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教育事業(yè)也蒸蒸日上。但是這其中也隱藏著諸多問題:學生成了考試答題的工具,整日地為了考試“奮斗”,課堂教學成了一種低效教學,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斷下降。于是,一種有效的高效的教學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和必要。這種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學到更多的知識,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達到教學的真正目的。
【關鍵詞】教學模式;高效課堂;學習能力
當前許多調(diào)查研究表明,中小學的課堂教學許多都是低效甚至是無效教學,這樣的現(xiàn)象在一些比較落后的地區(qū)尤為突出。課堂教學效率低,老師往往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與學生很少或者幾乎沒有互動,是一種填鴨式的教學。學生也完全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tài),只知道死記硬背,學到的都是死的知識,沒有融入自己的思考,更沒有掌握活的學習方法,或者說一種學習能力。因此,急需改變這樣一種困境,改變傳統(tǒng)死板的教學模式,采用一種創(chuàng)新的高效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效率,促進教育發(fā)展,這也正符合我國新課改的要求。
一、我國現(xiàn)今的課堂教學效率現(xiàn)狀
雖然在新課改之下,一直強調(diào)課堂實踐的重要性,但總的來說,關于教學的效率問題仍保持在一個有限的水平。老師的課堂教學吸引力不足,教學效率低;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漲,往往都是被動接受的地位,或者為了應付考試而學,對今后長遠的發(fā)展弊大于利。課堂的教學沒有實現(xiàn)師生之間的真正互動,無法讓學生自主地將課本知識轉(zhuǎn)化為自己的知識,從而掌握一種學習的技巧一種學習的能力,甚至是高效學習的能力,這是現(xiàn)今中小學課堂教學中最大的弊端。
二、課堂教學效率低的原因
1、傳統(tǒng)經(jīng)典教學體系的束縛,以教師為中心,強調(diào)教師作用的發(fā)揮。在教學過程中,以知識為本位,強調(diào)教學的知識傳承功能,教師的任務是將知識傳遞給學生,因此就強調(diào)教學過程要標準化,程序化。而學生也就自然成為了被動接受知識的工具。教學效率自然低下,無法創(chuàng)造高效課堂。
2、教師對于職稱等功利性的追求。由于現(xiàn)在都是實行績效工資制,教師的職稱與工資水平有直接的關系,導致一些老師為了追求職稱等名利,而忽視教學的本身,只看學生的卷面成績,而忽視學生真正學習能力,素質(zhì)的提高;只是一味地引進、移植、模仿一些新的方法,模式,然后通過參加教學比賽獲獎而迅速成名。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并沒有真正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智慧,真正將學生的課堂放在首位,更沒有將課堂的學習效率提高。
3.教師在傳統(tǒng)的教學背景下形成的習慣性工作方式和思維模式。這在實際教學中體現(xiàn)為兩類:一類是“灌輸式”教學方式,教師只是將所要教授的知識從教科書、教參中搬到教案中,再原封不動地灌輸給學生就行了,老師擔任的是“搬運工”的角色。另一類是“綁架式”教學,老師不再是直接把結(jié)論答案告訴學生,而是以啟發(fā)的方式提出問題,但是很快地又會以一種引導暗示性的語言把學生的思路想法引到自己預先設計好的標準答案中去。這種教學對學生的危害更大,直接束縛了學生的思維。
三、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
正是由于當前的課堂教學存在著種種問題,所以我們必須采取措施,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采用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提高我們的課堂效率。教學的目的不僅是幫助學生掌握課本知識,更是為了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成為一個高效的學習者。如果教師能夠在協(xié)助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又掌握學習的能力,那么學習知識和提高成績這兩個目標就可以同時實現(xiàn)。在實施優(yōu)質(zhì)教育改革中,學校常常采用這三種教學模式來教學:整班教學模式、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歸納式教學模式。這三種教學模式各有優(yōu)點,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以學生為中心,實現(xiàn)高效教學。
1、整班教學模式,是通過與學生交談,傾聽學生的心聲然后指導他們的學習活動,讓學生能夠高效地處理知識信息,使學生之間互動頻繁,既能從老師處學,也能相互學。這種教學模式的優(yōu)點在于能夠讓學生各抒己見,充分表達。
2、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能夠利用集體行動實現(xiàn)合作共贏,運用個人研究、集體探究、全體活動等方法不斷整合,老師充當顧問和引路人,引導學生積極討論問題,保證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真正實現(xiàn)了“以生為本”,高效教學。
3、歸納式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學習如何構建知識,注重智力開發(fā),關鍵活動是收集和篩選信息,以便進行分類,對于拓寬學生的思維有很大的益處。如果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將這三種教學模式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合理地運用,那無疑會使我們課堂的教學效率大大提高,同時也能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很大提升。當然,熟練掌握這些教學模式不難,關鍵是能夠在恰當?shù)臅r候使用它們,將他們的效用充分發(fā)揮,這就需要教師們的共同努力了。
教師首先需要轉(zhuǎn)變觀念,從以往的教學理念中跳出來,樹立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領導者,而是充當中立主席,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老師的講授時間最好不要超過整堂課程時間的五分之一,不再向?qū)W生灌輸知識,而是學生自己主動習得,不再僅僅局限于一門學科知識的學習,也可能涉及到多門學科知識的學習,拓寬學生思維,實現(xiàn)高效課堂。其次,教師應該不斷地學習新知識,與時俱進。包括本學科出現(xiàn)的一些新理論,新發(fā)現(xiàn),還有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都要學習,而且要內(nèi)化為自己的有用知識,并將它們運用到實際教學當中,提高教學效率。甚至因為教學相長,還能從學生身上學到不少知識。再次,教師也要轉(zhuǎn)變學生被動接受的觀念,讓學生能夠主動地去學習,一步步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能力,為他們今后的長足發(fā)展奠定基礎。最后,教師要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不斷總結(jié)反思,將那些與實際不符,或者效果不佳的部分剔除,加強運用那些有效的教學模式,或者提出一些創(chuàng)新的適用方法。
【參考文獻】
[1]戴維霍普金斯.教師課堂研究指南[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王丹.智慧型教師的誕生[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3]范良火.教師教學知識發(fā)展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成浩.走向智慧型教師[J].教師博覽,2003(11):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