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僅選一位在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上最有可能殺出天價的藝術家,無疑曾梵志是最佳人選。2013年10月5日晚,香港蘇富比四十周年晚間拍賣中,曾梵志《最后的晚餐》以7000萬港元起拍,經(jīng)過五名競投者超過15分鐘的激烈角逐,最終以1.6億港元(約合1.26億人民幣)落槌,加傭金成交價達 1.8044億港元,創(chuàng)下中國當代藝術新紀錄,同時也刷新了亞洲當代藝術品紀錄,成為首件過億的亞洲當代藝術品,他也正式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畫家中第一個破億之人。與此同時,趙無極等其他十位藝術家作品也創(chuàng)下新的拍賣紀錄。該夜場拍賣總成交額高達11.32億港元,創(chuàng)下了亞洲歷年來同類型晚間拍賣會的最高總成交紀錄。
作為一個曾經(jīng)擁有北漂經(jīng)歷的艱苦發(fā)家史的當代畫家,曾梵志是湖北美術學院上世紀90年代的一個傳奇。早在學生時代,曾梵志就已經(jīng)于1990年在湖北美術館舉辦“曾梵志油畫個展”。他的才氣毋庸置疑,僅僅三年后就在香港舉辦“假面”系列個人油畫展”,同年自己的畢業(yè)作《協(xié)和醫(yī)院三聯(lián)畫》也獲得九十年代“廣州雙年展”優(yōu)秀獎。之后的經(jīng)歷更是一路璀璨,2008年,曾梵志的《面具系列1996 NO.6》就在香港佳士得拍出7635.75萬港元的高價,打破了中國當代藝術的世界拍賣紀錄?!秴f(xié)和醫(yī)院》在2010年12月的北京保利拍賣上以3416萬元成交,躋身其作品賣價第三高。
此次拍出億元天價的《最后的晚餐》作于2001年,作品長度達4米,高2.2米,是曾梵志《面具》系列中尺幅最大的作品,題材取自于意大利文藝復興畫家達·芬奇的同名作品,在借鑒了前人的構圖和人物布局下,原畫中的耶穌及12個門徒,被演變?yōu)榇髦婢咴谌缤瑫h室的場所中開會吃西瓜的紅領巾少先隊員。人物背后的書法也取材于領導名書法。原作中的宗教意味被作者賦予了政治荒誕性,也曾一度引發(fā)對此政治隱喻的各類解讀。
數(shù)以億計的天價藝術品成交案例雖然并不算少數(shù),但能攀上尖頂?shù)倪@么一部分精英也稱得上足以改變歷史的人物了。
在全球范圍內(nèi),藝術品市場也處于這種激烈的矛盾和分化中。高價頻出的藝術品市場究竟有多少泡沫,沒有人能說清;而藝術品市場的走勢與經(jīng)濟市場的關聯(lián),又成為人們的一個關注點,藝術市場終究無法脫離交易市場供求關系的一般規(guī)律。類似天價藝術品的特殊性并不能證明行業(yè)的健康性和有利可圖的方面,而恰恰反映了當代藝術品市場的不確定與不穩(wěn)定性。藝術家和作品、市場的三角關系始終在博弈,但大眾的眼球永遠被高價吸引。而拍出高價的作品和曾梵志本人已無多大關系,個中市場操控的規(guī)律復雜,卻無人愿意正視。青年藝術評論家、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學博士聞松就在微博上尖銳表達道,畫作拍出天價,只是拍賣公司和藏家之間的事情,和畫家本人并無關聯(lián)。“可嘆的是一幫無知蠢人還在歡呼當代藝術億元時代的到來。這是資本的勝利,與當代藝術有什么關系?”
最后要提到一個小段子:BuzzFeed網(wǎng)站在近兩周發(fā)布了一個有趣的測試,是在更早的2005年ABC新聞網(wǎng)邀請幾位藝術家和一位藝術史家參與的活動,看看職業(yè)研究者們是否能在不署名的11幅作品中正確分辨出是職業(yè)畫家的現(xiàn)代藝術作品(Modern Art)抑或僅僅是4歲幼兒的涂鴉之作(Toddler Art),作品有可能來自MoMA美術館,也許僅僅就掛在家庭的墻面上。頗具諷刺的是,當時專家們的測試結果還算滿意,也有不少被幼兒畫作騙得認栽;作為已習畫數(shù)十年且在美院接受過所謂科班史論研究教育的筆者在測試中也僅僅獲得一個勉強及格的分數(shù),從個人的角度而言是低估了兒童的色彩感覺而又高估了他們的構圖能力所致,然而從另一方面,當代藝術品的鑒賞性和市場價值之曖昧復雜關系,珍品與炒作的齊頭并進,更早已不是文藝復興時期藝術那般單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