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在一個叫“康復社”的麻風村,父母都是麻風病人。他七歲時,父親的手掌全部爛掉了,母親的手也只剩下大拇指。他雖然身體健康,但是和村里其他人一樣,從小就背著“麻風病人”的重壓,連十多公里外集市里賣東西的人都只敢用鑷子夾住他們遞過去的錢,還罵他們出來禍害人。
時間定格在1999年春節(jié),村里一名代課老師說自己和另一個同事都不想干了,問他能不能到村里任教。
這不是普通的村子,而是麻風村。直到1992年,村里才有了一所小學。長期以來,學生不被允許參加小升初考試。這里工資微薄,而他外出打工每個月最高可以拿到2000元。代課老師怕他不肯,補充說:“如果你不去,學校就要關(guān)門了?!碑敃r學校有三十多名學生,一想到這,他留下來正式成為代課老師,月工資138.5元。
家人并未勸阻他。妻子是同村麻風病人的后代,在她眼中,丈夫是見過世面、有學問的人,他的選擇自然有道理。
當老師后,他的第一個任務(wù)是設(shè)法讓學生參加小升初考試。每到鄉(xiāng)里,他都會去教委反映,每次答復都是“等等吧”。曾經(jīng)別人說他是麻風病人,他就默默地脫下上衣和鞋,讓對方指出他身上的麻風病,指不出,他就說“以后不要叫我麻風病人”。慢慢地,他贏得了別人的平等對待。這次,他想用學生的成績來換取公平。學習上,他常常鼓勵學生們“你們能行”,還常常拿外校的試卷來要求學生解答。
1999年,清華大學教授鄭用熙夫婦在郭大寨鄉(xiāng)建了馬海德希望小學。他與鄭用熙說了不到十句話就成為摯友,此后一直書信往來。鄭用熙夫婦的來信多達兩百多封,他都保存在黑匣子里。從此,麻風病村和他的命運發(fā)生了很大改變。
次年,在鄭用熙夫婦的努力下,村里四年級以上的學生留在希望小學讀書。2003年,村里的學生第一次參加統(tǒng)一的小升初考試。也是這一年,他被鳳慶縣教師進修學校錄取,第一次以學生的身份坐進教室。脫產(chǎn)讀書兩年后,他接過畢業(yè)證書,鳴嗚地哭了,“我和別人沒什么兩樣。我通過努力得到了應(yīng)有的尊重?!?/p>
他聽到村里有人輟學,就會跑去做工作,他還常常帶著讀大學的侄子現(xiàn)身說法。他的行為引起一些人不滿。有個年輕男子想帶村里一個女學生外出打工,他聽說后就勸女生復學。年輕男子責罵他壞了自己的好事,他嘿嘿一笑,繼續(xù)勸說。
課余,他種核桃樹、茶樹以貼補生活,妻子偶爾埋怨,他笑說:“等樹長大,日子就會好過了?!焙髞?,他的月工資提高到180元,一家基金會每月補貼他300元。早年種下的核桃樹開始結(jié)果,他和妻子經(jīng)營的茶園也年年豐產(chǎn)。拿到中專文憑的他再也沒有生活上的后顧之憂,但仍選擇在村里教書。2009年12月,他轉(zhuǎn)為公辦教師,月工資2000元。
他就是云南省鳳慶縣郭大寨鄉(xiāng)藤蔑河村這個麻風村唯一的老師彭紹貴。這名小學老師37歲,是麻風村的第二代,他的學生是第三代?,F(xiàn)在學生只有兩男一女,都是小學二年級。“我們這一代已經(jīng)毀掉了,我不能看著下一代也毀掉?!泵空f幾個字,他總要停頓片刻,黝黑的臉上漲得通紅。
在大山里,彭紹貴已經(jīng)堅守了12年,教了八十多個麻風病人后代,他的學生中有兩名大學生和四名中專生。在這所特殊的校園里,每次放學后,他會和孩子們說笑著把校園收拾干凈,隨時迎接遠方的客人。