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位述位理論從社會功能方面對語言進行切分,它的發(fā)展經過與傳統(tǒng)語法的剝離到形成整體結構歷時近兩個世紀,各種研究說法層出不窮,涉及領域也從語法范疇延伸至心理范疇直至功能范疇涵蓋甚廣。
【關鍵詞】主語;主位;發(fā)展;功能語法
主位述位的概念并不是從語法的出現(xiàn)便存在,而是由一個概念逐步發(fā)展來滿足語言研究嚴謹性以及多樣性的小句劃分方法。
1.傳統(tǒng)語法時期
主位述位的概念出現(xiàn)可以追溯到傳統(tǒng)語法時期的中世紀語法學家創(chuàng)立的句法原則,即古老的簡單句分析所推崇的主語的概念。在這一概念中,主語被看做是動作的實施者,發(fā)出者。在一定情況下,這種說法能夠解釋一系列的句子結構。比如:
(1)Cindy delivered a piece of cake to her father.
在這個句子中,“Cindy”是“deliver”這個動作的發(fā)出者,因此是這個句子的主語。這種分析方法便是傳統(tǒng)語法意義下的劃分方式。借用此方法分析句子成分,則下列句子中的斜體部分都是句子主語:
(2)As a result, many students prepare for these entrance exams from an early age.
(3)The space flight is part of what will be the longest torch relay before a Winter Olympics.
(4)How can you stop the sun from shining?
但不難看出,這種方法的普適性并不強,很多情況下句子中的關系不存在到明確的施動關系,或存在間接的施動關系。比如下列句子:
(5)Another co-founder is thought to have made millions.
(6)It’s a delight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afar.
根據傳統(tǒng)語法來分析,在(4)中,“Another co-founder”應為主語,“is thought” 為謂語,“have made millions”為賓語;在(5)中,“It”應為主語,“is”應為謂語,“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afar”為賓語。
然而上文提到,傳統(tǒng)語法中的主語被視為施動者,動作發(fā)出者,(4)中“Another co-founder”不是“is thought”的施動者,而是動作承受者;(5)中 “It”與“is”并不承擔施動者與承受者的功能,真正的施動者則是泛指的人稱。
因此傳統(tǒng)語法當中所謂主語不適用于句子當中多種多樣的意義及相互關系,其對于主語的理解過于表層化,教條化。
對于傳統(tǒng)語法中對于主語的不確定性,不準確性,語言學家開始進一步的探索。力求找尋具有上義性質的概念。關于主語的含義也有諸多解釋,雖然各有不同,但從廣義上看主語的功能可以分為三類:
(1)消息關涉的對象
(2)斷言的對象(即論據的真值基礎)
(3)動作的發(fā)出者
2.19世紀新語法時期
隨著19世紀語言學發(fā)展的高潮的到來,語言學家們對于主語概念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德國的語言學家赫爾曼保羅將句法學與聯(lián)想心理學相結合對句子結構及關系進行詳盡地探討。他定義:“句子是語言表述,是若干個概念或若干組概念在說話人心靈上連接起來的標記,是用來在聽話人心靈上把相同概念用同一方式連接起來的手段。”(《語言史原則》,第121頁)。保羅認為句子至少是由兩個成分組成的,即語法范疇的主語和謂語,然而語言是心理關系的投射,因此心理主語和謂語是不能排除在外的,這樣主位述位的概念雖然沒有出現(xiàn)但已在含義上初見端倪。19世紀的語言學家在三類主語的劃分基礎之上將原有的單純的主語謂語進一步劃分為心理主語、語法主語與邏輯主語。
(1)心理主語指“消息關涉的對象”。它之所以叫做“心理”主語,是因為它是說話人心理所想的出發(fā)點,小句的生成從這里開始。
(2)語法主語指“斷言的對象”。它之所以叫做“語法”主語,是因為當時人們認為主語和謂語構成的結構是一種純粹的語法形式關系:認為它決定其他各種語法特征,諸如作主語的名詞或者代詞的格和動詞在人稱和數(shù)上的一致關系。但人們并不認為它會表達特定意義。
(3)邏輯主語指“動作的發(fā)出者”。它之所以叫做“邏輯主語”,是因為17世紀以來這個術語就用來指“事物之間的關系”,它和“語法”關系不同,后者指符號之間的關系。
這種說法的進步之處一則補充了原有概念的不足之處,二則清晰地說明三種主語的功能。因此,與其說心理主語、語法主語與邏輯主語是三個名稱概念,不如說這是對前人所理解主語的三個功能的闡述。
借用此方法再次分析例句:
Cindy delivered a piece of cake to her father.
句中“Cindy”是三種功能的總合體,即“Cindy”既是說話者心理出發(fā)點,又是語法形式上的主語,也是邏輯上的動作發(fā)出者。
然而現(xiàn)實中的語句具有更多的變體特征。如果我們將例句變化一下,再來分析:
Her father was delivered a piece of cake by Cindy.
這時說話者心理出發(fā)點,即心理主語,合乎語法規(guī)則的主語,即語法主語都為“Her father”,而邏輯上的動作發(fā)出者即邏輯主語則為“Cindy”。
換用上文例句(5)來分析:
Another co-founder is thought to have made millions.
句中“Another co-founder”是心理主語與語法主語的共同投射,但句中并不存在邏輯主語,換言之,邏輯主語被省略。
3.20世紀布拉格學派時期
20世紀初,隨著研究的深入,布拉格學派創(chuàng)始人馬泰修斯吸收了前人總和的知識,特別是功能句法觀(FSP)的觀點,進行了句子的實際切分的研究,將傳統(tǒng)語法中的主語謂語概念正式修改為主位和述位(theme and rheme)。根據馬泰修斯的說法,絕大多數(shù)句子包括兩個基本成分:陳述的基礎和陳述的核心,即所謂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這種分析方法彌補了單純語法分析的生硬與單一,更看重句子各部分功能與實際交際的曲折變化。在句子中,主位為已知信息,沒有這種信息交流不可能成功進行,或者會一直進行直到雙方都明了背景信息。換言之,主位在功能上是進行交流的背景,前提。述位則是說話者意圖傳達的新信息,它不能被聽話者所預期。在交流中,功能分析上的主位可能與語法分析上的主語相重合,也可能相分離。比如:
(1)Cindy (T)‖ delivered a piece of cake to her father.(R)
例(1)中,“Cindy”既為句子的主位又是主語;
(2)As a result (T), ‖ many students prepare for these entrance exams from an early age. (R)
例(2)中“As a result”為句子主位,但不是句子主語。
4.功能語法時期
此時主位述位的概念已接近成熟,韓禮德作為系統(tǒng)功能語法的創(chuàng)始人,發(fā)展了布拉格學派關于主位述位的觀點。在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Halliday, M.A.K.,1973)中,提出了可對話語進行語義切分的理論,借用了布拉格學派的術語“主位”,“述位”提出語言具有社會功能,每個小句都是一個信息體。小句由兩種元素,即主位(Theme,T)和述位(Rheme,R)構成,進而形成“主位—述位結構”(Theme-Rheme Structure)。主位是一個小句的出發(fā)點,無論語法主語是什么主位都處于開端。
至此,主位述位的觀點從最初傳統(tǒng)語法的主語到19世紀劃分的心理主語,語法主語和邏輯主語,在發(fā)展到布拉格學派的主位述位概念直到韓禮德建立的主位—述位結構已形成完整體系廣為接受并為英語使用與教學等產生了重大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Halliday,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2](英)韓禮德. 功能語法導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3]劉潤清.西方語言學流派[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4]錢軍.馬泰修斯及其語言理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2).
[5]吳燕麗.語法轉喻框架下傳統(tǒng)語法中主語的研究[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