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流年飛轉(zhuǎn)。無論歷史的華章怎樣演繹,總有一首首歌流淌在其中。那些琉璃般的句子,吟唱了無數(shù)人的憂傷與歡樂。
《素顏》之“賦”
我國古代,有無數(shù)的詩人,為那些或喜或悲的故事謳歌,這便是古詩文中的“賦”。
發(fā)展至現(xiàn)在,詞句中的“賦”所表現(xiàn)的文字愈趨于生活化。如怪才許嵩的原創(chuàng)作品《素顏》。起首就是一句話家常般的“又是一個安靜的晚上,一個人窩在搖椅里乘涼”,瞬間就拉近了與聽眾之間的距離,讓人仿佛看到安靜的夏夜,滿天星辰下,一間小套房中,一個年輕人坐在搖椅上,手里拿把蒲扇,隨著搖椅的節(jié)奏輕輕扇著。這樣的場面,一下子就讓聽眾進入了故事,不得不說這簡單的語言之妙。
《素顏》是成功的,因為它用素言向人們展示了一個普通卻獨特的故事。其運用“賦”演繹了最美的情感,讓人為之嘆惋。
《小熱戀》之“比”
用另一種事物來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從而使之形象、生動,具體化,這種方法在詞句中,就是“比”。
古人曾以鳳與凰作比,追求自己的心上人,名曰《鳳求凰》。“有一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弊詈螅抉R相如如愿抱得美人歸。
時光交替,吳俊余的一首《小熱戀》卻給人不變的感覺。“就這樣說好了,從此不轉(zhuǎn)變,做你的那顆恒星,為你遮風(fēng)擋雨,為你呼風(fēng)喚雨,我是你的小熱戀”。想要為一個人付出所有的純真感情,不僅感動了那個幸福的女孩,更感動了我們這些聽眾。
“比”在此大顯其用。用恒星的長久不變、永恒穩(wěn)定來讓我們相信,他也會如同這恒星,給喜歡的人最永恒的愛。這樣將自己比作恒星,可謂用意之深。
不過幾言幾語,便將自己的心意完美表達,這或許便是“比”之妙處。這大概也就是為何自古以來,人們表達情感最常見的方式都是“比”的緣故吧!
《紅豆》之“興”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這首充滿愁情的詩,在我很小的時候便已能很熟地吟誦。當(dāng)時的年紀(jì)無法理解這小小紅豆所寄寓的情思。而今,另一首《紅豆》讓我明白了這段沉積在歷史中的哀愁。
“還沒為你把紅豆熬成纏綿的傷口……”只這一句,就讓人醉了,醉在這纏纏綿綿,剪不斷,理還亂的無盡憂愁中。只想說“自古思愁多漫漫,何怨紅豆不發(fā)枝”。我想《紅豆》的動人之處或許就在于將一段現(xiàn)代的愛戀披上了遠古的愁怨。
究竟是人讓詞句擁有了感情,還是這些琉璃般的文字吟唱出了無數(shù)人的情感,我尋不到答案。但唯有一點可以肯定——這些讓人如癡如醉的文字,向來是人類最真實情感的體現(xiàn)。
“賦”“比”“興”不過是作為一種載體,將這種情感表現(xiàn)出來罷了。
【作者系云南省蒙自高級中學(xué)毓秀文學(xué)社社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