅硬,出現(xiàn)對周圍的脂肪組織的浸潤性生長。光鏡下觀察到ILC的臨床特征有:癌細胞分別多為單行串珠狀排列,或者單個細胞分散在彌漫浸潤的纖維間質中間,還可能圍繞殘留導管呈同心圓樣浸潤。
IL的C癌細胞大小較一致,體積小,細胞間的粘附性差,細胞核多呈核圓或者卵圓形,核仁不清晰,少分裂,少數(shù)核內有黏液[2]。間質表現(xiàn)出透明變、纖維化嚴重。
3.2ILC的診斷鑒別診斷鑒別ILC有如下幾類:①乳腺炎癥。部分ILC患者肉眼觀察其腫物不明顯,臨床表現(xiàn)較少,且不顯著,用手檢查發(fā)現(xiàn)質稍有硬感,猶如沙礫樣感或者揉面感。光鏡下觀察到ILC的細胞體積較小,通常分散分布于纖維化的間質中,鏡下較易錯誤判斷是間質上的血管分支、間質細胞或者炎性細胞。這種錯誤判斷尤其容易發(fā)生在冷凍切片標本檢測中。此外,如果手術中切除腫物時切到邊緣處或者存在漿細胞、淋巴細胞時,更容易錯誤判斷為乳腺炎癥[3]。一些臨床研究指出,乳腺增生等病變的病理表現(xiàn)較類似乳腺癌,肉眼檢查也很難鑒定區(qū)分二者,光鏡下病變區(qū)的間質成分是反應性的增生,且炎性細胞也會在腺管四周呈同心圓樣的分布,或者漿細胞豐富時,細胞也會呈串珠狀排列或者線狀樣浸潤,誤令臨床醫(yī)生錯鑒定為乳腺癌。因此,判別鑒定炎癥或者癌癥時,需要結合臨床多種手段,排除標本不具典型性的因素。②浸潤性導管癌。其癌細胞體積相當較大,多異型性或多型性。粘附性較強,分布特點不表現(xiàn)出多灶性跳躍性分布、靶環(huán)樣浸潤、單列線狀排列。細胞壞死多,少見核分裂[4]。③硬化性腺病。該類型的癥狀通常見于小葉輪廓。腺體呈現(xiàn)假浸潤受壓明顯,見兩種細胞,鏡下觀察無單列線狀的浸潤生長,胞質內無黏液,脂肪浸潤少。④要區(qū)別于淋巴造血細胞腫瘤。淋巴腫瘤如粒細胞肉瘤、淋巴瘤與漿細胞瘤等,其細胞也可能呈現(xiàn)靶環(huán)樣浸潤生長或單列線狀排列,部分為上皮內病變樣。通常在鑒別二者時,要依據(jù)ILC經(jīng)典的細胞特征及特別的浸潤方式,胞質多存在黏液性的空泡,部分空泡出現(xiàn)嗜酸性的紅球。臨床借助免疫檢驗也能提供判斷依據(jù)[5]。4總結
綜上所述,ILC是一種惡性腫瘤病變,大約占乳腺浸潤性癌7-10%,通過進行腫物切除術進行病理探析,對病情進行確診。臨床報告中,諸多數(shù)據(jù)表明,老年絕經(jīng)婦女是高發(fā)人群,本組50歲以上8例(42.11%),31-50歲9例(47.37%),這表明,ILC的發(fā)病年齡向年輕化推移,31-50歲的婦女人群也成為主要發(fā)病對象,這應該引起年輕婦女加強對自身的保養(yǎng)。臨床對ILC的診斷鑒別較多,部分臨床病理表現(xiàn)與乳腺炎癥或淋巴造血細胞腫瘤相似,易造成誤診,因此,需要臨床病理醫(yī)生加強專業(yè)學習,多積累臨床判別經(jīng)驗,對典型病變或不典型病變的特征進行總結,便于臨床判斷病情,盡量不出現(xiàn)誤診、漏診。參考文獻
[1]李靜.乳腺浸潤性小葉癌16例臨床病理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8,3(33):153-154.
[2]張奇兵,楊明,張鵬,等.乳腺浸潤性小葉癌臨床病理特點[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12(31):3246-3248.
[3]于鳳玲,劉艷娟乳腺浸潤性小葉癌臨床病理分析[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1,5(20):9-10.
[4]趙輝.乳腺浸潤性小葉癌臨床病理探析[J].亞太傳統(tǒng)醫(yī)學,2013,9(4):74-75.
[5]李愛靜,鄭建軍,祁秀敏.乳腺浸潤性小葉癌鉬靶X線征象與病理對照分析[J].現(xiàn)代實用醫(yī)學,2011,8(2):298-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