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大量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從而增強了文章描寫的生動形象性,使文章寫景自然真切,生動傳神;還使文章顯得新穎獨特,獨具情韻。
一、比喻使用恰當、貼切、自然
比喻與描寫水乳交融。作者在《荷塘月色》中使用比喻時常常信手拈來。他將“出水很高”的葉子的情狀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賦予靜態(tài)的葉子以動態(tài)感,很有情味;將“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比作“閃電”,寫活了葉子與花的動態(tài)之美,寫得頗為自然;將“月光”比作“流水”,比得真切,自然;將“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比做“鬼”,突出“黑影”的陰森可怖之狀,也是寫景中的自然、真實所得;將“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比作“渴睡人的眼”,更具真切、自然之感。以上幾個比喻都與寫景自然、緊密結(jié)合,真切地再現(xiàn)出荷塘特有的夜景,從中可以看出作者觀察之細膩、體悟之深刻。
博喻極盡景物之美。原文這樣寫道:“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這里,作者分別以明珠、星星和美人三個富有特征的事物從三個不同的方面突出荷花的晶瑩剔透、閃爍明亮和不染纖塵的美。而從總的方面來說,實際是把荷花之美從三個方面進行了具體的描繪,強化了荷花之美,并使這種美立體化,從而形成一種具體可感的形象,與前面“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這三個方面的描寫也相印證,相呼應(yīng)。細心的讀者讀到這里,不得不贊嘆這一比喻的高超和絕妙。
二、比喻使用新穎、獨特、別致
比喻使用新穎、奇特。作者寫葉子和花,用“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一句來寫,已經(jīng)有了比喻的特點,而后一句“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又用抽象的夢來作比??此瞥橄螅瑢崉t有具體的形象在,因為“夢”大家都熟悉,而“輕紗”更熟悉,因此用“籠著輕紗的夢”來設(shè)喻,就顯得有別于一般比喻,又高出一般比喻了。這足見作者設(shè)喻之新、設(shè)喻之奇。還有,將“滿月”的朗照和由于云的遮擋不能“朗照”分別比做“酣眠”和“小睡”,將自己看到的事物形象訴之于自己的獨特的聯(lián)想、想象,顯得新奇,別有情致。
比喻與通感融合,更別致、新巧。通感往往是與比喻結(jié)合使用的。通感簡單地說,就是感覺之間互相打通?!逗商猎律分袃商幫ǜ泻捅扔鞯氖褂煤苡歇毺?、新穎、別致的特點。第一處,作者將“縷縷清香”的嗅覺與“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的聽覺相連、相比,兩者之間都有若有若無、似斷非斷、隱隱約約的特點,如此相連,更加新巧、美妙。第二處通感是這樣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边@一處,作者將“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與“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相連、相比,把視覺形象訴諸聽覺形象,而兩者的相同點就是和諧,如此比喻和通感,顯得別出心裁,確實是一種奇特的創(chuàng)造。更難得的是,這個通感、比喻與前面的通感、比喻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前面是以聽覺寫嗅覺,后面是以聽覺寫視覺,都是將嗅覺和視覺形之于聽覺。而前一個“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這個喻體是一種寫實,是作者將自己的嗅覺和視覺自然地連結(jié)起來,后一個喻體是一種純粹的聯(lián)想和想象,不過這聯(lián)想和想象有作者較高的音樂素質(zhì)在里面。由此可以看出作家的敏感、作家的素質(zhì)和作家的智慧,這也許就是人們稱道這兩處比喻和通感的妙處的真正原因吧!
情感是抒情寫景散文的媒介,透過這些精妙絕倫的比喻,我們不能不說,正因為作者的情感在這一個個比喻中起了催化的作用,所以作者的比喻才如此真切、自然、形象、生動,才如此新穎別致,讓人蕩氣回腸。這就是作家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這就是經(jīng)典作品的藝術(shù)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