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郁達(dá)夫在《懷魯迅》一文中說過:“因魯迅的一死,使人們自覺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為,也因魯迅之一死,使人看出了中國還是奴隸性很濃厚的半絕望的國家?!濒斞福蛔u為“民族魂”。請看文學(xué)家鄭振鐸的文字,你會看到一個走下神壇的真實的魯迅!
選文1
永在的溫情
□鄭振鐸
十月十九日下午五點鐘,我在一家編譯所一位朋友的桌上,偶然拿起了一份剛送來的Evening Post(晚郵報),被這樣的一個標(biāo)題“中國的高爾基今晨五時去世”驚駭?shù)靡惶?。連忙讀了下來,這驚駭變成了事實:果然是魯迅先生去世了!
這消息像閃雷似的,當(dāng)頭打了下來,我呆坐在那里不言不動。
誰想得到這可怕的噩耗竟這樣地突然地來了呢?
第二天趕到萬國殯儀館,站在他遺像前,久久地走不開。再一看,他的遺體正在像下,在鮮花的包圍里,面貌還是那么清癯而帶些嚴(yán)肅,但雙眼卻永遠(yuǎn)地閉上了。
我要哭出來,大聲地哭,但我那時竟流不出眼淚,淚水為悲戚永在的溫情所灼干了。我站在那里,久久走不開。我竟不相信,他竟是那樣突然地便離我們遠(yuǎn)遠(yuǎn)地向不可知的所在而去了。
但他的友誼的溫情卻是永在的,永在我的心上——也永在他的一切友人的心上,我相信。初和他見面時,總以為他是嚴(yán)肅的、冷酷的。他的瘦削的臉上,輕易不見笑容。他的談吐遲緩而有力,漸漸地談下去,在那里面你便可以發(fā)現(xiàn)其可愛的真摯,熱情的鼓勵與親切的友誼。他雖不笑,他的話卻能引你笑。他是最可談、最能談的朋友,你可以坐在他客廳里,他那間書室(兼臥室)里。坐上半天,不覺得一點拘束、一點不舒服,什么話都談。但他的話頭卻總是那么有力,他的見解總是那么正確。失去了這樣的一位溫情的朋友,就個人講,將是怎樣的一個損失呢?
他最勤于寫作,也最鼓勵人寫作。他會不憚其煩地幾天幾夜地在替一位不認(rèn)識的青年,或一位不深交的朋友,改削創(chuàng)作,校正譯稿。其仔細(xì)和小心遠(yuǎn)過于一位私塾的教師。
最早使我籠罩在他溫?zé)岬挠亚橹碌?,是一次討論到“三言”問題的信。
我在上海研究中國小說,完全像盲人騎瞎馬,亂闖亂摸,一點憑借都沒有,只是節(jié)省著日用,以淺淺的薪水購書,而即以所購入之零零落落的破書,作為研究的資源。那時候?qū)嵲谪毞Φ?、膚淺得可笑,偶爾得到一部原版的《隋唐演義》卻以為是了不得的奇遇,至于“三言”之類的書,卻是連夢魂里也不曾談到。
他的《中國小說史略》的出版,減少了許多我在暗中摸索之苦。我有一次寫信問他“三言”的事,他的回信很快便來了,附來的是他抄錄的一張《醒世恒言》的全目——這張目錄我至今還保全在我的一部中國小說史略里。他說,《喻世》《警世》,他也沒有見過,《醒世恒言》他只有半部。但有一位朋友那里藏有全書,所以他便借了來,抄下目錄寄給我。
當(dāng)時,我對于這個有力的幫助,說不出應(yīng)該怎樣感激才好。這目錄供給了我好幾次的應(yīng)用。
后來,我很想看看《西湖二集》,又寫信問他有沒有。不料隨了回信同時遞到的卻是一包厚厚的包裹。打開了看時,卻是半部明末版的《西湖二集》,附有全圖。我那時實在眼光小得可憐,幾曾見過幾部明版附插圖的平話集,見了《西湖二集》為之狂喜!而他在信里道,他現(xiàn)在不弄中國小說,這書留在手邊無用,送給我吧。這貴重的禮物,從一個只見一面的不深交的朋友那里來,這感動是至今躍躍在心頭的。
我生平從沒有意外的獲得。我所藏的書,一部部都是很辛苦的設(shè)法購得的,購書的錢,都是夜燈下疾書的所得或減衣縮食的所余。一部部書都可看出我自己的夏日的汗,冬夜的凄厲,有紅絲的睡眼,右手執(zhí)筆處的指端的硬繭和酸痛的右臂。但只有這部可寶貴的書,乃是我書庫里唯一的友情的贈與——只有這一部書!
現(xiàn)在這部《西湖二集》也還堆在我最珍愛的幾十部明版書的中間,看了它便要泫然淚下。這可愛的直率的真摯的友情,這不易中的難得的幫助,如今是不能再有了!
但我心頭的溫情是永在的!這溫情也永在他的一切友人的心上,我相信。
(選自《文化名人憶魯迅》,有刪改)
點擊
還記得那個在北大校園為學(xué)生看守行李的國學(xué)大師季羨林嗎?他沒有大師的架子,有的只是樸素,自然,本色。央視《感動中國人物》給他的頒獎詞是: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
選文2
大學(xué)者與“土包子”
□卞毓方
我曾和季羨林老先生共進(jìn)早餐和午餐,那還是在他住院之前。前者是我去早了,正趕上他忙,還沒顧上用早點,得,客來了,那就放下手中的活,一起隨便吃點東西吧;后者是我去遲了,或是談話時間拖長了,碰上開飯時間。先生的食譜——你可別抱多大奢望,粗茶淡飯,淡到說不出什么印象,拼命回憶,僅依稀記得早餐有小米粥、花生米、腐乳,午餐有饅頭、大蔥、青菜,此外還有一杯茶。
我也曾請先生出外吃飯,專門選擇了一家上海飯店。先生以他慣有的詼諧說:“今天既然出來,打定主意就是要讓你多破費幾文,可是胃不幫忙,我的胃是農(nóng)民的,只對青菜蘿卜豆腐感興趣?!苯Y(jié)果,點的只是一碗面條,外加幾碟家常小菜。
先生自1946年留學(xué)回國,端上北大的飯碗,就與貧困絕緣。不僅脫貧,而且致富。前幾年,楊瀾在鳳凰衛(wèi)視對季先生做過一次訪談,其間問道:“你放棄了國外優(yōu)越的工作條件,回到國內(nèi),是什么驅(qū)使你這么做的呢?”先生回答:“錢多?!彼又忉專骸爱?dāng)時副教授月收入50元,正教授80元,而一石谷才2元錢,薪水和物價實在很懸殊,所以我選擇了回國?!边@說的是上世紀(jì)40年代中期的事。
先生的富裕程度,可以從他的業(yè)余愛好得到旁證。50年代初,他開始收藏字畫,自定標(biāo)準(zhǔn):“齊白石以下的不收?!眲?wù)必記住這個標(biāo)準(zhǔn),先生要么不玩,一玩就動真格的。齊白石以下,是今人,今人的他不入眼,他要的是清代明代元代宋代而上,是古籍,是文物。玩的就是心跳,仗的是什么?是鈔票!
不管先生有多少錢,小時候的烙印,總也磨洗不掉。他在官莊是一個窮娃;在濟南,是一個寄人籬下的窮少年;四年清華,貧窮依然和他如影隨形。先生曾告訴我,一日三餐,他總是在最后的時刻去食堂。他在1933年11月13日的日記里說:“過午,坐在圖書館里,讀下去,讀下去,忽然被人拖走了,拖到合作社,請我吃東西,結(jié)果肚子里灌滿了豆?jié){,接著又是上體育。滿以為晚上可以把過午的損失補回來,于是又坐在圖書館里讀下去,讀下去,忽然又被人拖走了,是到合作社請我吃東西,結(jié)果仍灌了一肚子豆?jié){?!?/p>
窮小子當(dāng)上大學(xué)教授,烏鴉脫胎變成鳳凰,骨子里,還是一股逼人的寒酸氣。和季羨林交往,你絕對看不出半點富貴相。據(jù)他的兒子季承說:“爸爸容不得絲毫浪費,房間里亮著電燈,只要沒人看書,他就把它關(guān)掉,在自來水前洗東西,時間一長,他就要呵斥,所以后來我和姐姐幫他洗衣服、被褥,干脆拿回自己的住處,洗好了下次再帶來?!?/p>
另一方面卻又異常大方:對于那些經(jīng)濟困難者,不管認(rèn)識不認(rèn)識,只要求到他,必然出手幫助。這種菩薩心腸,令人油然想起他的專業(yè):佛教研究。先生偏又不信佛,他這么做,是緣于對貧窮的感受,對他人的關(guān)愛。李玉潔老師說:“以前在朗潤園,這樣助人為樂的例子多了,先生有一點,贊助了還不讓說,他說這是出于真誠,真誠就不要宣揚,不要報答?!?/p>
史學(xué)家、劇作家兼報界元老唐振常先生精于美食,著有多種飲食小品,友人譚其驤先生曾分析其獨特優(yōu)勢:“從小有吃——出生于大富大貴之家;會吃——親友中有張大千等美食家;懂吃——畢業(yè)于燕京大學(xué),有中西學(xué)根底;有機會吃——當(dāng)記者游蹤廣,見的市面大,吃的機會多?!碧葡壬勓源笮?,深以為然。與唐先生相比,季先生落敗在第一項,這是最為關(guān)鍵的,盡管他后三項毫不遜色,然而,財富、地位能改變他的命運,卻改變不了他的底色,由幼及老,他始終是一個“土包子”。
(選自《永遠(yuǎn)的溫情》,有刪改)
對比欣賞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培根曾說:“任何本領(lǐng)都不如良好的品格與態(tài)度更易受人歡迎,更易謀得高尚的職位?!眰ト酥猿蔀閭ト耍吭匠删妥圆淮f,他們高尚的人格力量更如鮮花般芬芳迷人。魯迅和季羨林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這兩篇文章塑造了這兩個偉人的形象,值得我們品味。
一、思想內(nèi)容
兩文都以和偉人的交往為線索來展開全文,分別追憶了魯迅、季羨林的一些真實的故事,表達(dá)了對他們的無限感激之情和仰慕之情?!队涝诘臏厍椤芬晃?,通過寫和魯迅先生的交往,意在表現(xiàn)魯迅可貴的方面:勤于寫作,待人熱情,平易近人,關(guān)懷別人,鼓勵別人,積極扶植文學(xué)新秀。作者認(rèn)為魯迅是“溫情的指導(dǎo)者和朋友”。而《大學(xué)者與“土包子”》一文則通過敘述季羨林先生人生中的典型事例,突出表現(xiàn)了季羨林先生情趣高雅,為人低調(diào)、大方,生活質(zhì)樸,樂于助人等高貴品質(zhì),從而贊美了季羨林的真性情。兩文都敘述了大師曾帶給他們的無盡的溫情,表現(xiàn)了其高尚的人格魅力,使得我們對他們有了更進(jìn)一步的了解,我們浮躁的內(nèi)心也由此變得更加豐盈而厚實。
二、寫作手法
兩文都是紀(jì)實性的散文,皆以記敘為主。但《永在的溫情》一文的表達(dá)方式更加靈活多樣,作者將敘述、議論、抒情融為一體,把對魯迅先生的感激、仰慕、悲痛之情推向了高潮,結(jié)尾再直抒胸臆。而《大學(xué)者與“土包子”》一文,則在平淡的敘述中將季羨林先生的人格特色彰顯了出來。以烘托式來收尾,把唐振常先生和季羨林作對比,從而突出了季先生的本色人生。
在人物描寫方面,《永在的溫情》一文既有細(xì)節(jié)描寫,又有外貌、語言等描寫,從而使魯迅的形象更加飽滿。而《大學(xué)者與“土包子”》一文,多對季羨林進(jìn)行語言、動作、神態(tài)描寫,表現(xiàn)了他的幽默風(fēng)趣的特點,而這種幽默風(fēng)趣正是他豐富人生智慧的濃縮。文中不但引用了季羨林日記中的文字,還引用了其兒子和李玉潔老師的話語。這不但增加了文章的真實性,也從側(cè)面有力地突出和表現(xiàn)了人物形象,同時還豐富了文章的內(nèi)容。
從題目來看,《永在的溫情》這一題目直接點明主旨,表達(dá)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感激、懷念之情?!洞髮W(xué)者與“土包子”》這一題目更加新穎,于對比中突出了季羨林先生的質(zhì)樸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