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時期的魏國圜錢中有一系“共”字幣,銘文都有一字被釋作“共”。帶有“共”字的圜錢有“共”圜錢、“共少半”圜錢、“共屯赤金”圜錢三類(圖1-圖5),在河南洛陽、宜陽、伊川,山西聞喜、侯馬等地都有出土。這些地方分別屬戰(zhàn)國時期的周、韓、魏三國。此外,還有“共半”橋足布的銘文上的“共”的書體也與之相同(圖6)。共是一個從廿從廾的字,會意兩手抬起,作抱拳狀,故“共”可通“拱”,意為拱手。作為地名,在今河南輝縣南部,戰(zhàn)國時亦屬魏。故學界認定,“共”系幣是戰(zhàn)國時期魏國共地所鑄錢幣。
然而,比照其他明確為“共”字的商周古文字,圜錢上的“共”與其他古文“共”字的下部從廾的結(jié)構(gòu)相同,都表示雙手,而其他古文“共”字的上部多從?。▓A形近方,表示拱手時的狀態(tài)),或從龍,作“龔”。春秋平肩空首布有一款銘文為“共”,其上部從ㄩ(圖7)。圜錢上的“共”字上部則較為奇特,兩面出頭并向下延伸,兩邊的末端還微微上翹。這樣的形態(tài)絕不是拱手之狀,而更像是雙手捧某物的樣子。上面部分到底表現(xiàn)的是什么物,筆者依其形,將之與另外一類戰(zhàn)國圓錢上的銘文做了比較。
我們先來說說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晚期的齊國圓錢“賹化”。錢文“賹”上從益,下從貝(圖8)。也有認為“賹”字上從朋,表示一朋貝幣。誠然,戰(zhàn)國文字“賹(益)”與“朋(倗)”字體十分相像(見圖9、圖10)。筆者依其字形認為,此字上從襾,下從貝。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賈,市也。從貝,襾聲?!庇纱丝芍俗謶x作“賈”。襾與益上古讀音相通,故有錯訛?!耙仭钡墓盼淖中闻c古文“朋”頗類,所以它下面從貝,與原始貝幣有直接關(guān)系?!百Z”可通“價”,表示商品或貨幣的價值。1929年和1963年,陜西興平念流寨與臨潼武家屯分別出土窖藏的戰(zhàn)國秦金餅。金餅圓形,底部有些還刻有“益半兩”字樣。筆者聯(lián)系“賹化”圓錢上“賹”,推斷“益半兩”也當讀作“賈(價)半兩”,意為金餅的價值為半兩。這或許可作為錢文“賹(益)”應改釋為“賈(價)”的有力佐證。
通過對齊國圓錢“賹化”的文字釋讀,我們發(fā)現(xiàn),古文字“襾”與“共”系圜錢和“共半”的“共”之上半部分極為相近。錢文“賹”的上面表現(xiàn)出了兩束絲帶上綴滿了貨貝的樣子,而“共”系幣錢文“共”的上面則沒有表現(xiàn)出貝幣,只保留了穿貝用的兩束絲帶,可能是文字省筆所致。所以筆者認為,“共”系幣上所謂的“共”應是從襾從廾的字,很可能是省略貝旁,而多加了形旁廾,表示雙手捧起一朋貝幣。由此筆者認定,“共”系幣所謂的“共”應讀作“賈”。賈可通價,那么“共半”、“共少半”應作“賈(價)半”和“賈(價)少半”,分別意為價值為半,價值稍小于半。錢文意思與魏國地名共毫無關(guān)系。至于“共(賈)屯赤金”圜錢與“共(賈)”字圜錢的錢文意思,與上述“共(賈)”系幣銘文不同,這兩種圜錢的“共(賈)”似不應通作“價”,而可直釋為“賈”?!墩f文》云:“賈,市也?!薄肮玻ㄙZ)屯赤金”意為可在集市中購買囤積的紅銅錢幣,“共(賈)”字圜錢則可能亦表示為專用于集市買賣的錢幣。所以這些“共”系幣與魏國地名共完全沒有聯(lián)系。此外,燕系方足布中有一款“益昌”方足布(圖11),其錢文“益”上半部分與“共”系幣的“共(賈)”字上半部分亦同,此字也應被釋作“賈”,“益昌”應讀作“賈昌(倡)”,意為此布幣可購買倡優(yōu)、歌妓、女樂等用于歌舞表演的奴婢。這暗示“賈昌(倡)”布幣可能是帶有購買憑證性質(zhì)的“購買券”。(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