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朝圣》
作者:[英]蕾秋?喬伊斯
翻譯:黃妙瑜
出版: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時間:2013年9月
定價:32.80元
走路,也許是我們出生之后最早學(xué)會的技能之一,比說話還要早,路的起點是媽媽的雙手,而路的終點是爸爸的懷抱。“對,就這樣慢慢走過來,一只腳放在另一只腳的前面,對了,就這樣?!蹦敲?,是從什么時候開始,一切的一切都不一樣了呢?我們不知道路通向哪兒,會在哪里結(jié)束,甚至我們根本不清楚方向在哪兒。在這條路上,我們焦慮、疲憊、孤獨,我們終于明白,無論是否有親人陪伴,這條路我們必須一個人走下去,終究無人與我們同行。走著走著,我們早已忘記了初學(xué)行走時的快樂,就像愛和擁抱一樣,我們以為這是我們的本能,可是這些簡單的事情卻讓我們疲憊不堪,它們早就失去了原有的意義。
哈羅德走在路上的時候,他常常會想到過去。究竟是從什么時候開始,他吻妻子的時候不再張開嘴唇了?他的妻子莫琳扔掉了各式各樣的菜譜,也不再侍弄后花園里的花草;她搬到了客房睡覺,給屋里掛上了厚厚的窗簾。哈羅德努力回想,那是什么時候呢?這些他坐在屋里從來不會去思考的問題,也從來不敢去回想的過往,就在他行走的時候,自然而然的浮現(xiàn)出來了,就像道旁自由生長的荷葉蕨、朝顏剪秋蘿和櫟木銀蓮一樣。
“在路上”常常被認(rèn)為是一個哲學(xué)意味頗濃的命題,從凱魯亞克的《在路上》到羅伯特?M?波西格的《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shù)》,再到好萊塢獨有的類型電影“公路片”,如《末路狂花》、《德州巴黎》等,都在向人們講述著一個個“出發(fā)”與“到達(dá)”的故事。在這些風(fēng)格迥異的作品中,《一個人的朝圣》和由大衛(wèi)?林奇執(zhí)導(dǎo)的《斯特萊德故事》是兩個獨具特色的存在。與大多數(shù)作品中“尋找未知的存在”的主題不同的是,這兩部作品的主題都是“為了回歸的到達(dá)”,是將錯位人生扳回正途的嘗試。
《一個人的朝圣》里的哈羅德,65歲的英國老人,收到了二十年未見的老友奎妮的信,信上說她得了癌癥,就要不久于人世,于是寫信告別。哈羅德想起來,二十年前她幫了他一個大忙,因此丟掉了工作,但是這二十年來,他連一句謝謝都沒有說過。于是他拿著給她的回信,走過一個又一個郵筒,整整走了87天,627英里的路程,走到奎妮的病床邊?!端固厝R德故事》里的斯特萊德先生,七十多歲的脾氣古怪的美國老人,哥哥萊爾病重的消息傳來,他意識到兄弟兩人因為十年前的小小爭執(zhí)一直沒有見面,于是他駕駛著自家破破爛爛的割草機上路了,花了7個星期到達(dá)了離家300英里之外的威斯康辛州。
在這兩個類似的故事中,兩位老人都執(zhí)意用他們所獨有的方式來完成這趟朝圣之旅,他們都倔強地認(rèn)為,如果他們能夠堅持走完這條路,那么躺在病床上的那個人就能堅持下去。他們在路上都遇到了形形色色的陌生人,他們傾聽別人的故事,也講述自己的故事。哈羅德感動的是,他可以在陌生人面前對他表現(xiàn)出不是自己的那一面,或者很久之前已經(jīng)失去了的那一面,甚至是成為一個自己“可能會成為的人”——如果那些年前所做的選擇不一樣的話。這種感覺讓他如獲新生,他開始更多地想到,和莫琳墜入愛河時的美妙,和沒能給兒子戴維擁抱的遺憾。
陌生人就像一面面鏡子,不僅可以在他們身上看到新的可能,也可以看到舊的自己。斯特萊德對著時常因為小事而爭吵的草坪車修理工兩兄弟說:“這世上不會有人,比一個從小一起長大的兄弟更了解你的,也沒有人,比你更了解他。我只是想和他一起像當(dāng)年那樣,看著滿天的星星,彼此交談直到我們?nèi)胨??!甭犨^了許多陌生人的故事之后,哈羅德肯定的認(rèn)為,一路上見過的每個陌生人雖然是獨特的,卻又是一樣的。每個人都不懂得珍惜已經(jīng)擁有的,而又過于執(zhí)著于已經(jīng)失去的。而這些路過我們生命的人卻提醒了我們,因為怎樣的遲疑和糾結(jié),我們錯失了原本應(yīng)該快樂幸福的人生旅程。
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機會重走一遍人生路,去彌補我們的內(nèi)疚與過失,找回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問題是,在我們還能愛的年紀(jì),為什么不去呢?別說來不及,你知道的,只要你愿意,一切都來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