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中國自由主義思潮在文學領域最早的理論家和實踐者,周作人超功利、重審美、重言志的自由主義文學觀影響了他的整個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在其散文作品呈現(xiàn)出一種超越凡塵俗世與現(xiàn)實功利的精神美感。
【關鍵詞】周作人;自由主義;超越
周作人是中國自由主義思潮在文學領域內(nèi)的最早的理論家和實踐者、推動者。在“五四”初年,周作人提出了“人的文學”理論, 為中國自由主義文學提供了一種潛在的可能性和理論基石; 在“五四”后期開辟的“自己的園地”則是中國自由主義文學的一次富有成效的個人化實踐; 他所堅持的超功利、重審美、重言志的自由主義文學觀, 在整個30年代都廣有影響。
一、自由主義的文學觀
“文學這事務, 本合文學與思想兩者而成。表現(xiàn)思想的文字不良固然足以阻礙文學的發(fā)達。若思想本質不良, 徒有文字, 也有什么用處呢?”他的看法是:“文學革命上, 文學改革是第一步, 思想改革是第二步, 卻比第一步更為重要。” [1]當文學改革已初見成效, 白話代文言已蔚然成風時, 這關鍵的第二步該如何邁出? 周作人指出了一條明確的道路:人的文學。這既是新文化運動深化的必然反映,也是對方興未艾的新文學初年創(chuàng)作的初步總結。在“五四”文學的鼎盛時期, 在漫長的中國文學史上, 第一次有人從人的本體角度看待文學本體的出色文獻。
1922年,周作人經(jīng)營“自己的園地”是自由主義文學的一次富有成效的個人化實踐。如果說“人的文學”作為啟蒙思想的一部分, 仍有著明確的功利性, 而“自己的園地”只屬于周作人自己?!拔乃嚨纳亲杂啥瞧降取保?這是周作人堅定的藝術觀。他重視作家的個性, 而人們的個性又絕不相同, 尊重個性也即尊重創(chuàng)作多元化。因此, 他自然要提倡文壇的寬容原則。他認為:“文藝上的統(tǒng)一不應有也不可能?!膶W是情緒的作品, 而著者所能最迫切感受到者又只有自己的情緒, 那么文學以個人自己為本位, 正是當然的事?!薄耙驗槲乃嚨纳亲杂刹皇瞧降?, 是分離不是合并, 所以寬容是文藝發(fā)達的必要的條件。” [2]
1922年, 周作人與另幾位知識界名流發(fā)表過一個關于信教自由的宣言, 與他此期主張文藝自由, 在精神上是相通的, 都是為了維持個人的思想行為自由。周作人自己從“五四”高潮期啟蒙主義文學觀念的代言人變成了“五四”后期自由主義文學的鼓吹者。強調趣味, 反對功利; 強調個性, 反對統(tǒng)一; 強調寬容, 反對壓制; 強調自由, 反對平等是他此期文藝論文的主調。他的理論和創(chuàng)作, 是中國自由主義文學的一次個人化實踐。
二、自由主義文學觀燭照下的超越之美
在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周作人散文呈現(xiàn)出一種超脫于凡塵俗世的超越之美。本節(jié)試圖通過分析周作人的《澤瀉集》中的三篇作品探討其散文中的自由主義思潮影響下的超越之美。
1、《苦雨》——亂世浮生之苦,精神超越之喜
“北京近日多雨”[3],陰雨連綿的天氣總是惹人心煩氣悶,又聯(lián)想到長安道上遇雨而不很愉快的老朋友,周作人頓生關切之意與安慰之心。于是以一種輕松愉快的心情向老朋友聊起了故鄉(xiāng)紹興的雨中行船之事,“但臥在烏篷船里,靜聽打篷的雨聲,加上欸乃的櫓聲,以及‘靠塘來,靠下去’的呼聲,卻是一種夢似的詩境”[4],興致勃勃的思緒飛離了陰霾的現(xiàn)實,彷佛回到了故鄉(xiāng)的搖曳的烏篷船上。周作人用他浪漫主義的詩人之心于現(xiàn)實之上營造了一個美妙的烏托邦世界:“一葉扁舟在白鵝似的波浪中間滾過大樹港,危險極也愉快極了”[5]。
而周作人于興意頗濃的白日夢中突然打住,“但這只是我的空想,如詩人的理想一樣靠不住,或者你在騾車中遇雨,很感困難,正在叫苦連天也未可知,這須等你回京后再說了”[6],亂世浮生的苦悶攪亂了詩人白日夢的美妙心情,他轉而以一種無奈抱怨的口氣傾訴起了惱人的現(xiàn)實。連日的陰雨將周作人后院的西墻淋坍,小偷差點趁虛而入,這讓周作人又急又怕,而雨天又總讓人睡不踏實,同時還要擔心收藏的書籍被浸濕成為“紙糕”,現(xiàn)實的苦悶瑣碎總是給詩人的浪漫主義情懷蒙上一層薄薄的塵埃,讓詩人的心情無法暢然騰飛。略帶調侃的抱怨聲中是亂世浮生下求生存的濃濃苦澀。
2、《烏篷船》——牧歌家園的惋嘆調
在一個寂寞的雨天,周作人提筆寫信卻又不知道寫予誰,于是百無聊賴之下便虛擬著寫信給自己,寫給曾在水鄉(xiāng)烏篷船上且觀景且飲茶且徐行的自己,與過去自己的優(yōu)徐魂靈展開一場時空對話。
“你在家鄉(xiāng)平常總坐人力車,電車,或是汽車,但在我的故鄉(xiāng)那里這些什么都沒有,除了在城內(nèi)或山上是用轎子以外,普通代步都是用船?!盵7]一句話拉開了兩個自我的距離。生活在城市中的“我”與生活在浙東水鄉(xiāng)的“我”乘坐兩種不同的交通工具,持有的更是是兩種不同的生活姿態(tài)。
“你如坐船出去,可是不能像坐電車的那樣性急……你坐在船上,應該是游山的態(tài)度,看看四周物色,隨處可見的山,岸旁的烏柏,河邊的紅蓼和白蘋,漁舍,各式各樣的橋,困倦的時候睡在艙中拿出隨筆來看,或者沖一碗清茶喝喝。”[8]很難想象生活在現(xiàn)代都市文明追求速度的快節(jié)奏生活中的周作人是怎樣的迷戀與追憶曾經(jīng)的舒緩傳統(tǒng)田園生活。騎驢游蘭亭,雇船看廟戲,下午開船去看杭州的黃昏景色,夜間睡在船中聽水聲櫓聲船只聲犬吠雞鳴聲,周作人的此等情趣流露出濃濃的傳統(tǒng)文化氤氳下的士大夫情調和舊式文人情懷。然而置身于喧囂浮躁的京城,現(xiàn)代文明沖擊下不倫不類不新不舊的文化氛圍讓周作人的干涸疲憊靈魂急切的渴望著傳統(tǒng)文化底蘊的滋潤和熨帖。于是,在兩個自我靈魂的隔空對話中,周作人超越了聒噪淺薄的現(xiàn)實,在向傳統(tǒng)牧歌生活的回歸中找到了最本色的自我。
3、《北京的茶食》——口腹之欲,精神之歡
“吃”一直是周作人所熱衷的主題,他熱衷于介紹紹興的五花八門的吃食——臭豆腐、薺菜、紹興酒、烤越雞、燒鵝,鲞凍肉,于筆尖紙上揮毫潑墨,毫不吝惜。一談起吃,周作人似乎就化身為一個眉飛色舞的小孩子,興致勃勃的描述起各種美食的吃法做法和各種講究。
而在《北京的茶食》中,周作人卻不無抱怨的說道:“難道北京竟沒有好的茶食,還是有而我們不知道呢?這也未必全是為貪口腹之欲,總覺得住在古老的京城里吃不到包含歷史的精煉的或頹廢的點心是一個很大的缺陷”[9]。擁有爛熟文明的老北京城內(nèi)竟然找不好體現(xiàn)其文化傳統(tǒng)和歷史底蘊的精致點心,這讓周作人難以接受。在周作人看來,“吃”遠遠不止?jié)M足口腹之欲那般簡單,“吃”是一種品位,是一份樂趣,是文人情懷與知識分子氣息的呈現(xiàn),是身體享受與靈魂放松的共同狂歡。
“我們于生活必需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游戲和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我們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雖然是無用的裝點,而且是愈精煉愈好。”[10]這是周作人的人生理想,在周作人看來,健全的人性中理應包含有出生理欲求之外的精神欲求,超越口腹之欲而追求精神之歡是理想人格所必備的一項品質。而這種理想化的追求在五四時期政治喧囂浮躁的北京城內(nèi)顯然是難以實現(xiàn)的,最終,周作人只能惆悵無奈的嘆道:“我在北京彷徨了十年,終未曾吃到好點心?!?[11]
【參考文獻】
[1]周作人.思想革命[A].理性與人道[M].上海遠東出版社,1994.
[2]周作人.文藝的統(tǒng)一[A].自己的園地[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3][4][5][6]周作人.苦雨[A].澤瀉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7][8]周作人.烏篷船[A].澤瀉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9][10][11]周作人.北京的茶食[A].澤瀉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