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瓜是一種籽用西瓜,其生育期較短,生長發(fā)育所需要的各種外部環(huán)境條件較其它瓜類低。近幾年來,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場對打瓜籽的需求量不斷增大。讓廣大種植戶盡快掌握打瓜高產栽培技術、提高品質、降低生產成本、最終增加經濟效益,是農業(yè)科技工作者的一種責任。本文主要從土壤、播種和田間管理等方面來介紹打瓜的高產栽培技術。
【關鍵詞】打瓜;高產;栽培技術
1 土壤準備
1.1 選地
打瓜適應性廣,可選擇中等肥力、地勢高燥的地方。打瓜怕水漬,選擇地勢高、土層深厚、肥沃、疏松,排灌方便的壤土、沙壤土,其次是沙土、黏土、鹽堿輕的地塊。前茬以豆科、玉米作物較好,其次是小麥、棉花、葵花。要求3年~5年以上輪作,利于防病,切忌重茬、迎茬。
1.2 施肥整地
一般播前施磷酸二銨10千克/667平方米,或復合肥15千克/平方米,最好同發(fā)酵的有機肥混合施入溝坡面30厘米處及施于溝底,深度15厘米。整地達到“齊、平、松、碎、凈、墑”六字標準,進行早秋翻、深翻、冬灌,春季耙地保墑呈待播狀。
2 適期早播
2.1 品種選擇
要求品種純度95%以上,發(fā)芽率90%以上。好品種的抗逆性強、產量高、籽粒飽滿、易嗑、生食口感性好。目前種植的有新籽瓜1號、新籽瓜4號等優(yōu)質打瓜黑大片、黑小片、紅小片、紅中片等等。
2.2 種子處理
(1)播種前曬種1天~2天,有利于提高發(fā)芽率。
(2)溫水浸種:用55攝氏度溫水浸種12小時,可殺種子表面病菌。也可用70%的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量的0.3%~0.5%拌種,防治苗期病害。
2.3 覆膜播種。
當5厘米地溫穩(wěn)定通過13攝氏度以上時即可覆膜播種,最適播期為4月下旬至5月上旬。選用70厘米~90厘米的農覆和專用平鋪溝植打瓜覆膜點播機,溝心距1.2米,在溝兩側邊覆膜邊播種,膜兩邊覆土10厘米,株距25厘米。大片播量2.5千克/667平方米~3千克/667平方米,小片播量1.5千克/667平方米~2千克/667平方米。在播種墑情較適宜的地塊,播種位置距溝沿10厘米,在膜上挖穴,每穴2?!?粒種子,播種深度3厘米,播種后覆土鎮(zhèn)壓,播種質量要求深淺一致、下籽均勻。
3 田間管理
3.1 間定苗。
4片真葉時開始間苗,留壯留健。為防止苗期地下害蟲危害,可推遲到5片~6片真葉時定苗,一般每穴留單株,缺苗處兩邊必留雙株,缺苗2株以上人工催芽補種。達到毎667平方米保苗2700株~3200株,株行距25厘米×100厘米。
3.2 進行合理的追肥、灌水。
打瓜在整個生育期中,只有滿足它對各種營養(yǎng)元素的需要才能多結瓜、結大瓜、產籽多。尤其是打瓜結實期,是需要營養(yǎng)的高峰期,這時如果養(yǎng)分供不上,那就容易造成落花和化瓜,或者結瓜小、延長成熟期、降低產量。打瓜需要磷鉀肥較多,施氮肥要適當。過多施用氮肥易造成徒長、旺長、降低抗逆性、抗病性。在打瓜甩蔓期澆頭水,膨大期澆二水,可根據土壤墑情以及打瓜生長情況酌情灌水,全生育期可灌水3次~4次,結合灌頭水人工條施尿素5千克/667平方米~6千克/667平方米。要掌握弱苗生長慢可早灌水,旺苗可推遲灌水、施肥。施肥施于離根部20厘米處深10厘米~15厘米,旺苗少施,弱苗多施。另可在施足基肥的情況下,在甩蔓期、瓜膨大期葉面噴施氮、磷、鉀葉面肥1次~2次,基肥不足,可增加噴施次數。
3.2.1打瓜膜下增壓滴灌
打瓜增壓滴灌可增產30%~50%,最高產量可達200千克/667平方米。
(1)澆水
播后出苗前如果土壤墑情不足可進行第一次滴灌,干播濕出,以促出全苗;第二次滴灌應掌握在打瓜甩蔓期;第三、四次滴灌在果實膨大期,此期是需水量最大的時期;第五次滴灌在瓜秧恢復期。一般全生育期滴灌6次~7次,具體應據土壤及天氣情況而定。灌水時應注意灌勻灌透。
(2)追肥
增壓滴灌追肥應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在施足基肥的情況下,隨第二次滴灌可毎667平方米追尿素4千克,磷酸二氫鉀200克;隨第四次滴灌可毎667平方米追尿素4千克,磷酸二氫鉀1000克~2000克,也可用一些專用滴灌肥。
3.3 整枝壓蔓
當主蔓長至40厘米~60厘米時,人工及時用土塊壓蔓,防止大風把瓜蔓纏在一起,引起坐瓜率低。通常隔一水擺蔓一次,全生育期進行3次~5次。
3.4 病蟲害防治
危害打瓜的主要病害有白粉病、枯萎病、炭疽病、霜霉病、病毒病等。重病區(qū)立枯病平均發(fā)病率40%以上、蔓枯病30%、白粉病發(fā)病率80%以上、枯萎病30%、疫病20%、炭疽病15%。因病害造成的減產面積達80%以上,不少地塊甚至絕收。
以白粉病為例。打瓜白粉病是打瓜常見且很容易發(fā)生的一種病害,是在生長后期為害最重。白粉病又稱粉霉病,其癥狀是葉柄、葉片、莖蔓上產生白色粉狀小霉點,發(fā)病初期在葉面上出現灰白色霉點,后逐漸向四周擴散,形成近圓形斑塊,;條件適宜時霉斑擴張十分迅速,病斑相互連成一片,使整個葉片覆蓋一層白粉狀物,逐漸擴大成粉霉斑,葉柄、莖蔓象開水燙傷狀軟腐;后期白粉層變成白色,其間散生或堆生黃色至黑褐色小顆粒,嚴重時整蔓枯死,嚴重時瓜面也可出現白粉狀物。防治措施:一是增施磷、鉀肥和微量元素,促進打瓜健康生長;二是適期噴藥預防。一般該病于6月下旬開始發(fā)生,7月份干旱少雨蔓延較快。應從6月下旬起,噴施保護性殺菌劑,如硫磺粉、硫磺懸浮劑、達科寧等。但硫磺粉制劑在氣溫超過30攝氏度時最好不要使用,以免產生藥害;三是科學使用治療性藥劑。當白粉病發(fā)生普遍時,選用敵力康、三唑酮、氟硅唑、25%丙環(huán)唑、腈菌唑、信生、斑粒脫、福星等。一般每667平方米用量為12.5%敵力康可濕性粉劑40克、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80克~100克、20%三唑酮乳油50克~60克、氟硅唑4克~6克、腈菌唑12克~15克,常規(guī)噴霧器每667平方米用水量20千克~25千克左右,均勻噴霧,7天~10天1次,連噴2次~3次即可;四是治療劑與葉面肥配合使用,可起到提高防效和增強抗病力等作用,可選用春雨1號、豐產星、蕓苔素、綠色植保素等效果比較明顯的保健增效類藥。
4 適時收獲
打瓜一般是陸續(xù)成熟,可待黑籽率達到95%以上即可用脫籽機進行采收,采收后放置在開闊向陽處進行晾曬,并經常翻動,一直曬至殼與殼相碰發(fā)出響聲即可,不可曬的太干。打瓜籽的晾曬是打瓜種植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必須保證晾曬質量,以提高打瓜籽的商品率,增強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參考文獻
[1]程云波.打瓜的高產栽培技術[J].農村天地,2002(01)
[2]鄭梅鋒.打瓜膜下滴灌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yè),2008(03)
[3]李士焱.打瓜病害的田間診斷與防治技術[J].新疆農業(yè)科技,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