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跟小伙伴交往中遭遇麻煩的時候,家長應該選擇什么樣的態(tài)度——站在他身后鼓勵他、幫助他,還是沖在孩子的前面替他解決問題?
我們不僅要解決當下孩子被欺負的問題,更是要從長遠考慮,從根本上激發(fā)孩子的自信與獨立意識,讓他學會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處境,學會自我保護。
麗麗是家里的重量級寶貝。她性格內向,喜歡獨自玩,不愿與小朋友們說話。老師問她什么,她總是點頭或者搖頭,不開口說話。看得出,麗麗是個安靜溫和的孩子。
一天晚上,我接到麗麗媽媽的一個電話,說,麗麗吵著說不愿再上幼兒園了。原來,班上有個叫皓皓的孩子欺負麗麗,不讓麗麗洗手,還打麗麗。麗麗膽小,沒敢將這事告訴老師。麗麗的媽媽很心疼,麗麗的爸爸則非常沖動,說:“打人不對,但挨打也不行,一定得還手,打回去,不能被別人欺負。”
我的心情非常沉重。
孩子在群體中生活,如果始終處在被挨打的處境,孩子的自尊心肯定會受到傷害。這種情況該如何解決?父母和老師不可能一直跟在孩子的身邊,得讓麗麗慢慢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怎樣正確引導孩子呢?
我找機會和麗麗拉家常。首先,我讓麗麗知道,別人欺負她是不對的、是錯誤的。
“打人是不對的!”麗麗很肯定地說。
“我同意,麗麗肯定不會打別人的,對嗎?我們來想一想,有什么辦法讓小朋友不打你呢?”
我和麗麗一起探討出四個辦法。麗麗說:
看到那樣的小朋友躲開一點;
以后誰打我,我可以告訴老師;
我也可以大聲說,你打人是不對的(我趕緊肯定麗麗的勇氣,孩子需要學會“制止別人的錯誤行為,勇敢捍衛(wèi)自己的權利”);
我索性也打還打人的小朋友。
對麗麗的第四個辦法,我表示了保留意見,但沒有立即指出對和錯。因為對麗麗這樣內向膽小的孩子,當她表現(xiàn)出大膽勇敢的時候,大人最好不要輕易否定她,應該鼓勵她。但是也絕不能教她打回去,否則會給孩子一個錯誤的信息:打人也是一種正常的行為。在這樣的教養(yǎng)理念的引導下,孩子很可能會出現(xiàn)另外一個更令人頭痛的問題: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攻擊別人。那樣將是大錯特錯了。
我留著問題讓麗麗自己在平時的活動中嘗試著去解決。
接下來的好幾天,我都特別留意麗麗和其他孩子在一起活動時的一舉一動。
排隊洗手有小朋友要插隊時,麗麗會鼓起勇氣對他說:“我排在這里的,現(xiàn)在輪到我洗手了,你應該排到后面去”。
游戲活動遇到同伴要搶玩具,并且想要打人時,麗麗會說:“是我先拿到玩具的,我玩一會兒,再跟你交換”。
看得出,麗麗已經開始有意識地努力捍衛(wèi)自己的權利了,開始慢慢融入集體當中了,很快,與她一起玩的小朋友越來越多了,麗麗也從輕聲說話慢慢會主動大聲地向小朋友打招呼了??吹贸?,麗麗在幼兒園的情緒也好了很多。
當孩子遭遇同伴之間的麻煩時,大人應該選擇站在她身后,鼓勵她、幫助她,而不是沖在孩子的前面替她解決問題,更不能用錯誤對待錯誤。我們不僅要解決當下麗麗被欺負的問題,而且要從孩子的長遠考慮,從根本上激發(fā)她的自信與獨立意識,讓她學會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處境,學會保護自己。
真正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環(huán)境,學會跟同伴交往,這才是孩子真正重要的長遠利益。
挨打,竟然讓麗麗成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