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近1500名兩院院士中的一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國舫近日備受關注。年滿80歲的他向所任職的北京林業(yè)大學提出退休意愿,但校方卻沒有給出明確答復。他特別羨慕比他大1歲、已經(jīng)退休9年的秦伯益,因為后者是唯一一個被正式批準退休的院士。日前,秦伯益接受央視采訪時解釋說:“我厭煩了,我不愿意再被人家當花瓶了。”
“專家論道,名士行吟,有沛然文采,兼儒雅精神”,這是網(wǎng)民對秦伯益院士的一段點評。秦伯益學養(yǎng)深厚,博古通今,其文史功底在中國科學家群體中卓爾不凡。有人統(tǒng)計過,在他一篇不足4000字的文章里,引用詩詞多達10余次,引古典竟達30多處。
但就是這樣一位有著濃郁書卷氣質的文人,卻身處軍旅與一般人眼里深奧枯燥的毒理、藥理打了一輩子交道。
風雨晨昏人不曉,個中甘苦只自知
在有著“上醫(yī)醫(yī)國,中醫(yī)醫(yī)人,下醫(yī)醫(yī)病”人文傳統(tǒng)的上海第一醫(yī)學院(今復旦大學上海醫(yī)學院),秦伯益接受了5年正規(guī)而嚴格的醫(yī)學教育。在我國藥理學先驅張昌紹教授等人的影響下,臨近畢業(yè)時,他強烈地萌發(fā)了想從事藥理學、研發(fā)新藥的念頭:“抗生素發(fā)明前,手外傷感染后不少人的手要被切除,可是青霉素發(fā)明后,很多人的手就可以保存下來!”
畢業(yè)時,教育部給了上醫(yī)一個去蘇聯(lián)留學的藥理學名額,秦伯益有幸被選中。“如愿以償,喜出望外”的他僅用了兩年半時間就完成了副博士學位論文,得以提前回國。對回國的工作,秦伯益曾做過種種設想:或搞教學,或做科研;或在首都,或到基層……但唯獨沒想到會分配到部隊里。命令下來,別無選擇。懷著一腔報國的責任感,秦伯益走進正在鑄造“和平盾牌”偉業(yè)的軍事醫(yī)學科學院,從此投身于國防工業(yè)毒物、軍用毒物、神經(jīng)性毒劑預防藥物等的研究中。
從1960年到1980年,整整20年,他基本上與世隔絕。在接受了保密和奉獻教育后,他基本沒有參加過國內外學術活動,沒有發(fā)表過學術論文。70多篇科研總結至今深鎖保密柜。
“風雨晨昏人不曉,個中甘苦只自知”,秦伯益用這句詩記錄了自己以及那個年代很多知識分子埋頭苦干、不計成敗利鈍的虔誠和癡情。
1965年至1972年,由于政治運動,他被剝奪了工作的權利?;謴涂蒲泄ぷ髡鐒e平反時,很多人為了平反結論上的片言只字而上下奔走、勞神費力,秦伯益卻心疼那逝去的7年寶貴時光,任憑組織去糾正,自己則“專心致志,別無他顧”地埋首科研。這使他一口氣在15年里做出了3項獲得國家級獎勵的重大科技成果。
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做自己不會做的事情
科研上的突出建樹為秦伯益贏得了一連串的頭銜和榮譽:1987年出任軍事醫(yī)學科學院院長;1988年領少將軍銜;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的首批院士。
當他人向秦伯益投去羨慕的目光時,他卻開始以人生和社會意義來考量權力、地位和名銜的價值。
院長上任伊始,他曾在全院干部會議上講過3句話:“我沒想當官,我不怕當官,我不怕丟官?!弊鳛橐幻R分子,秦伯益并不排斥當官,他說,“做官,需要特殊的本領,即管理科學。能夠把做官與做學問和諧地統(tǒng)一起來,為民造福,這有什么不好呢?”
在全軍最高醫(yī)學科研機構的領導位置上,他當了3年又3個月的“官”。為了突破醫(yī)科院發(fā)展的諸多“瓶頸”,如發(fā)展模式、科研體制、人才建設等難題,他深入實際,內研外調,寫出了4萬字的形勢分析報告,明確了醫(yī)科院今后發(fā)展的方向。
當選院士后,他同樣抱著求真務實的熱情投入工作。在當選院士的最初幾年,他幾乎兼任過國家和軍隊醫(yī)藥界各種評審機構的評委,社會兼職一度達到了二三十個。但漸漸地,他的目光開始變得凝重起來,他發(fā)現(xiàn)實際的情形并不是自己想的那樣簡單,“有些工作是我國科學管理中繁瑣體制造成的無效勞動,有些是別人想借重‘院士’的招牌以提高自己的學術地位……”
在發(fā)表于2002年《光明日報》的《院士不是花瓶》一文里,秦伯益不無自嘲地列舉了自己作為院士的種種尷尬:“開大會時請我坐主席臺,讓大家見見面;頒獎會上請我給獲獎者發(fā)個獎,讓群眾鼓鼓掌;新聞發(fā)布會上請我正襟危坐,讓記者掃一下鏡頭……耳邊盡是阿諛奉承之辭,嘴上都是不關痛癢的話……”
當?shù)匚缓兔暡荒茏屗嬲l(fā)揮人生價值,相反卻成為心中的負累時,他毅然作出了不當“花瓶”的選擇。他開始不斷打報告請辭,第一個報告他辭了6個職務,第二個報告去了8個。與此同時,他多次表示“謝辭各種應酬,社會兼職只退不進”,并聲明“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做自己不會做的事情,不做不必自己做的事情”。
2005年,在他72歲時,秦伯益正式獲準退休,成為迄今為止全國兩院院士中唯一獲準退休的人。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退休計劃,他早早就做好了培養(yǎng)接班人的工作。秦伯益回憶稱:因為第一次碰到這個問題,我們院里做不了主,總后政治部也做不了主,總后黨委也做不了主,不知道怎么個處理法。后來反饋到兩院,請兩院看看院士要退本單位的職務行不行。事后有院領導跟我說,如果院士自己要退休,那也沒有理由不讓他們退休,因此就這樣回了總政治部。
采訪中,他對記者說,中國科學家受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影響,一直提倡活到老干到老,要老當益壯,這在過去人才緊缺的時代是必要的,但是,現(xiàn)在情形不同了?!澳贻p人都找不到工作,你要干到老,年輕人怎么辦?有些教授,尤其是院士,動輒上主席臺講話做指示。你離了自己的專業(yè),還懂什么?”
秦伯益很早就思考過自己的老年生活。他曾對同事說:“人總是會老的。當我感到我做不過自己年輕的時候了,我就不做了;當我感到我做不過現(xiàn)在的年輕同志了,我也不做了?!?/p>
看書、上網(wǎng)、旅游、寫作,偶爾出席活動,秦伯益退休后的九年里,過著普通老年人的生活。他笑稱自己的生活簡單概括為八個字——“游山玩水、高談闊論”。我國37個被列為世界遺產(chǎn)的景點,20個世界地質公園、110個歷史文化名稱、187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首批30個國家遺產(chǎn),秦伯益一個人全部游遍了。
說真事、講真話、吐真情、求真理
2004年,秦伯益的《漫說科教》一書出版。這本直面現(xiàn)實、追問“科教興國,誰興科教”的專著被業(yè)內學者稱為一本有分量的“治國策”。在前言中,他對讀者坦誠相告,這是他在“專業(yè)領域以外寫的第一本書”,由此,他將“換個活法”,完成自己人生中最后一次角色轉換——從科技工作者轉換成自由撰稿人。
“變身”后的秦伯益開始在另一個更加開闊的人生舞臺上揮灑自己的才智。除了“自由撰稿”以外,他還應邀在各地做報告,以獨立坦誠的姿態(tài)“自由發(fā)言”。
他批評科技創(chuàng)新庸俗化,“處處創(chuàng)新,事事創(chuàng)新,人人創(chuàng)新,有那么多創(chuàng)新嗎?比如說外科手術闌尾炎都是右下腹切口,現(xiàn)在有個醫(yī)生說在左下腹切口也可以把闌尾取出來,這是創(chuàng)新嗎?”他認為,這種為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嚴重干擾了規(guī)范性的工作。
他倡導科技評價體制改革,“科學評估應該靠社會實踐的檢驗,長官意志、專家武斷、媒體炒作都應在必須改革之列。如果這種評估體系不改革,中國的基礎研究就沒有希望?!?/p>
他與汪成為院士以“五同”來概括科研協(xié)作中的“怪現(xiàn)狀”:論證之初“同心同德”,制定計劃“同舟共濟”,經(jīng)費到手“同床異夢”,遇到分歧“同室操戈”,最后變成“同歸于盡”。他呼吁,中國人傳統(tǒng)的那種“盯住上家、卡死下家”,“我不和也不讓你和”的“麻將文化”該徹底摒棄了。
他認為,“社會浮躁起源于政治浮躁,接著導致經(jīng)濟浮躁,當進展到科技浮躁時則是整個社會浮躁的全面反應?!?/p>
言辭真切,鞭辟入里,幽默深刻……這是很多人聽完秦伯益演講之后的感受。《漫說科教》一書的扉頁上有徐匡迪院士題寫的12個字:“說真事、講真話、吐真情、求真理”。這12個字正是秦伯益最看重的為人品格,也是他全部的人生底色。
鹽酸二氫埃托啡是秦伯益歷時14年挑戰(zhàn)傳統(tǒng)觀念研制成功的一類新藥。但該藥上市后因管理不合理,一度造成了在吸毒者中的濫用。在申報中國工程院院士時,秦伯益將這一事實如實寫在材料上,他對單位領導說:“你們千萬不要抹掉,這是實事求是?!?/p>
最理想的科學家退休年齡是由自己掌握
院士幾乎在中國是一個終身制的,但是在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深化改革決定當中,可是有了院士的退休和退出機制,雖然目前輿論對建立院士退休、退休機制的呼聲很高,但秦伯益卻有不同的看法——“按說有成就的科學家,他們的退休年齡最好是他們自己決定,統(tǒng)一的制度是不得以的辦法?!蹦軌虬l(fā)揮能力的繼續(xù),有愿望退休的退休,這是秦伯益院士希望改變的地方。而另一方面,有的院士年事已高,卻也并未退休,這背后也有社會背景的因素。
社會把院士拔得太高,一些省市或高校研究院競相用高額科研啟動費、安家費、年薪等來爭奪院士,裝點門面。各種考察、頒獎、座談和評審,也對院士邀約不斷,這是院士不退不休的社會土壤。
“其實我們說院士退休只是從工作中退下來,院士作為一種榮譽稱號,可以一直保留,就像‘勞動模范’、‘戰(zhàn)斗英雄’這樣的稱號,晚年不戰(zhàn)斗了,榮譽還是在的?!鼻夭嬗X得:“院士制度本沒有錯,就是現(xiàn)實中被扭曲了,我只希望能夠質本潔來還潔去?!?/p>
在秦伯益看來,“‘院士’是一個稱號,這個稱號無所謂退休,就像“戰(zhàn)斗英雄”、“勞動模范”,稱號在的永遠是個稱號?,F(xiàn)在說的院士退休,是擁有“院士”稱號的人退掉他原單位的本職崗位,本職崗位是職務,這個職務是退休的。最理想的科學家的退休年齡,最好是由自己掌握,像牛頓、愛迪生中年以后都不做研究工作了,像富蘭克林不僅不做研究工作,而且從政了,成為美國開國的幾個主要領導人之一,美國的《憲法》、《獨立宣言》,都是富蘭克林起草的,做得很成功,沒有說科學研究工作就要做一輩子。而相反居里夫人、愛迪生,一直做到生命的最后,因為他們的那些工作正在發(fā)展當中,他也確實停不下來。所以我的看法,最理想是自己掌握。但是在中國,自己掌握我覺得目前還做不到,不僅有自己沒有思想準備,也沒有晚年生活的思想和安排,也有周圍環(huán)境單位等等的限制?!?/p>
他期待先有一個統(tǒng)一的退休年齡,然后逐漸過渡到根據(jù)情況來適當退休,把院士退休看成一個非常正常的現(xiàn)象。
或許,作為一個院士,結束科學生命是非常可惜的,但如果連普通人的生活情趣也被埋葬,那就是可悲的事了。尊重科學,珍愛生命,理解人性,就不能讓院士再成為花瓶,這需要院士自醒,走出利益包圍圈,更需要院士制度改革,來真正釋放院士的自由精神與獨立人格,同時也擁有可貴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