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來襲!
29歲的環(huán)藝設計師程丹近來十分焦慮。領導讓她負責一個重要投標項目的總設計,她決心要抓住這個難得的展示才能的機會,做出最佳方案。最初,新鮮創(chuàng)意不斷涌現(xiàn),但是越是接近投標時間她越是忍不住開小差——一會兒玩游戲,一會兒跑到商場購物。她安慰自己“散散心對設計有好處”,可是回來后還是會自責“這么寶貴的時間,竟在無聊中浪費掉了”。為了督促自己,她每天花時間制定非常詳細的工作計劃,但是干不了幾小時就筋疲力盡,無法繼續(xù),只好玩會兒游戲或者出去溜達,而這又讓她更加自責。她開始失眠、頭痛、精力無法集中,眼看著就要開始投標了……
過度焦慮限制了我們的創(chuàng)造力,也讓我們無法從活動中感受到愉悅,嚴重時甚至讓我們無法繼續(xù)這種活動。心理學家卡倫·霍妮認為,我們所處的時代最為普遍的心理障礙神經(jīng)癥(也稱神經(jīng)官能癥)的基本因素就是焦慮以及為對抗焦慮而建立起來的防御機制。
內在的沖突與分裂
我們?yōu)楹螘箲]?弗洛伊德認為,焦慮可以由任何一種沖動所導致,只要這種沖動的放縱會導致外來危險?;裟菰诖嘶A上有所發(fā)展,她認為這些危險并不一定是客觀存在的,往往是隱而不露和主觀內在的,是被我們內在心理因素所激發(fā)和夸張了的,是由個人態(tài)度所決定的。霍妮認為這與我們的文化有著密切聯(lián)系,因為個人態(tài)度往往深受文化影響。
我們生來就具有努力實現(xiàn)自我內在潛能的趨勢,但是每種文化都執(zhí)著相信唯有自己的情感和欲望才是人性的正常表現(xiàn),于是“不正?!钡娜诵圆糠直粔阂?,人的某些價值和潛能就得不到實現(xiàn)。我們的意識往往受文化影響。當我們的愿望與文化之間出現(xiàn)矛盾——即潛意識與意識間出現(xiàn)矛盾,我們會自然地試圖通過大腦的運轉、自我分析來解決這個矛盾。“意識”的大腦往往會選擇迎合文化的喜好,甚至強迫自己去“喜歡自己討厭的東西”或者“討厭自己喜歡的東西”,這就更加導致內在的沖突與分裂,令焦慮加倍,并形成惡性循環(huán)。
越是壓抑,越是強烈
焦慮有個特點,就是焦慮者往往搞不清楚焦慮來自何方。事實上,我們擁有的焦慮可能比我們意識到的更多,因為有些焦慮我們可能根本意識不到,雖然有時這些焦慮對我們的生活產生著極大影響。強烈的焦慮非常折磨人,所以人們往往試圖擺脫焦慮或避免感覺到焦慮,每個人都為自己建立了各種防御機制?;裟菘偨Y了4種逃避焦慮的方式:否認焦慮——人們最反感承認自己出了問題;麻醉自己——比如強迫性工作狂;把焦慮合理化——逃避責任的最佳解釋,即把內在焦慮轉變成合理的恐懼;回避一切可能導致焦慮的思想、情感、沖動和處境——一種抑制狀態(tài),通常我們意識不到自己身上有多少抑制存在。
逃避或否認焦慮,把它逐出意識,可以暫時地感覺不到它,但焦慮卻并沒有被消除。它與人格其他部分相隔絕,反而擁有了更大的勢力范圍,容易失去控制。這種空白和空洞不是真的“空”,只是心理防御機制讓我們對它視而不見罷了。這也是焦慮之所以難以處理的重要原因——我們的防御機制讓它更加無形,來源更不清楚。一旦我們意識到焦慮的來源,知道焦慮背后的根本情緒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產生的,焦慮的范圍就會受到限制,變得可以處理。
那么,如何找到焦慮的源頭呢?霍妮在《我們時代的神經(jīng)癥人格》里介紹了自己的方法:“任何時候,只要我發(fā)現(xiàn)焦慮或焦慮的跡象,我就會問自己,是什么樣的敏感點被傷害了,因此才產生了敵意?又是什么東西使對這種敵意的壓抑成為必要?朝著這些方向探索,往往會對焦慮獲得令人滿意的理解。”從某種程度來說,焦慮像是一種含蓄的告誡:我們身上出了問題,我們應徹底檢視自己。
順其自然
霍妮認為,當內心沖突導致焦慮,而企圖減輕焦慮的努力又導致種種彼此互不相容的防御傾向時,神經(jīng)癥才會產生。日本的森田正馬在自身體驗基礎上發(fā)明的“森田療法”正是針對這種情形的。深受中國禪宗和道家影響的森田正馬的核心理念就是“順其自然”。森田療法主張老老實實地接受癥狀,真正認識到自己對它抵制、反抗、回避、壓制都是徒勞,不要把癥狀當作自己身心的異物,對其不加排斥和抵抗,帶著癥狀學習和工作。當心理活動能順其自然,我們能自由自在、沒有顧慮地按照想的那樣去處事——即使被束縛住也順其自然,任其“固著”,“固著”到了盡頭,就會淡漠、消失——人也就自然痊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