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安迪·沃霍爾被譽為20世紀藝術界最知名的人物之一,是波普藝術的倡導者和領袖,也是對波普藝術影響最大的藝術家。他對藝術領域的開拓改變了人們認識世界、生活與藝術的方式,從此藝術不再只為少數(shù)人所享用,普通大眾也能消費、享受藝術。毋庸置疑,安迪·沃霍爾在波普藝術中的探索和革新促進了現(xiàn)代藝術互融性、多樣化的進程。
【關鍵詞】安迪·沃霍爾;波普藝術;復制
安迪·沃霍爾1928年8月6日出生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匹斯堡,他的父母來自捷克的盧森尼亞,這是一個信奉拜占庭天主教的普通工人家庭。1934年舉家遷至道爾森街,于是沃霍爾進入附近的福爾摩斯學校免費學習藝術。年少的沃霍爾除了對繪畫表現(xiàn)出極高的興趣外,還對好萊塢電影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時常出入于當?shù)氐碾娪霸骸>艢q時他擁有了自己的第一臺照相機,從此拍照和沖印照片成為了他的娛樂。沃霍爾的父親很早就看到了兒子在藝術上的天分,一直攢錢希望以后能支付其大學學費,遺憾的是父親在他14歲時去世,沒能看到沃霍爾取得卡內(nèi)基理工學院藝術碩士學位的那天。
21歲時沃霍爾離開匹茲堡去紐約尋夢,此時的沃霍爾已經(jīng)意識到大眾傳媒對于個人成功的重要性。他在紐約逐漸成為一名著名的商業(yè)設計師,范圍涉獵商業(yè)廣告、櫥窗展示、賀卡設計等等,這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他以后作品中商業(yè)化的風格。沃霍爾的勤奮與天才讓他在1954年首次獲得美國平面設計學會杰出成就獎,這一年他26歲,此后他連續(xù)兩年獲得藝術指導人俱樂部最高成就獎和獨特成就獎。
從五十年代后期開始,沃霍爾的主要精力開始從商業(yè)設計轉向繪畫創(chuàng)作。沃霍爾做出這樣的思考:“你在電視上看到可口可樂時,你可以知道總統(tǒng)喝可口可樂,利茲·泰勒喝可口可樂,你也可以喝可口可樂。你喝的可口可樂和別人喝的一樣,沒有錢能使你買到比街頭流浪漢喝的更好的可口可樂。所有的可口可樂都是一樣的,所有的可口可樂都是好的。”那為什么可口可樂不能成為藝術品呢?于是沃霍爾的第一件作品“Coca-Cola”誕生。隨后坎貝爾濃湯罐頭也進入他的繪畫作品。1962年7月沃霍爾將復制的32幅“坎貝爾菜湯罐頭盒”系列畫作向世人展示,這是他第一個波普藝術展。畫面的圖案簡潔明朗,透露出機械的幾何形的圖案化風格,并用碩大的LOGO彰顯了它的商品身份。藝術家直接將大眾熟悉的工業(yè)化產(chǎn)品圖像融入了畫面,關注的不再是以往畫家描繪的富有詩意的鮮花、水果或者田園、山川。高雅與通俗被沃霍爾的作品徹底瓦解。至今這32桶罐頭仍占據(jù)了現(xiàn)當代美術史的一席之地。
1964年一個被命名為《美國市場》的展覽被安排在了一個典型的美國小超市環(huán)境中進行,此展覽成為波普藝術史上一個重要事件。在展覽的超市中,六位波普藝術家將他們“創(chuàng)造”的農(nóng)產(chǎn)品、肉、罐頭以及墻上的海報招貼標上價格對外售賣,其中沃霍爾的作品《金寶湯罐頭》賣至1500美元,而他的一張簽名也被標價為6美元。這次展覽是普通大眾直接面對波普藝術的首個重要事件,也引發(fā)了人們再次討論什么是藝術。此后沃霍爾創(chuàng)作了大量電影明星肖像作品,伊麗莎白·泰勒、埃爾維斯·普雷斯利、瑪麗蓮·夢露、貓王等美國大眾文化生活中最為知名最為熱門的人物形象、事件都成為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題材。沃霍爾大規(guī)模復制明星形象正好反襯了20世紀60年代在西方興起的大眾流行文化思潮。這一系列作品都采用絲網(wǎng)印刷技術,筆觸不再是藝術家關注的元素,作品濃烈的色彩塊面產(chǎn)生了強烈的視覺效果。當幾個、幾十個以至上百個形狀、大小、顏色等等幾乎相同的圖像并置一起的時候,觀眾很容易被畫面中強烈而刺激的視覺圖像所感染,而圖像背后的意義就被忽略掉了。這樣的多個相同形象的并置會產(chǎn)生一種意義指向的突變,從而達到對單一母體所指的異化。沃霍爾在作品中極力避免個人情感,也盡可能過濾掉作品所承載的信息,利用傳媒重復傳媒,作品關注的只是符號的表象,一種忽略深度與日?;男蜗筇卣髟谖只魻栕髌分械靡猿尸F(xiàn)。人們在欣賞沃霍爾的作品時有意無意間總會體驗到重復與差異、獨立與共有之間的聯(lián)系,同時也會感受到質感、色彩以及節(jié)奏等美感形式。他的作品打破了通俗與經(jīng)典的界限;打破了手工制造與機械復制、達達與極少藝術、畫布和膠片、繪畫和攝影的界限。他讓平庸披上了悲劇的面紗,使悲劇變得平淡無奇。他徹底摧毀了藝術的特權,消解了“藝術”形象的等級制度,建立起了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之間的橋梁。
沃霍爾有句非常有名的話:“我想成為一臺機器”,而同時代美國另外一位大師級藝術家杰克遜·波洛克卻宣稱“我想成為自然”。兩位大師完全對立的兩句話耐人尋味。羅伯特·休斯在《新藝術的震撼》里這樣評價沃霍爾的作品:他的畫,幾乎不可解釋,“因而它能引起無限的好奇心——是一種略微有點可怕的真空,需要用閑聊和空談來填滿它?!蔽只魻栕髌分械闹貜汀握{與乏味正好是對消費主義、商業(yè)主義和名人崇拜最好的注腳,他以一種近乎殘酷的冷峻剔除了傳統(tǒng)繪畫里的主觀因素,摒除了一切個人情感和藝術形式,這或許正是沃霍爾繪畫藝術的美學意義所在。
安迪·沃霍爾不僅僅對靜態(tài)的重復的名人肖像以及絲網(wǎng)印刷感興趣,從60年代開始他將大量的精力投入到電影制作當中。他扛著借來的攝像機進入時代生活大廈的41樓,將鏡頭對準帝國大廈后,喊了一聲“開機”,任由電影膠片轉動了六個小時,實驗電影《帝國大廈》就此誕生。而在另外一部影片《睡》中,一部攝影機固定不動地對著一名熟睡的男子錄制了六個小時?!冻浴穭t再現(xiàn)了一名男子緩緩地吃下一只蘑菇的過程。沃霍爾拍攝了大量此種風格的實驗電影,用一種偏執(zhí)的態(tài)度記錄人們的日常生活,試圖屏蔽掉攝影者一切的主觀情緒,還原攝影的本質,他迷戀的似乎是時間在特定空間中滑過的軌跡,而非敘事本身。眾所周知沃霍爾在音樂方面也卓有成就,他與地下絲絨樂隊的成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沃霍爾晚年信仰天主教,但卻拒絕懺悔與告解。“每個人都有可能成名15分鐘”是沃霍爾最為人說道的名言,這是他對身邊灰心喪氣者的鼓勵,同時也是對生命短暫的無奈,這一切造就了沃霍爾的波普藝術。
【參考文獻】
[1](美)沃霍爾.安迪·沃霍爾的哲學[M].盧慈穎,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法)米歇爾·努里德薩尼.安迪·沃霍爾:15分鐘的永恒[M].李昕暉,歐瑜,周行,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