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世,轉(zhuǎn)山轉(zhuǎn)水轉(zhuǎn)佛塔,不為修來生,只為途中與你相見?!边@一世的我,在途中,在皋蘭山,又與你相見。
在蘭州,人人都知道皋蘭山,自從2000多年前匈奴人在黃河邊叫響“皋蘭”后,這座大山就成了蘭州滄桑歲月的見證。蘭州人說,無論白天還是黑夜,似乎一抬頭,就能感受到她的注視,或前,或后,皋蘭山,似一個母親,總是給人安全感。 到了蘭州,聽著九曲十八灣的黃河穿城而過的滔滔聲,登上坐擁蘭城的皋蘭山, 才真正感受到了蕩氣回腸的大漠往事,嗅到了大西北的豪邁味道。
這幾天早出晚歸,日程安排的異常飽滿緊張。今兒早餐后,組委會為了讓我們緩口氣,休閑一下,特意安排我們深圳代表團游覽了位于蘭州城北的皋蘭山和它北麓的五泉山?!按爸虚g巍然聳立著碧森森的皋蘭山,這整個窗口就像給煙雨淋得濕蒙蒙綠茫茫的一幅畫……”劉白羽曾打開一扇窗看皋蘭山,那是雨中的皋蘭山,是一幅東山魁夷的畫;余秋雨曾夜行皋蘭山,他說他聽到了漢朝時的駝鈴。
如今,僅能在蘭州停二個夜晚的我,沒有夜半爬山與張騫、霍去病對話的閑暇,也沒有劉白羽雨中觀景的雅致心智,無緣以工筆去細描皋蘭山五泉山的盎然詩意,去感受沿著它山體腳下流淌的黃河的溫柔,僅能從網(wǎng)絡(luò)資料上知道,五泉山頂峰海拔800米,明清古建筑十多處,有纜車可以直達。此地,也為佛教圣地,寺廟歷史悠久,僅山腰處就有藏傳佛教迦薩派的嘛呢寺,大乘佛教的浚源寺,臥佛寺和大佛殿等四座寺廟……
進得五泉山,一座雄偉古樸的門樓出現(xiàn)在眼前,高懸其上的“樂到名山”四個字,是當(dāng)代著名書法家舒同所題。我們一行在門樓前,留了張集體照。由于時間有限,在當(dāng)?shù)刂魅说慕ㄗh下,大家選擇了香火最為鼎盛的嘛呢寺和凌源寺游覽,聽說這兩座寺廟歷史最為悠久,占地面積最大,燒香拜佛的人最多。我們從山下經(jīng)過一條長長的階梯,來到嘛呢寺邊門。寺周圍古樹參天,寺旁有石橋流水,風(fēng)吹樹搖,泉落水響,真是個“泉水響云綠,樹高搖山青”。
一只黑白相間的小貓,靜靜地停立在嘛呢寺大紅寺的門欄上,仿佛在歡迎我們的到來。小貓定定地立著,一點不怕人,像個護寺衛(wèi)士,大家特別喜愛它,有意在它身邊轉(zhuǎn)前轉(zhuǎn)后,跨進跨出廟門,意圖干擾它,小貓竟似入禪般,絲毫不動。
我在小貓面前蹲下,它那對晶瑩剔透的瞳孔,與家里養(yǎng)的小貓“龍a”一模一樣的烏黑,小貓不悲不喜地與我對峙著,在它純凈目光的逼索中,我突然悟到倉央嘉措“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詩句中的禪意。
嘿,這個小小的生靈,與佛同居皋蘭山古寺,竟也修得了正果?
終于跨入寺院,迎面是一尊大肚彌勒佛,其身后是一尊韋馱塑像,通體金盔金甲,兩腳平行而坐,十指合掌,橫寶杵于兩腕間。嘛呢寺正殿建于清同治十三年,其余建筑聽說都是劉爾炘先生擴建的?!八聝?nèi)本來辟有依依經(jīng)、仄仄門、曲曲亭、重重院、疊疊園。一些寺舍還題以迎綠、飛黛、聽松、拜云等雅號,現(xiàn)已多有廢棄。”
我站在嘛呢寺前的院子里,可腦海,竟始終難忘小貓的那份矜持和淡定。
清藍的山風(fēng)中,我身旁那排金光閃閃的轉(zhuǎn)經(jīng)筒,和著風(fēng),仿佛在靜靜地轉(zhuǎn)動……霎那,我不自主地虔誠起來,緩緩上前,雙手推撥著一個接一個的經(jīng)筒,在凹凸有致的經(jīng)文上,竟感受到古絲路南來北往老百姓那指印留痕心跡的溫度!我默吟著倉央嘉措的詩句:
……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經(jīng)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 轉(zhuǎn)山轉(zhuǎn)水轉(zhuǎn)佛塔,不為修來生,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哦,皋蘭山的佛陀,我來到這里,就是為了與你相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