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逢“國考”時節(jié),似乎應該說上兩句。先來講個故事吧。
這故事是上一期《華聲》雜志上刊登的,主人公叫左宗棠,我們最崇敬的湖湘英才之一。話說當年左公才高八斗,卻三次參加會試均告落第。爾后他告別科場,以幕府身份在湖南指揮抵擋太平軍,聲名大噪,引得咸豐帝矚目,將其火箭提拔,一路飆升,官至總督。左公的才干和作為,本是一部絕佳的“屌絲逆襲”傳奇,可此公卻對三次落第耿耿于懷,以致在奉命以欽差大臣身份督辦新疆軍務,于軍情緊急之時,他上奏清廷,要求解除軍務回京參加會試,弄得朝廷慌了神,趕緊破例賜他一個進士,讓他安心統(tǒng)兵破敵。
左宗棠之所以甘愿冒背罵名的風險去“逼宮”,無非是想要進士這個名分。他的故事,是千百年來“國考”在國人心中分量之重的絕佳注腳。事實上,“金榜情結”從來就沒有淡化過?,F(xiàn)在的很多成功人士或所謂成功人士,但凡在高考中有優(yōu)異表現(xiàn)者,無不津津樂道于此。比如孔慶東,總是不斷念叨著當年考場上的神勇,還以“高考神人”的名分主編教輔資料,所入頗豐。
說這些個橋段,當然是為了借此彰顯“國考”的無比重要。盡管現(xiàn)在的高考制度有很多弊病,盡管多元時代提供了“條條道路通羅馬”的可能,但高考的價值導向——遵從“知識改變命運”的原則,通過一種相對公平的制度設計,保障階層流動的公平和效率——仍然是應該予以堅持和光大的。
然而,形勢正在發(fā)生變化。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全國報名參加高考的人數(shù)為912萬,已經(jīng)連續(xù)五年下降。而且,還有不少學生在報名后放棄參加考試。據(jù)統(tǒng)計,今年全國放棄參加高考的高中畢業(yè)生約為100萬。這些棄考者主要是兩種情況:一、在就業(yè)壓力下直接轉入勞動力市場;二、選擇參加“洋高考”出國留學。前者是“不敢”參加高考,大抵都是寒門學子,高昂的學費,“畢業(yè)即失業(yè)”的顧忌,以及職場中“拼爹”現(xiàn)象的無處不在,讓他們深感讀書無用,在高考門前退卻了;而后一種“不屑”參加的,基本都是出身非富即貴,有經(jīng)濟條件去國外拿文憑——這批人中,有的是對國內教育失望,希望去國外接受更科學、人性、有用的教育;另一類呢,則是不愿在國內寒窗苦讀,去國外混個文憑,然后回來靠家庭關系謀得一個好職位,這種情況為數(shù)居多。相同的棄考,不同的動因,但都指向當今教育對階層流動作用弱化以及階層固化的病癥。
當前教育誠然是問題重重,但總的來說高考依舊是國家遴選人才的首要途徑。當學子們越來越懷疑、回避這一平臺,問題就很嚴重了??梢哉f,棄考是當前最大的“高考問題”。當我們都忙著關注和張羅“史上最嚴安檢”、愛心送考這些考試環(huán)境事宜時,把目光投向那些被阻隔在考場外的為數(shù)日增的學生,是相當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