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漢書·食貨志》記載,西漢上林負責鑄造錢幣的“鐘官”、“技巧”、“六廄”三官,史稱“上林三官”,自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開始鑄“五銖”錢,至漢平帝元始年終,在123年里共鑄造“280億萬”(數據出自《漢書》)枚“五銖”錢。根據現有在西安西漢上林鑄錢遺址發(fā)現的西漢“五銖”錢范資料,我們將西漢“三官”鑄造的“五銖”錢的類別按時間順序分為:漢武帝“五銖”錢(包括元狩三官“五銖”錢、赤仄“五銖”錢、三官“五銖”錢)、漢昭帝“五銖”錢、漢宣帝“五銖”錢、漢元帝“五銖”錢、漢成帝“五銖”錢、漢哀帝“五銖”錢、漢平帝“五銖”錢(成帝以降尚缺乏圖譜資料)。
以下所刊發(fā)的西漢“五銖”錢錢范資料,均為西安西漢上林鑄錢遺址出土的錢范,絕大多數為穿上橫杠紋,西漢鐘官遺址出土的錢范錢模有穿下半星紋者,建章宮遺址出土有四決紋者,窩頭寨出土有出頭“朱”者。
1.漢武帝“五銖”(在此不涉及郡國鑄錢)
漢武帝上林鑄錢三官從元狩五年(前118年)至后元二年(前87年)共鑄造了31年“五銖”錢,其中,元狩五年至元鼎二年(前115年)鑄元狩三官“五銖”錢;元鼎二年至元鼎四年(前113年)鑄赤仄“五銖”錢;元鼎四年至后元二年鑄三官“五
銖”錢。
西漢上林三官自漢昭帝起,鑄錢錢范都有紀年銘文,每年僅刻制兩至三方祖范,因此,自漢昭帝以后五銖錢的斷代比較明了,分類以錢范的紀年銘文為是。漢武帝“五銖”錢,雖然依據上林三官鑄造錢幣的三個階段分為三種,由于各階段錢范沒有紀年銘文,目前尚不能明確斷定這三階段“五銖”錢范年代,但在以下漢武帝“五銖”錢排序中,仍依據漢武帝各期錢范形制特點,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排列
刊發(fā)。
漢武帝早期錢范范形、錢模排序比較原始缺乏規(guī)律。圖1、圖2錢范即屬于這一類型錢范,錢范頂端有兩個澆鑄子錢范的澆注口(澆注時一個作通氣孔),錢范頭沒有銘文,錢模及錢模文字在錢范上的排序皆為向左一個方向排列,每行排列四枚錢模,在澆注道兩側呈人字形各排列兩枚。兩錢范范模的文字較長,錢幣文字“五”字幾成兩個相對的三角,“銖”字偏旁為大頭“金”,錢穿孔較大,穿上有一橫杠。
圖3錢范模的文字是出頭“朱”“五銖”錢,以前以為該種出頭“朱”五銖屬于“郡國五銖”錢,從發(fā)現該錢范地及錢范銘文、形制看應屬上林三官錢范。該錢范頭頂端有兩個澆鑄子錢范的澆注口,錢模及錢模文字在錢范的排序皆為向右一個方向排列,每行排列四枚錢模,在澆注道兩側呈“人”字形各排列兩枚。該錢范發(fā)現于西安西郊小章村,此地屬于窩頭寨西漢鑄錢遺址。該錢范范頭有“上林三官”屬官名紀“工”字。
圖4錢范系一方殘缺錢范,由于這方“五銖”范錢模文字清晰,根據同時出土且形態(tài)相同的錢范判斷,該類錢范為武帝早期“上林三官”錢范。該錢范錢模文字方正規(guī)整,穿上橫杠。
圖5錢范系陜西省博物館館藏錢范。該錢模及錢模文字每行六枚,在主澆注道兩側呈“人”字形各三枚相向排列,錢模面有四決紋。錢范頭有“上林鐘官”屬官名紀及序號“官一”。五銖錢中的四決紋飾,在我所見聞到的西漢“五銖”錢及錢范中,唯在漢武帝早期“五銖”錢及錢范錢模上見過,武帝晚期以后至漢末再未見出現過。因此,我認為四決紋及四決紋“五銖”錢范是西漢武帝赤仄“五銖”標志及錢范(筆者有專論)。
圖6錢范的錢模及錢模文字每行六枚,在主澆注道兩側各三枚呈“人”字形相向排列,錢模穿上有一橫杠。該錢范范頭有“上林技巧”屬官名紀“巧”字。
圖7錢范是一方小“五銖”錢范。該范錢模及錢模文字每行四枚,在主澆注道兩側各兩枚平行相向排列,錢范有“工”字銘文。該錢范與漢武帝“五銖”錢范同出土于西安市西北郊相家巷。小“五銖”錢范在西安上林三官各鑄錢遺址均有出土,錢及錢范均發(fā)現有穿上橫杠、穿下半星紋者,唯獨沒有發(fā)現四決紋者。這一情況為四決紋“五銖”錢及小“五銖”定性相互提供了依據。我認為小“五銖”錢是廢郡國“五銖”錢之后,郡國“五銖”錢與三官“五銖”錢1∶5的比值關系的延續(xù),是三官錢的輔幣(筆者有專論)。
2.漢昭帝“五銖”
漢昭帝從始元元年(前86年)鑄“五銖”錢至元平元年(前74年)鑄了12年。在此期間,“上林三官”錢范進行了改進,從元鳳六年(前75年)起錢范頭由兩個孔口改進為三個孔口,兩邊專設兩個通氣孔道,將澆注口、道與通氣口、道分開,這種改進后的鑄母錢范形制一直延續(xù)至王莽末期。
圖8錢范系漢昭帝元鳳六年“五銖”錢范。該錢范的錢模及錢模文字每行六枚,在主澆注道兩側各三枚呈“人”字形相向排列,錢模穿上橫杠。錢范頭有“元鳳六年九月戊寅造”紀年銘文。
3.漢宣帝“五銖”
漢宣帝從本始元年(前74年)至黃龍元年(前49年),共鑄了25年“五銖”錢,在此期間,“上林三官”鑄錢管理及錢范制作進一步進行了完善和改進,刻制的祖范,不但有紀年銘文,還有刻制祖范技工名,神爵年以后還有批準動工日期與完工日期。本始二年十月以后,錢范的錢模文字的排序由過去的在主澆注道兩側相向排列改進為向對列,這一制作錢范工藝的改進,提高了刻制祖范的效率與質量,該工藝一直延續(xù)至漢末。
圖9錢范系漢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五銖”錢范。該錢模以及錢模文字每行六枚,在主澆注道兩側各三枚呈“人”字形相向排列,錢模穿上橫杠。錢范頭有“本始元年二月壬戊造”紀年銘文(該錢范銘前缺兩個字,根據相同錢范銘,應為“本始”)。
圖10錢范是漢宣帝本始四年(前70年)“五銖”錢范。該錢范模以及錢模文字的排序與上述的錢范有所不同,變相向排列為相對排列。錢范頭在主澆注道右側有“本始四年十月丁未造”紀年銘文,左側有一半環(huán)及“工乘山”工匠名文。
圖11錢范為漢宣帝本始五年即地節(jié)元年(前69年)錢范,圖13錢范為漢宣帝地節(jié)五年即元康元年(前65年)錢范。漢宣帝前兩次因地震等原因滯后改元,以后形成每四年一改元。圖10、圖11、圖12、圖13漢宣帝錢范形制基本相同,此處不多贅述。
圖14為漢宣帝小“五銖”錢范。錢范形制與漢宣帝五銖錢范基本雷同。目前發(fā)現有六排錢范和四排錢范兩種,兩種錢范的錢模及錢模文字在錢范主澆注道兩側均呈八字形相向排列,錢文字與漢宣帝五銖雷同。
4.漢元帝“五銖”
漢元帝從初元元年(前48年)鑄“五銖”錢,至竟寧元年(前33年)共鑄造了15年“五銖”錢。
漢元帝以降的西漢三官“五銖”錢范實物一直沒有看到,還好老一輩錢幣收藏家留有一張漢成帝建昭五年(前34年)錢范圖(錢范見圖15)。該錢范形制與漢宣帝錢范雷同,錢范頭有“建昭五年三月乙酉”紀年銘文。
由于西漢上林三官“五銖”錢都出自于同一祖錢范,形態(tài)相同,因此西漢“五銖”陽文錢范是最好的分類標準品,加之漢昭帝以后“五銖”錢范有紀年銘文,這些錢范為西漢“五銖”錢斷代、研究提供了實物依據。
(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