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個民族的發(fā)展、繁榮,離不開與其他民族的溝通、交流,語言是不同民族之間交流的主要工具。少數民族語言是少數民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際思想的工具, 而且凝聚著少數民族長期以來積累的文化。本文主要結合我國少數民族雙語教育存在的問題,從而探索分析新加坡雙語教育政策對于發(fā)展我國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新加坡雙語政策;我國少數民族;雙語教育
1、我國雙語教育政策存在的問題
《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快發(fā)展民族教育的決定》頒布實施以來,我國雙語教學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及有關省區(qū)的高度重視,特別是《決定》規(guī)定的雙語師資隊伍建設、加強雙語教學研究、民族文字教材的出版補貼等政策措施,得到了較好的落實。但我國雙語教學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能忽視、值得今后修訂政策時需要注意的問題,主要有:
1.1關于少數民族學生課業(yè)負擔、升學、就業(yè)問題
根據《決定》的要求,“要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在使用民族語授課的民族中小學逐步從小學一年級開設漢語課程?!碑斍霸谝恍┦^(qū)如新疆、內蒙等,在小學一年級或二年級,學生既要學習本民族語言,又要學習漢語,同時還要學英語,導致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十分繁重。
1.2關于民族文字教材、教輔資料、教學軟件及課件建設問題
當前,民族文字教材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能保證供應,但教材有些內容不符合民族地區(qū)的實際,多以翻譯漢族的教材居多,同時教材品種少,難以滿足學生的需求。我國少數民族漢語水平等級考試實行以后,與之相配套的漢語教材建設一直跟不上,一些民族地區(qū)使用的仍然是原來的漢語教材,這給當地的教師和學生帶來一定的困難和困惑。
1.3關于雙語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問題
有關學者的田野調查顯示,在我國一些少數民族地區(qū)仍然保留使用母語作為交流工具,而另一些地區(qū)則已經完全轉用漢語。如貴州1600多萬少數民族人口中,以母語為主要語言工具的有900多萬人,其中有500多萬人不懂漢語(尤以婦女和兒童為最多),剩下的200多萬人只是半懂漢語,還有不少人(包括漢族在內) 兼通當地的其他少數民族語言。[1]針對以上問題,應加強雙語教育師資為培養(yǎng)民漢兼通人才、為當地的雙語教育發(fā)展貢獻力量。
我國當前雙語教學師資隊伍中學歷、年齡、職稱結構不合理,學歷結構整體偏低,缺乏高層次的雙語教學人才,出現了求數量而忽視質量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在崗教師中接受過專業(yè)雙語教育和培訓的師資數量有限,不少雙語教師不懂雙語教育教學規(guī)律、缺乏教學經驗及專業(yè)技能不過關。
2、新加坡雙語教育對我國的啟示
新加坡的多元文化被稱為“魚尾獅”文化,是因為作為新加坡標志的魚尾獅雕像既有若有所思的雄獅面龐,又有委婉自得的活力魚身,渾然一體,充分體現了東西方文化的完美結合,形象的說明了新加坡各種文化既能相互溝通、融合,又能保持其特殊性。
雖然我國與新加坡的歷史發(fā)展、政治背景、經濟條件、文化水平等不盡相同,不可盲目的照抄照搬新加坡雙語教育政策,但其雙語教育的成功對我國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語和自己民族語言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主要表現在制定雙語教育政策、確定雙語教育模式、少數民族學生的語言態(tài)度和使用等幾方面。
2.1政府應重視雙語教育政策
從新加坡來看,其政府一直主導著雙語教育的改革,采取自上而下的模式,使得政策推行相當順利。新加坡政府意識到多元民族并存的現實國情,審時度勢的制定雙語教育政策,促進了各民族的平等團結。新加坡的雙語教育政策兼顧了各民族的利益,采用的英語加母語的雙語教育政策即保持了母語,又促進了雙語教育的學習與應用,得到了民意的支持。
我國大雜居、小聚居的民族現狀,政府更應當重視雙語教育政策問題,因為它不僅僅是少數民族融入主流社會的問題,更是增強民族認同感、促進社會穩(wěn)定的政治問題,政府尤其需要從民族和諧共處、避免國家的分裂角度來高度認識雙語教育政策的重要性。雙語教育政策可以培養(yǎng)通曉民族語言和漢語的杰出人才,可以配合國家發(fā)展的需要,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還可以促進各民族間相互了解、和睦共處,以支持我國政府的領導。雙語教育政策會使政府取得民心,使我國多元民族社會更加穩(wěn)定和諧。
2.2雙語教育政策制定應從我國實際出發(fā)
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視結合本國實際主流語言趨勢來改革本國的雙語教育,在改革雙語教育政策之前一定會組織相關語言專家、學者、學校校長、教師進行大量的調查。在經過大量的檢討之后才會提出建議,且初步進行小范圍的實驗性實施,有成效后經過改善才向全國推廣。[2]這樣,改革中所涉及到的分流制、教學方法、雙語教材、語言課程分類及評估體系都有較強的針對性。
我國關于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的政策基本處于實驗階段,有關少數民族雙語教育政策的理論和實踐研究較少,也還沒有相關的雙語教育政策及評估體系。在我國對漢族學生來說,教學語言和日常生活使用的是同一種語言,語文課主要學習生詞語法以提高讀寫能力,即便有方言差別,但聽和說通常沒有太大問題。但對少數民族學生來說則完全是另一種語言的學習。且我國一些少數民族地區(qū)面臨著多種少數民族語言并存現象,這對于開展雙語教育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如生活在我國云南的拉祜族,他們的語言是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分為拉祜納、拉祜西兩種方言。拉祜語輔音有清、濁之分,元音有松、緊之分。詞匯除了有自己固有的詞語外,還借用了傣語、漢語等詞匯加以充實和豐富。句子基本成分是前主語、中、后謂語。拉祜族學生學習漢語的困難,首先在詞匯上,傳統的拉祜語詞匯量遠遠小于漢語,所以在進行雙語教育時,民族語言的解釋功能顯得有些薄弱。其次,在語調上,拉祜語的聲調豐富有七個,而漢語的聲調只有四個,所以他們在發(fā)音的準確度方面有一定困難。另外,從語序上看,拉祜語的語序與漢語不一樣,它是前主語,中賓語,后謂語,而漢語是前主語,中謂語,后賓語。所以,拉祜族學生在學習漢語時,拉祜語的詞匯、聲調、語序會影響他們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在實踐中,我國可以把新加坡的雙語教育經驗與我國的實際結合起來,制定出符合我國的實際國情的雙語教育政策。
2.3雙語教育模式應多樣靈活
我國的雙語教育模式基本是淹沒式的雙語教育模式,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學校教育對民族學生的“去文化化”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其民族性和特殊性。但同時學校教育有助于打破一些民族封閉落后的狀態(tài),擴大與外界的交流,促進發(fā)展民族文化。其實現代化的發(fā)展反而會引起人們對民族文化的保存意識,并不一定只造成文化的單一性。以云南省的傣族和納西族為例,麗江納西族早就接受了處于強勢社會地位的漢族的文化并培養(yǎng)了一大批的納西族精英,這些精英在漢族主流社會取得地位和聲望后,成為納西族的代言人,將納西族人的訴求傳達給主流社會。如果能合理引進現代知識、技能,這樣會賦予本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以新的活力??紤]到我國目前的教育目的、教育對象、教育環(huán)境等不同因素,可以嘗試新加坡采用的過渡保持式雙語教育模式。
2.4加強雙語教育師資
雙語教育師資問題是雙語教育教學中的關鍵一環(huán),新加坡通過高薪方式使最優(yōu)秀的人才加入到教師隊伍中,而且當地的在職教師,也有很多不斷提高自己教學水平的培訓和進修機會。相比之下,我國在師資力量這方面比較匱乏,應加強雙語教育師資,提高師資水平。
我們要立足于我國少數民族地區(qū)雙語教育功能的實現,客觀地認識和預測雙語教育的現狀和未來發(fā)展趨勢,制定正確的民族雙語教育政策。“民漢兼通”將是今后我國雙語教育的必由之路,各民族必將根據自己的語言、文化特點,尋找適合本民族的雙語教育模式,從而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雙語教育體系。
3、結束語
雙語教育政策一直是我國少數民族教育改革的熱點問題,尤其是2009年發(fā)生烏魯木齊打砸搶燒事件后,少數民族雙語教育問題廣受關注。雙語教育對于少數民族教育的意義顯而易見,它不僅有利于少數民族學生更好的融入主流社會,更有利于少數民族的代際文化傳承。
【參考文獻】
[1]李明金.認真貫徹《民族區(qū)域自治法》切實做好民族語文工作[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4.
[2]宋占美.新加坡小學雙語教育的歷史發(fā)展[D].山東師范大學,2007.
[3]林方榕.新加坡雙語教育發(fā)展歷史研究與啟示[D].福建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